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世紀,克里特人的海上貿易盛極一時,貿易范圍擴大到整個地中海地區。由于不可知的原因(希臘歷史上著名的黑暗青銅時代),克里特文明突然隕落了。
在經過荷馬時代的倒退后,希臘的邁錫尼文明重新成長了起來,并霸占了東地中海的海上貿易。到了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已經開始了向海外的大規模移民了。早期的殖民地,既不同于游牧民族的遷徙,又不同于近代的殖民擴張。古希臘人的海外殖民往往由城邦發起,所以他們的殖民地在政治上和母邦是平等的。各城邦與殖民地之間互通有無,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其范圍已經遠遠超越了原來的愛琴海地區,而成為東西方文化和商品溝通的紐帶。
一般而言,希臘人殖民擴張是由由城邦發起的有組織性行為。移民由母邦提供領袖,船只和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料,到殖民地后可以隨即展開耕種和勞作。其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人口增加與耕地有限的矛盾,土地兼并和破產失地而導致的生存問題,當然也會有一些工商業發展迫切需要的原料和開拓新市場的經濟行為,還有一部分是國內政治斗爭中失敗的流亡貴族。
在大殖民時代,希臘人的擴張有2個階段,3個方向。早期擴張主要是對安納托利亞半島西岸,其主要的代表是克洛伊城、以弗所和米利都。它們位于安納托利亞西海岸線上,不但有繁榮的城市和商業,還擁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世稱米利都學派。到了后期,殖民運動越來越成熟,古希臘人積極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區遠航,所到之處,建立城市和殖民地,創建了大希臘。
古希臘人在黑海岸邊建立了刻松尼索斯(今克里米亞西南海邊)、敖德薩、錫諾普(今土耳其北部海邊)等城邦。在亞平寧半島的南部先后建立了塔蘭托、克羅頓、那不勒斯、丘米等城邦。還在西西里島東部建立了敘拉古、墨西拿等城邦。這里土地肥沃,可以耕種農作物,又能種植希臘人擅長的經濟作物,比如葡萄和橄欖。在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半島東部建立了海外城邦薩貢頓,在那兒開采銀礦。在法國南部地中海邊建立了海外城邦馬賽利亞(即今天的馬賽)。在北非的利比亞和埃及沿海地區開拓耕地,建立殖民城市,因為埃及和腓尼基人的存在,南線的擴張能力是最弱的。
在200年的時間里,希臘人的殖民和建邦運動搞的如火如荼,參與殖民運動的城邦有44個,而建立的新城邦有200多個。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形象的比喻到,他們就像一條密縫于“荒蠻原野”這片大織錦上的花邊。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出生在鄰近以弗所的薩摩斯島上(薩摩斯城盛產葡萄酒和一種獨有的紅色陶器,一直到古羅馬時期都是當時流行的貿易品),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這個島生活了多年,并完成了著作《歷史》。古希臘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生活在敘拉古。由此可見希臘文明并不僅限于我們今天地圖上的希臘半島,而是遍布整個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的廣大地區,是一個“大希臘”,其覆蓋范圍遠超希臘本土,城邦數量和人口5倍于希臘本土地區。
在長期的海外殖民中,古希臘民族逐漸培養出一種開拓、進取、競爭、敢于冒險的精神。到海外去開拓殖民地和貿易在古希臘成為一種常態,這和不離開家園的農民是不一樣的。海上有風浪雷雨,船可能傾覆沉沒,可能觸礁遇險,新的陌生的土地上可能有敵對的原住民,可能物資缺乏,可能有未曾見過的疾病和毒蛇猛獸等等。這都需要有競爭意識,有風險意識,這種敢于探索的精神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精髓,在大航海時代再一次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