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皇太極曾向崇禎皇帝主動議和,滿清不入關,明清和平相處,并且議和條件對于當時的明朝是非常的優厚。
1642年,皇太極主動向崇禎拋出了橄欖枝,尋求議和。此時的明朝,剛剛經歷了松錦大戰,損兵折將,精心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洪承疇、祖大壽等一眾將領投降,使得明朝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僅能困守山海關和寧遠等幾座孤城。
而皇太極對于明朝的使臣給予了極高規格的接待,并且提出了對于當時的明朝來說非常優厚的議和條件: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寧遠、塔山一線為邊境,保證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進清朝境內,清朝會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萬兩白銀和1萬兩黃金,換取清朝的1000斤人參、1000張貂皮。
第四,明朝崇禎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內閣高官,前來遼東與皇太極會盟,雙方宣誓為兄弟之國。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們都看到這個條件都會覺得似曾相識,沒錯,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淵之盟”,同樣是和平共處,同樣是互通互市,同樣是交付歲幣,也同樣是兄弟相稱。
這次議和,因為明朝和崇禎皇帝所謂的“錚錚鐵骨”而破產,也有人說皇太極并不是真心議和,而僅僅是設下的又一個疑兵之計和緩兵之計。但是不得不說,這次議和對于清朝、對于明朝,乃至未來中國歷史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明朝、清朝能夠按照這次和談的約定執行,哪怕是僅僅只執行個三五年的時間,那么中國明清的歷史發展走向也將出現極大的變化。
首先是大清自己,如果不入關定天下,滿清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勢必還會入關劫掠,搶奪人口和財富,用來開發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東北地區可以說除了冬天冷以外,是資源豐富,要啥有啥。中國的優質煤礦,東北就要占一大份額。另外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皮草資源,東部沿海還有珍珠一類奢侈產品,可以說是一個“聚寶盆”了。
另外當時滿清貫徹的政策是和蒙古和親,在1644年之前,大清便已經收攏了所有的科爾沁蒙古,還在爭奪喀爾喀蒙古的控制權。如果滿清不入關,會更早的和沙俄發生交流,就是打仗也好,貿易也罷,其力度必然是要大于后來統一了中國的大清帝國的。因為總體資源的減小,滿清會更倚重和沙俄的貿易,興許還會獲得更多的毛子軍火。
同時期西北的準格爾帝國也在崛起,最后必然會跟大清爭奪漠北蒙古的控制權,相信短時間內關內是沒有實力干涉北方爭端的,所以到時候很有可能是沙俄這只大尾巴狼夾在中間搞事情,意圖削弱滿清和準格爾,來獲得更多的利益。因為沒有內陸龐大的資源做支撐,清帝國想干掉準格爾可以說是非常困難,最有可能是兩敗俱傷,不過這并不影響大清成為遼國一樣的區域帝國。再就是關內局面,首先李自成和黃巢是一種類型的人,所以這個新的大順王朝根本不可能站得住腳,一旦落敗,就是張獻忠和南明反攻的機會。如果清軍不入關,左良玉去打馬士英必然不會被終止,縱容左良玉死了,他兒子和手下將領也會繼續東進,以左軍的實力,干掉馬士英的部隊是不成問題。到時候大明縱然能夠慢慢的復國,也會出現唐末漢末那樣的軍閥割據,然后關內必然混亂十幾年,再加上明代的經濟制度比唐代的還差,所以大明覆滅的速度會很迅速。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軍閥割據,會有一個新的王朝誕生,然后根據歷代中國王朝的規律,這個新王朝如果能長時間存在,勢必會在前四代對準格爾和大清發動戰爭,在吸取了宋代軍制和明代財政的弊端后,想必這個新王朝是可以創下和大清帝國領土相當的擴張偉業。
另外要提一下鄭芝龍,沒有清軍入關,大明政府也管不了他,那他必然還是東亞東南亞的海洋領主,西方的殖民勢力若想獲得新的利益勢必會和鄭氏集團發生沖突,這也會刺激鄭家集團海軍的進步,也是為中華帝國的海防事業做了功績。
所以如果清軍不入關,應該在百年之內,東亞的發展歷程會變得更加有趣,更加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