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妙清之亂
后果
武臣政權建立:庚寅之亂后,高麗王朝建立起武臣政權,李義法、鄭仲夫、慶大升等武臣輪流專權,國王淪為武臣政權下的傀儡。
▲庚寅之亂
過程始末
1135年,西京僧人妙清與朝臣鄭知常等人聯手,起兵造反,在大將金富軾的進攻下,叛亂以失敗告終。
1170年,武臣鄭仲夫、李義方等假傳命令調動軍隊,虐殺隨行文臣,鄭仲夫等人隨即廢毅宗,立明宗為王,武臣掌握政治實權。
▲高麗仁宗王楷劇照(1109年—1146年)
高麗王朝一向重文輕武,常常以文官掛帥來鉗制武將,武將心中的積怨已久。1146年,高麗仁宗去世后,嫡長子毅宗繼承王位。
毅宗毫不掩飾對文臣的偏愛,每每外出游玩時,毅宗都會與文官泛舟湖上,飲酒作詩,揮灑筆墨。毅宗非常享受這種氛圍,文臣和文學侍從也依仗毅宗的偏愛賣弄權勢,對武臣動輒取笑打罵。
▲高麗毅宗王晛劇照(1127年—1173年)
毅宗酷愛游山玩水,舞文弄墨,為了方便自己出行,他修建了許多離宮別苑,勞民傷財。毅宗還非常迷信,時常舉行各種盛大的宗教儀式,祈求自己延年益壽,國運興隆。每當毅宗與文官大快朵頤之際,他們卻只能饑腸轆轆地站在門外,為國王站崗。
于是,武臣中興起了一派反對勢力,以李義方、鄭仲夫為首的武將們走到了一起。鄭仲夫在仁宗在位是就受到重用,一次宴會上,宰相金富軾的兒子只是一個宮廷侍官,竟然拿蠟燭燒鄭仲夫的胡子取樂,鄭仲夫打了這小子一頓,惹得宰相大怒,仁宗也沒有辦法,只能讓鄭仲夫出去躲避一陣。
▲韓劇《武人時代》
可以看出來,不僅是文臣壓制武臣,京城豪強和國王奪權時也處于上風,文臣還在對外策略上,也占了上風。當時,高麗王朝向金朝稱臣納貢,極力避免戰爭,武臣也就沒有掌握政治籌碼的途徑。
屈從于金朝這樣一個野蠻的王國之下,已經讓武將們很不痛快了。他們不能靠軍功上升,如今竟淪為保鏢和看門人,更是意難平。
偏偏毅宗還不知好歹,頻繁外出,有時一年竟能出宮30余次。李義方等人只得隨行,看他們做空口文章,于國事沒有一點用處。
▲毅宗畫像
1170年4月,毅宗又一次與群臣在和平齋宴游,武將們照例侍奉在旁。期間,李義方偷偷向鄭仲夫表達了了自己的不滿,談到文臣得勢,武臣受冷落的形勢已經讓他無法忍受。
鄭仲夫也正有此想法,雙方一拍即合,開始密謀舉事,但是鄭仲夫又有些猶豫。四個月后,毅宗的一次出行讓鄭仲夫下定決心。
8月時,毅宗到王興寺游玩,李義方準備行動,但鄭仲夫有些擔心,勸阻下來。
兩人便商定,如果第二天毅宗就回宮,那么他們就繼續隱忍。但若毅宗仍繼續出游,那么他們就起兵造反。
沒想到,第二天毅宗仍然前往普賢寺游玩,武將們的情緒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毅宗似乎也感覺到了什么,酒宴之間,他提議要演習兵法,希望可以以此來安慰一下受冷落的武臣們。
在徒手搏斗的過程中,大將李紹膺因為年老體衰,在搏斗中敗給了年輕的對手。結果毅宗的寵臣韓賴竟然直接上前給了李將軍一記耳光。其他的寵臣也趁機辱罵李紹膺,毅宗還跟著哈哈大笑。
▲李義方劇照(?-1174年)
這件事就像火上澆油一般,徹底激怒了鄭仲夫。他厲聲喝道,李將軍雖然是一介武夫,但畢竟是朝廷三品官員,怎么能這樣侮辱他。毅宗見勢不妙,親自安慰鄭仲夫,但這于事無補。當晚,鄭仲夫和李義方等人在普賢院發起兵變。
他們事先約定,所有戴著幞頭者一律格殺勿論。于是不僅隨從的文臣宦官被盡數殺死,連一些帶著幞頭的武官也沒能幸免。
韓賴見勢不妙,跑進毅宗的住所中求救,毅宗將他藏在了床底下。然而武將來到后,將韓賴從床下拖了出來,不顧毅宗的求情,手起刀落,就是一顆人頭地上滾。
▲鄭仲夫(1106年-1179年)
文臣也被殺的尸橫滿地,尸體都被丟到附近的湖中。鄭仲夫等人原本無意弒君,次日,把毅宗帶回宮里。
然而毅宗卻搞不清局勢,還暗中聚集宦官,企圖除掉鄭仲夫等人。消息走漏后,鄭仲夫等人將毅宗遷出宮殿,后來又將他流放到巨濟島。令立毅宗的弟弟王皓為新國王,這就是明宗。
明宗只是名義上的國王,高麗王朝真正的主人已經不再是高麗皇室,而是一位位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武將了。
▲高麗明宗王晧劇照(1131年—1202年)
結論
庚寅之亂標志著朝鮮進入武臣政權時代,此后,高麗歷代國王都只是武臣扶植下的傀儡。在武臣的統治下,朝鮮政治動蕩,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的生活也更加艱難。
【參考文獻】《庚寅之亂》《國別史》
【作者】史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