南北朝魏時期元欽有兩人,一個為北魏元欽,一個為西魏廢帝元欽。本次上線墓志主人為北魏元欽。其生時華貴,死亦慘烈,不厭忍不住也八卦了八卦。
元欽北魏皇族,一直在朝為官,“宦通兩京”。志中對其權勢與功績極盡夸張描寫,文辭滔滔不絕,如今溜須拍馬之人,必須要從中多多學習:
赫赫之威既備,巖巖之重攸鐘。三河六輔之民,敬之如神明;七相五公之家,畏之如雷電...公宦通兩京,首登三事,燮陰陽于四海,諧水土于天下。汪汪乎若大川,陶陶乎若巨壑,注之不盈,泄之不竭者也。至于秋臺引月,春帳來風,琴吐新聲,暢流芳味,高談天人之初,清言萬物之祭;雖林下七子,不足稱奇;巖里四公,曷云能上。方將望北辰以未移,指南山而亢壽,參稷契如并馳,共且奭而齊軫。
墓志整張
元欽死得也很慘烈,這是一場有計劃的集體屠殺。而該事件也成為北魏衰敗的開始。志文中對于元欽的死是這樣描述的:
而上天不吊,降禍斯人,春秋五十九,以建義元年四月十三日遇害于北芒之陰。金玉隨瓦礫同泯,蘭蕙從芛蕕俱盡,哀乎悲矣,何酷如之。
建義元年即公元528年,建義為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的第一個年號,共計6個月。而“金玉隨瓦礫同泯,蘭蕙從芛蕕俱盡”事件即“河陰之變”。武泰元年(528年)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并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fā)生在河陰縣(今滎陽市),因而得名。
其起因源于,528年(北魏武泰元年),胡太后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冊立幼子元釗為帝。契胡部落酋長爾朱榮以此為由起兵東進,洛陽守將望風而降。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北魏的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人皆遇害,史稱“河陰之變”。而爾朱榮借助河陰之變,將遷都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tǒng)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這里提到的胡太后即胡充華,其傳奇與詭異也是夠拍很多很多宮廷狗血肥皂劇的最佳題材。不厭從網上扒來一篇文章,有時間可以看看:
胡充華出身豪門、天生貌美,年輕時曾做過幾年的尼姑,跟著姑姑鉆研佛法。胡充華的姑姑雖然是出家人,但名利心卻依然很重,見侄女奇貨可居,便利用在宮中講法的機會,通過賄賂宣武帝元恪身邊的侍從,讓他們向皇帝引薦胡充華入宮。
胡充華入宮后很受宣武帝的寵幸,沒過多久便懷上了他的種。此時宣武帝雖即位多年,但一直沒有兒子,這其中的原因,是后宮女子們因害怕北魏孝文帝定的“子貴母死”的祖制,所以只要發(fā)現(xiàn)懷孕,往往會在第一時間打掉。但胡充華卻跟她們不一樣,不僅沒有去打胎,而且每天都向神靈祈禱,希望能給皇帝生下一位皇子。
十月懷胎期滿,胡充華果然為皇帝生下長子元詡。宣武帝在了解到胡充華舍命生子的真相后,既興奮又感動,所以不顧高皇后的提議,在立元詡為太子后,宣布廢除野蠻的祖制,沒有處死胡充華(“冬,十月,乙亥,魏立皇子詡為太子,始不殺其母。”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四》)。
宣武帝至死都不會想到,他違背祖制的舉動會給帝國帶來滅頂之災。三年之后(515年),宣武帝駕崩、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并尊高皇后為皇太后,生母胡充華為皇太妃。可胡充華是個強勢女人,怎肯屈居高太后之下?所以沒多久便把她趕下臺,三年后又將其秘密處死。在鏟除高太后及其黨羽后,胡充華變成了帝國的皇太后。
胡充華權力欲極重,所以等到她鏟除政敵后,便開始垂簾聽政,將帝國大權緊緊抓在自己手中。胡太后執(zhí)政五年時間后,被大宦官劉騰、妹夫元乂推翻,并幽禁在北宮五年時間,差點送掉性命。公元525年,胡太后與孝明帝聯(lián)合誅殺元乂(劉騰先前已病死),然后重新垂簾聽政,再次成為帝國的主宰。
重新上位后的胡充華性情大變,不僅更加嗜權如命,在私生活方面也是異常混亂,讓兒子孝明帝臉上非常難堪。與此同時,胡太后還大肆寵佛,在她執(zhí)政期間,全國廟院激增至3萬余所,僧尼多達200余萬人。如此窮折騰,終于把孝文帝時期積攢下來的家底全部敗光,弄得國窮民貧、怨聲載道。
孝明帝對母親的施政和私生活越來越反感,于是密詔大將爾朱榮領兵入洛,以脅迫太后交權。不料消息泄漏,胡太后震驚之余大發(fā)失心瘋,竟伙同情夫鄭儼、李神軌將孝明帝毒死,而立年僅三歲的臨洮王子元釗為帝,時在公元528年(“鄭儼慮禍,乃與太后計,因潘嬪生女,妄言皇子,便大赦,為武泰元年,復陰行鴆毒。其年二月,明帝暴崩。”見《北史·列傳第一·后妃上》)。
胡太后的做法震驚朝野,爾朱榮趁機舉兵,南下攻陷洛陽,將胡太后和小皇帝逮捕并沉入黃河溺死,又將王公百官兩千余人盡數殺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陰之變”。
因為一個墓志,翻檢了不少資料,也挺有意思。志文全部1000多單字大圖已經上線,在此貼出幾頁以供簡單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