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瑯琊王氏,有兩句膾炙人口的俗語。第一句是“王與馬,共天下”;第二句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兩句話是相當不得了的,第二句體現的是王家和謝家是當時一等一的豪族,而第一句就更厲害,在皇權至尊的時代,誰敢說哪個家族能和皇帝共治天下?就連皇室子弟自己要分一杯羹,可能都要面臨皇帝本人的嚴厲制裁,別的姓氏的人就更別提啦。
然而,在東晉開國之初,事實卻就是如此——建康的宮廷里有兩個皇帝,坐著的叫司馬睿,站著的叫王導。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坐著的那個,還真不一定如站著的那個說話管用。
這說的有點后來劉瑾和朱厚照之間的關系了,不過,司馬睿還沒有朱厚照那么混蛋,而王導不僅生理功能完好無損,人品也比明朝那個立皇帝要好得多,更關鍵的是,他所倚仗的并不全是皇權,還有他家族的權力。
這就牽涉到我們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這是一個士族,是一個豪門望族說話算數的時代。
中華帝國的歷史,如果按統治階級來劃分的話,大體可以分為三段——貴族地主時期,士族地主時期和庶族地主時期。貴族地主時期是秦漢,庶族地主時期是隋至清朝,而士族地主主導的年代,正是魏晉南北朝這近四百年的時間。
這些大族,依靠兩漢之交的農業(yè)大發(fā)展逐漸成為了地主,有了經濟基礎;而在那個造紙術還沒出現、印刷術更是沒影兒的時代,想讀書就必須家里有錢,這些大地主也就壟斷了讀書的權利。
而在哪朝哪代,做官的基本要求都是要能讀書,這些壟斷讀書權利的地主家族從而也就壟斷了仕途。至于其它運氣比較好能讀上書的寒門子弟,也不得不成為他們的弟子、學生或是女婿。而這些豪族自己更是反復聯姻,最終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家族網。
這些豪族厲害到了什么程度呢?三國時期,袁紹之所以能在北方興風作浪,就是因為背后有冀州豪族的支持;蜀漢之所以速興驟亡,也是因為劉備、諸葛亮等領導人不向益州士族妥協;東吳之所以在滅國之際還有無數人拼死抵抗,也是因為東吳政權向吳地士族徹底妥協的緣故。
而把這一切制度化的則是曹丕,盡管他的父親生前已經意識到士族的強大并堅決予以鎮(zhèn)壓,他卻向士族妥協,批準了陳平的九品中正制,規(guī)定以后選官必須根據家境出身。這不但將曹操一生的心血——唯才是舉給倒進了垃圾桶,也為曹魏的短命埋下了伏筆。
曹丕再怎么向士族妥協,他也改變不了自己“贅閹遺丑”的身份。而當曹家政權傳到第四代的時候,年紀尚小的小皇帝已經控制不了朝局,大權就落入到了溫縣豪族司馬家族手里了。而士族們也非常樂意這位士族的代言人成為皇帝。
前面說過,為了對抗士族,司馬炎布下了三招,結果還是失敗,并且是比預想后果更完全的潰敗。那么,到了東晉,就不能再犯當年司馬炎的錯誤。政權,也必須由皇帝交出來,至少是和士族們一起分享。
因此,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實在是之前近百年的兜兜轉轉和試錯所驗證的最合適的權力分配方式。而所幸,王導也實在是不辱使命。
王導的上位,是有其必然性的。在他出現在歷史舞臺之前,瑯琊王氏就已經是西晉朝堂上權傾一時的豪族了。王戎和王衍這對族兄弟先后出任三公,幾乎貫穿了整個西晉的歷史。而在衣冠南渡之后,王敦坐鎮(zhèn)荊州,王澄出鎮(zhèn)青州,與建康形成拱衛(wèi)之勢,在司馬睿身邊的王導,也就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東晉第一重臣、開國第一丞相。
相當難得的是,盡管出身豪門,又見慣了洛陽的繁華,王導卻依然克勤克儉,并且還勸說已經稱自己為仲父、將自己比作蕭何的司馬睿也要勤儉節(jié)約:
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jié),匡主寧邦。……對曰:自魏氏以來,迄于太康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饜于安息,遂使人乘釁,有虧至道。然否終斯泰,天道之常。大王方立命世之勛,一匡九合,管仲、樂毅,于是乎在,豈區(qū)區(qū)國臣所可擬議!
相比之下,被后世視作風流絕代的名相謝安,也還有著奢靡成風的毛病。像王導這樣功勛蓋世又知進退、避風頭的人,實在可以稱得上是無雙國士。
而司馬睿也是真的把王導當做了他的人生導師,在他眼里,王導就是他的諸葛亮(雖然他未必覺得自己是劉禪),甚至在登基的時候還拉著王導和自己同坐一起接受百官朝賀。毫無疑問,王導也拒絕了,并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
是啊,太陽如果跑到地面上,那蒼生萬物又靠誰普渡?只不過,包括司馬睿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彼時的東晉,真正的太陽未必是龍床上的司馬睿,卻很有可能是王導。
平心而論,倘若真的做皇帝的那個人是王導的話,也許東晉的命運會更好一些。因為他有著一切優(yōu)秀的開國之君的素質:
他不僅要求皇帝勤儉節(jié)約,自己也是克己奉公,史書上說他“簡素寡欲,倉無儲谷,衣不重帛”;
他自己功勛蓋世,卻又絕不居功自傲,別人哪怕是開玩笑地給他說要加九錫,溫文爾雅的他都要發(fā)怒,和對方斷交;
他待人溫和寬厚,卻對北伐事業(yè)極其上心,絕不同于南渡的其他人等,還曾面對著因為家園淪陷哭哭啼啼的南渡士子們說過這樣的名言:“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
因此,有著這樣的能力、 背景的王導,還能忠心耿耿侍奉司馬睿,以及他的兒子孫子三代皇帝二十年,就實在是一件極其令后人敬佩的事情了。
當然,溫厚的人可以霸氣外露,而哭泣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懦夫。而那些哭泣的人的首領,就是王導的摯友、后來卻因王導而死的周顗。
有關周顗,也有一句極其著名的話流傳后世:“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的主人,也是王導。有關周顗之死,是王丞相畢生最痛惜的一件事。那么,周顗由為何而死呢?他和王導之間又有怎樣的恩怨糾葛呢?
咱們,下期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