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的詩生動地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疑問:“為何是樓蘭?”
其實,樓蘭只是一個西域諸國的代表。因為其態度搖擺不定,而被漢朝大軍征服的一個代表。同時這也體現了西域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
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源于漢朝。
漢武帝即位之后,為了徹底消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決定反擊匈奴,以絕邊患。為了更好的打擊匈奴,漢武帝一面積極備戰,一面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的后裔,同時與烏孫等國結盟,來共同抗擊匈奴。
雖然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卻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大門,讓漢朝更加深入的了解西域諸國,同時也把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等帶到了西域,加強了漢朝對西域各國的影響,最終逐步統治西域。
那么為什么中原王朝十分重視對西域的控制呢?
首先,不得不說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域位于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北接匈奴,東連中原,西通西亞歐洲,處于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西域向北可以出擊匈奴,東出可以襲擾中原,同時處于絲綢之路的咽喉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此外,西域還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緩沖,可以維護中原王朝的側翼安全。
所以在更加了解西域諸國之后,漢王朝就決定必須把西域嚴格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西域一直被匈奴所統治。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所以他們也不事生產,但是人總是要吃糧食的,所以匈奴就瞄上了西域諸國。
西域諸國國小民弱,但是會種糧食,所以在兵強馬壯的匈奴面前,弱小的西域諸國只能俯首稱臣,歸附于匈奴,每年為匈奴獻上大量的資源和糧食。匈奴通過西域源源不斷的給自己補血,即使有天災人禍,實力也能很快恢復。
所以,漢朝想要徹底擊敗匈奴,就要擺脫匈奴對西域的控制。傳輸自己的理念,加強自己的影響,最終將西域控制在自己手里。
西域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處,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原的絲綢等產品銷往西域,同時,也將西方的特有資源帶入中原,如:葡萄、黃瓜、核桃、大蒜、石榴、苜蓿、棉花等,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內陸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
此外,西域三十六國(后分裂為五十多個)之間也存在不和,一旦有野心之輩趁機作亂,或者多國征伐,對絲綢之路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所以,必須將西域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上,讓西域只有一個聲音:中原王朝的聲音。
漢朝對西域的經營,讓中原更加了解自己之外的世界,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加強了民族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讓西域成為了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