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上海博物館發布了2021年度特別展覽計劃。按照目前計劃,上海博物館在常規展之外,今年將舉行7場特別展覽。除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今年市民和游客還有望在上海博物館看到來自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的藏品。
不過,因目前國際疫情形勢尚不明朗,展覽計劃可能受疫情影響進行調整,實際情況以上海博物館后續發布信息為準。
這七項特別展覽包括——
“卓犖迎新”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
時間:2021年2月2日—3月7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大堂及各展廳
為迎接中國農歷辛丑牛年,上海博物館于2021年2月2日至3月7日舉辦“卓犖迎新”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在全球疫情的艱難時刻下,繼續團結促進國際博物館間的合作交流,共慶中國傳統新春佳節。
商代晚期 鳳紋犧觥 上海博物館藏
該展覽由上海博物館和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聯合舉辦,展品包括上海博物館館藏的6件/組以牛為題的文物,以及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選送的2件文物。本次展覽的中心展區位于上海博物館大堂,同時,書畫館、玉器館及印章館常設展廳亦特別展出相應材質的牛年生肖文物。
絲理丹青——明清緙繡書畫特展
時間:2021年5月21日—7月18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四樓第三展廳
緙絲與絲繡本為手工絲織與針線女紅技藝,在融入繪畫藝術后,緙繡綻放出絢爛光芒,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獨特風景。
經由絲綢之路傳入的緙毛工藝在轉化為蠶絲織作后,逐漸從華貴的衣料織品中分出一支,先由緙絲宗教畫像發展起來,漸融合書畫藝術,孕育出純為欣賞的作品,于宋代發展到巔峰。傳承至元、明、清時期,緙絲畫題材豐富,技法多變,既有氣勢恢宏、設色古樸的山水人物,也有精致典雅、令人愛不釋手的花鳥冊頁。
明 顧繡 《鐘馗像》之鐘馗 上海博物館藏
刺繡從繪繡花樣為主的女紅,到精熟仙佛題材的刺繡畫像,最后發展出光彩照人的觀賞型畫繡而登堂入室。宋代畫繡作為欣賞繡藝術的燈塔和標桿,指引著后世刺繡藝術的發展方向。明代顧繡深受宋畫繡藝術的滋養并有所突破,其針法與筆墨暈色相結合成絲理概念,運針如筆,所得花鳥、人物、山水獨具風采,故而聲名鵲起,成就一方美名。清代及后世書畫繡品受之影響深遠,涌現出大批如趙慧君、沈氏姐妹等名家。
本次展覽甄選上海博物館藏中國歷代緙繡書畫文物精品,以期讓觀者一覽此類藝術品之非凡技藝與高雅格調。希望此次展覽既能讓觀眾流連于前人遺留之珍寶,也為后繼者創作出屬于今天的錦繡篇章而提供重要的借鑒。
瓷映蒼穹:中西陶瓷交流大展(暫定名)
時間:2021年6月8日—9月12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一樓第一展廳
16世紀開始,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與成熟,中西貿易與交流日漸頻繁,瓷器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歐美地區。遠渡重洋的中國瓷器對歐美的生活方式、裝飾風格、審美趣味,乃至文化風尚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更直接推動了歐洲陶瓷的發展與創新。
上海博物館此次將與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攜手,聯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葡萄牙古代藝術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賽夫勒國家陶瓷博物館等世界一流博物館及知名機構典藏,共同呈現中西陶瓷與文化交流。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 荷蘭代爾夫特窯 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有兩大新看點:首先,展覽將深入呈現中國瓷器融入西方的歷史,透過油畫原作、宮廷陳設與歐洲鑲嵌、加彩瓷器,展示中歐器用、審美和藝術的碰撞與交融。其次,展覽將首次系統展現中國器物與歐洲陶瓷的交流與互動,精選意大利、葡萄牙、荷蘭、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各地受中國影響的產品,通過精心組合比對,揭示中國技藝對世界物質文明的貢獻。
此外,展廳還將再現葡萄牙桑托斯宮鑲滿中國瓷器的穹頂,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壯闊歷史與瓷映蒼穹的恢宏氣勢。
海上千年書畫藝術特展(暫定名)
時間:2021年6月18日—9月21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繪畫館、中國歷代書法館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上海博物館將特別策劃舉辦“海上千年書畫藝術特展(暫定名)”。
本次展覽首次從學術上對上海書畫史進行梳理,參展書畫精品近150件(組),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時間跨度自三國至近代逾千年。展品以上海博物館館藏為主,并向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和嘉定博物館等市內文化機構商借部分重要藏品。展覽分為四個板塊:藝脈/藝術成就、風情/人文互動、鑒藏/藝術影響、潮頭/海上風華,旨在較為系統地展示上海千年書畫的成就與影響。
元 任仁發 秋水鳧鹥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展(暫定名)
時間:2021年9月28日—11月28日(第一期);
2021年12月21日—2022年2月27日(第二期)
地點:上海博物館二樓第二展廳
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館,至今建館已近70年,以擁有十四多萬件珍貴文物享譽世界,而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珍貴文物是社會各界人士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捐贈文物的義舉,從上海博物館成立之時起從未中斷過。捐贈者中既有社會著名人士,如潘達于、顧公雄、華篤安、胡惠春、莊萬里、莊良有、杜維善、張永珍等人,也有普通百姓,他們將畢生收藏的珍貴文物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給了國家,體現出了拳拳愛國之心。
南宋 宋刊《王文公文集》 房淑嫣女士捐贈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受贈的文物幾乎涵蓋了館藏門類的各個方面,青銅、陶瓷、書畫、家具、印章、錢幣、雕塑等庫藏中都能見到這些捐贈文物,其進一步完善、充實了上海博物館的收藏和研究體系。同時,捐贈文物中亦包括了大克鼎、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等國寶級文物。
上海博物館即將迎來建館70周年以及東館建成開放,此次展覽將分兩期舉辦,較為全面地展示這些捐贈文物。
噩國青銅器展(暫定名)
時間:2021年10月20日—2022年1月1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四樓第三展廳
噩國歷史未載于史冊,卻在青銅器銘文中不經意留下蹤跡。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羊子山發掘了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銅器不僅精美而且鑄有噩侯銘文,一段被歷史長河吞噬了3000年的噩國歷史展現在人們面前。
西周早期噩國與曾國并立漢東,西周中期開始與周王室聯姻,輝煌一時,西周晚期卻聯合東夷、南淮夷叛周,導致滅國。2012年河南南陽夏餉鋪因南水北調工程發現一處墓地,出土大批青銅器,經研究得知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噩國貴族墓地,此次發現引發了各種討論,再次將噩國推向眾人關注的焦點。
西周 噩侯方罍 隨州市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向隨州市博物館、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機構借展近60件噩國青銅器,加上館藏的噩國青銅器,完整呈現了噩國青銅器的發展脈絡。展覽以青銅器為載體,銘文內容作經緯,為觀者還原噩國的歷史,在遨游觀覽青銅重器的過程中,一眼千年,仿佛望見噩侯與周王設宴言歡,馳騁沙場的英姿。
這是國內外首次聚集展示從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噩國青銅器,期望能滿足觀者對上古歷史、噩國史事以及青銅藝術的關注。我們敬邀大家前來上海博物館領略神秘古噩國的生動日常,感受其莊嚴瑰麗的青銅藝術。
中國漆器珍品展(暫定名)
時間:2021年12月17日—2022年2月1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一樓第一展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之一,漆器文化歷史悠久,藝術璀璨。2022年是上海博物館館慶70周年,也是中日恢復邦交50周年,上海博物館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聯袂,擬在歲末迎春之時共同舉辦特別展覽“中國漆器珍品展(暫名)”。
漆器作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審美的代表性載體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個性。宋代漆器呈現出精微內斂、簡約幽雋的時代特征,剔犀、雕漆、戧金、螺鈿等工藝漸入佳境,展現百花盛開、競相爭艷的局面,達到我國漆器工藝的鼎盛時期,頗受后代推崇與贊譽。然而由于歷史動蕩以及漆器脆弱易損的特性,國內傳世品甚少。
元代 黑漆螺鈿波濤龍紋盤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為加強公眾及學界對海外流傳精美漆器的認知,日本著名的中國漆器研究專家西岡康宏先生領銜策劃此次展覽。展覽將匯集以東京國立博物館為首的日本國立博物館及知名收藏機構的中國宋元漆器珍品,以及故宮博物院、香港藝術館、山東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機構的重要漆器收藏及考古出土品。若海外條件允許,還將向歐美博物館商借相關展品。展覽以期通過展示海外傳世及國內出土的宋元明漆器精品,系統梳理這一時期的漆器藝術成就,全力呈現海外漆器遺珍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