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史書上叫他周公或周公旦。他一生經歷了商末周初這樣一個王朝更替的歷史時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奴隸主階級的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具有軍事和文藝オ能的、多オ多藝的歷史人物。他的所作所為,在西周初期起著促進歷史前進的作用,在我國歷史上是作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之一。他對后代歷史上的許多統治階級人物,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根據史書的記載,周公的主要事跡有這樣一些。
協助周武王滅商和鞏固勝利成果
約在公元前1027年,周公參加了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伐紂滅商戰爭,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一戰,打敗商紂王,周軍進入商都,商紂王自焚而死。宣告商朝滅亡。滅商以后,在如何處理商王朝遺臣的問題上,周公向周武王建議:采用分化利用和武力監督的辦法,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為諸侯,仍留住在商都,同時又封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三人同駐商都和周圍地區,以便監視武庚,叫做“三監”。(管、蔡、霍是所封的地名)
周武王滅商兩年后就病死。武王的兒子成王繼位。但是年紀還太小,不能管理國家政事,于是就由周公代管國家政事。在周王室中,召公奭(shi式)等大臣,對周公代管政事產生了懷疑。管叔、蔡叔也造謠說:周公想謀害成王,奇王位。武庚看見周王室內部發生矛盾,就乘機煽動管叔蔡叔同他一齊造反,還聯合了一些在東南地區忠于商王朝的殘余勢力起兵反周。面臨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周公首先向召公等人作了解釋,消除了疑忌,安定了王室內部。然后調動大軍,以成王的名義,親自率領軍隊舉行東征,討伐武庚。花了三年的時間,平服了武庚和東南地區的叛亂;殺了武庚和管叔,將蔡叔判處流放。由于東征的勝利,就擴大和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奴隸社會進一步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修建了東都——成周
周公東征勝利以后,感到對于商朝的殘余勢力不采取徹底解決的辦法,他們就會隨時糾集起來進行復國活動,對周王朝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東征時,周公將商王朝奴隸主貴族全都俘虜了,稱他們為“殷頑民”。周公對商朝的歷史十分熟習,從中吸取了許多統治經驗。對于“殷頑民”不能采取完全殺掉的辦法,也不能再將他們留在商都。要徹底制服這些“殷頑民”,必須嚴加控制。于是,周公決心將他們向西邊遷移,遷往距周都鎬京較近的東都。
周公發動了商朝原來屬國的力量,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修筑城垣、建造宮室房屋,修建好以后,叫“成周”,又叫東都。于是,叫原來的鎬京為“宗周”,自此周王朝有兩座都城。同時又在成周西面三十里的地方修筑了一座城,叫王城,管轄成周。又派了八師(一師為二千五百人)兵力駐守成周,監視“殷頑民”。
周公將“殷頑民”遷居到成周以后,告誠他們說:“你們本來應當受到上天的懲罰,全部殺死。但是我還保留著你們的生命,讓你們給周朝當臣子。現在分給你們房屋住,分給你們田地種,你們必須要安心謀生。今后如果再要反抗周朝,不聽天命,我不但要收回房屋田地,還要殺死你們。如果你們安居樂業,你們的子孫也會興旺發達的。”周公就這樣地用控制、監督的辦法,使這些“殷頑民”逐漸臣服于周王朝的統治,沒有再反抗,周王朝此后也就得到了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