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探尋武川古鎮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作為內蒙古西部唯一一座走出10位皇帝,創建三個王朝的帝王之鄉——北魏武川鎮,怎么能不讓我心思神往呢?戊戌金秋,白露初臨,我與幾位文友相約,踏上了去往塞外草原的旅程。
車從薛家灣出發,一個多小時后到了呼和浩特進大青山到武川縣S104公路入口處。車在旁邊加油站加油時,我不經意間看到路旁邊一塊不起眼的指示牌上寫著四個字:壩子口村。之所以不經意,是因為這塊牌子即普通又陳舊,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僅僅是這四個字,一個在中國秦漢隋唐期間曾經聞名了近千年的地名浮現我腦海中:白道城!是的,這里就是白道城遺址。只是,這里放眼就是一個北方普通的已經找不到一絲古城氣息的小村落,歷史上那個著名的城市早已淹沒在時間的泥土里,能夠還原部分歷史真相的,只能在一堆發黃的故紙里找尋了。
一、白道城
白道城因其建在白道上而得名。白道是大青山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蒙古高原草原部落進入晉陜中原地區最便捷的通道。為方便讀者對白道的重要性有大概了解,先讓我講一下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從戰略角度對中華文明的保護作用。
我國東面是汪洋大海,這在航海業不發達的古代可以說是天然溝壑,自動屏蔽了許多潛在的敵人,只到180年前,我國5000多年的文明才受到來自海上的威脅。我國南面是橫斷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這個連鳥都飛不過去的高原,使世界上兩大古老文明——中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即使地域相連,也沒有發生碰撞。我國西部是昆侖山脈,這一山脈正如古人預測的那樣,成為中國的脊梁。巍巍昆侖,不僅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也遏制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這些曾經征服了地球上四分之三文明的戰馬東進的腳步。只到8世紀中葉(公元751年),由于唐朝占領了中亞河中地區(指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大唐與阿拉伯帝國才在怛羅斯進行了一次大戰,這也是唯一一次中華文明與來自邊界西面的文明進行的一次碰撞。好在當時中國正處于強大的唐帝國時代,即使疆域已經大到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也只能停留在河中地區不再能夠寸進。
而中華文明真正受到的威脅,則一直是來自北方。從戰國秦漢時代的匈奴,到魏晉南北朝的柔然,再到唐時突厥,宋時契丹、蒙古,明時女真,中原文明無一例外都與這些北方民族時時發生著碰撞,直到在清帝國時幾大文明逐漸融合為中華文明時才趨于平靜。但碰撞的過程,卻對當時兩個文明統治下的平民——無論是中原的漢民還是草原的牧民,帶去的只有戰亂和死亡。于是中原政權從戰國開始,就籌劃一道人為想隔絕來自北方威脅的屏障,這項工程在秦始皇手上得以完成,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同時,戰略家發現,還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絕著南北交通,這就是現在位于北京北的燕山山脈和位于呼和浩特北的陰山山脈。只是這兩大山脈都有幾條貫通南北的山溝,成為這個屏障的重要缺陷。比如燕山山脈有喜峰口和古北口等貫通南北的山溝,以及沿著渤海通過山海關連接東北與華北的遼西走廊。中原政權尤其是明朝在這三處派重兵看守,后來幾次大的戰役都在此發生。如崇禎二年(1629年)10月,10余萬后金軍避開寧遠山海關,突破明薊鎮中路的喜峰口,突入關內,兵臨北京城下。1933年3月,日本關東軍進攻長城隘口喜峰口,宋哲元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抗爭,打響了喜峰口抗戰的第一槍。
橫亙于蒙古高原南部的陰山山脈,多為崇山峻嶺和深谷陡坡。山北是較平坦的高地草原,山南是一馬平川的土默特平原。連通大青山南北最后形成便捷通道的主要有兩條溝,一條是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烏素圖溝(古稱白道渠),另一條是包頭附近的昆都侖河谷(古稱石門溝),兩條山谷孕育出的大黑河和昆都侖河,如兩條生命的乳帶,幾千年來哺育著土默特平原上的人民。
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就看到這兩條溝谷對當時北方匈奴的戰略地位,于是在現今呼和浩特古城鄉和包頭九原區設立九原郡和云中郡,同時派大將蒙恬帶當時秦朝最精銳的部隊——30萬九原鐵騎駐守九原。漢朝時,這一地區戰略位置更加重要,漢武帝時大將衛青北擊匈奴有一次就是從云中郡出發的。北魏時期,由于北魏都城曾先后在今天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盛樂園區和山西大同,因此防范北方柔然的防線放在陰山以北,在今包頭固陽西南設懷朔鎮,以把控昆都侖河谷;在今內蒙古武川縣西設武川鎮,以把控烏素圖溝旁的白道。而這兩個郡,竟走出幾位絕世英雄,曾經鎮守懷朔鎮的高歡,和武川鎮人宇文泰分裂北魏,高歡在洛陽建東魏,后其子高洋廢東魏自己稱帝,歷史上稱北齊;宇文泰在長安建西魏,后其子宇文覺廢西魏自己稱帝,歷史上稱北周。這部分內容將在后文中祥述。
明清時,由蒙古民族女政治家三娘子在古白道出口修建呼和浩特城,因此明清時期民間把呼和浩特也稱三娘子城。無獨有偶的是,三娘子故鄉正是我們這次草原之行的終點——包頭達茂旗。而昆都侖河出口,則屹立起了包頭城。現在這兩座城市成為內蒙古數一數二的城市。雖然城市發展主要是因為新中國現在國富民強,但兩座城市的選址,則主要是因為其便利的交通和獨一無二的戰略位置決定的。
東周時,人們苦于烏素圖溝內山高谷深,大批人員和車馬較難于通行的實際,于是便在附近山勢較緩地帶開辟出一條山道。這條山道有一段為凝灰巖構成的山梁,高出地面3至6米,寬約20至30米,南北長380米,很遠就能看到這條白色長帶,慢慢也起到路標作用。這便是白道名稱的由來。宋人樂史《太平寰宇記》云州云中條上亦曾記述白道,稱“白道川,當原陽鎮北,至山上,當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石灰,遙自百里即見之,即陰山路也”。這條馳名的交通要道,在宋以前都稱為白道,這也讓我想起準格爾旗的白大路,成因大致也是如此吧。
白道修成后,便成為大青山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北魏時,朝廷為了控制大青山南北的交通,在山谷口南修筑白道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詳細記載了白道和白道城所處的地形地貌,歷史典故等。同時,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白道和白道城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齊文宣帝高洋于555年(天保六年)親自率兵追擊茹茹(柔然),將其輜重留于白道,然后用輕騎追擊茹菇,遠至懷朔和沃野鎮城,大勝而還。隋文帝于583年(開皇三年)派衛王楊爽率領李元節等四將,北擊突厥沙缽略可汗,在白道大破之。唐代突厥于622年(武德五年)殺劉武周于白道。唐朝時,太宗李世民派大將李靖率軍迎擊突厥,在白道大破敵軍后縱兵追擊,一直追到陰山以北,生擒突厥可汗,從此掌控大青山到漠北的廣大地區。遼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金占領遼都南京(今北京市),遼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從云中(今山西大同)逃入夾山(今大青山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段),在白道打敗金軍前鋒,開始在大青山開展游擊戰,使得瀕臨滅亡的遼國又得以殘喘了3年。
據史書記載,白道城是北魏朝廷在漢代古城垣的基礎上進行建造的,東墻長約1 90米。同時,北魏王朝還在白道嶺上建有行官,現今遺跡仍很清楚,它位于烏素圖溝以東娛蚣壩山后坡,行官外圍有橢圓形的石墻,東西最大直徑約80米,有城門四座。院內有一座圓形的建筑臺基,直徑約45米。《水經注》記載:“宮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唯臺殿而已”。現在遺跡與文獻對照,說明就是白道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