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講到篡權的周孝王力挽狂瀾,降服戎狄,重新穩定了西周局勢。周孝王去世后,天子之位傳給他的侄孫周夷王姬燮,王權重新回到他的兄長周共王一脈。
我們曾說過在周穆王窮歡極欲的帶動下,西周君主早已經拋棄了文武康成時期的謹慎和克制。周恭王時,曾為了三個美女而興師滅亡了同姓密國,導致諸侯的猜忌和不安。或許也正是因為諸侯有意不作為,才助長了周懿王時期戎狄的囂張氣焰,讓周王室陷入困境。
周孝王本來是和王權無關的局外人,反而保留了克制的傳統,規規矩矩的長大。當關中動亂時,也正是憑著他的清醒和克制,才恩威并施的平定了西戎之亂,再次樹立了周王室的權威。周夷王即位之初,周孝王余威猶在,外敵和諸侯仍然對周王室畢恭畢敬,南方的蜀國、呂國都前來進獻美玉。周王朝似乎又回到了天子垂拱而治,坐享其成的美好時代。
但是這一切美好,在周夷王三年戛然而止。這一年,周夷王召集諸侯來朝,然后匪夷所思的烹殺了齊哀侯,而原因卻語焉不詳,只說是紀侯進的讒言。西周諸天子,從來沒有無故殺人國君的先例,而周夷王卻偏偏做了。做領導,腦子是個好東西,不做事沒關系,但如果做昏事就很可怕了。周夷王無故殺害諸侯的行為,顯然引起了諸侯的混亂甚至彼此成仇,許多諸侯開始不敬周王室,并彼此攻伐,西周禮樂和宗法制度加速崩壞。其中,齊國便因為哀公之死,權力斗爭延續了四代,涉及到5位君主。
內亂同樣招致了外患,西戎借機不再臣服于周,并再次和西周爆發戰爭。本屬于周國諸侯國的南方楚國也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從此脫離了周王朝的掌控。楚君熊渠僭越周制,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當時只有周天子稱王,熊渠給三個兒子封王,即用來表明自己的地位還在周天子之上。
圖.好牌打爛
內憂外患,禮制崩壞,周夷王終于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謚法解》里說“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周夷王的實際行為和這謚號顯然并不匹配,他又是怎么獲得這個褒義的謚號的呢?歡迎各位讀者在評論區參與討論,留下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