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歐洲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少,中國卻很多。”網絡上,這種說法十分流行,是這樣嗎?
其實,農民起義多也好、少也罷,都是東西方不同文明向前探索時經歷的必然。在充斥帝王將相光輝事跡和荒唐舉措的歷史卷冊里,那些只言片語都是底層民眾為了反抗不公,用血凝成的字句。多,不足喜;少,無需悲。
可以這樣說,無論東方西方,世上任何宏大的歷史都由民眾寫成,只是民眾不一定有幸成為筆鋒,也不一定能掌控筆桿,但那源源不斷的墨汁卻一定由無數人的血汗融匯而成。
歐洲,萬里之遙。和我們中國相比,歷史發(fā)展路線大相徑庭。但歐洲的貴族不窮奢極欲?西方的平民不屢遭盤剝?就讓我們來看看歐洲或者說西方歷史上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民間反抗吧。
(筆者整理了25次較大型起義,歡迎修正,供參考)
821年,里西安農民起義;(法蘭克王國、今法國)
841年,斯特林加農民起義;(法蘭克王國、今德國)
928年,銅手羅勒起義;(拜占庭帝國)
983年,留提茲起義;(法蘭克王國)
996年,諾曼底農民起義;(法國)
1024年,布勒通農民起義;(法國)
1075年,薩克森農民起義;(神圣羅馬帝國、今德國)
1170年,樺木腿派起義;(挪威)
1250年,牧人起義;(法國)
1277年,伊瓦洛農民起義;(拜占庭帝國)
1303年,多里奇諾農民起義;(意大利)
1307年,威廉退爾起義;(神圣羅馬帝國、今瑞士)
1323年,法蘭德斯農民起義;(法國)
1343年,圣喬治之夜農民起義;(愛沙尼亞)
1358年,法國扎克雷農民起義;(法國)
1381年,英國瓦特泰勒農民起義;(英國)
1382年,哈雷爾農民起義;(法國)
1401年,薩摩吉亞起義;(波蘭、立陶宛)
1419年,胡斯戰(zhàn)爭;(捷克)
1437年,特希蘭瓦尼亞起義;(匈牙利)
1438年,哈爾瓦格拉托普起義;(挪威)
1441年,富南和日德蘭半島起義;(丹麥)
1450年,杰克凱德起義;(英國)
1450年,約翰和威廉·默爾福德起義;(英國)
1453年,莫雷阿起義;(奧斯曼土耳其)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繼漢帝國之后,西方齊名的羅馬帝國也支撐不住,于5世紀時轟然倒塌,或者準確說倒下了一半。五胡亂華、蠻族入侵,幾百年間,世界范圍內大規(guī)模的族群遷徙永遠改變了歐亞大陸的原有風貌。
大草原上,匈人馬隊驅趕裹挾著各色族群涌入歐洲。其中,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最為眾多。他們吞噬著西羅馬帝國的遺體,逐步誕生出日后歐洲的大體雛形。
(波蘭球歷史漫畫,匈人驅趕大量日耳曼人進入歐洲,西羅馬倒下)
我們熟知的法蘭克王國出現了。法蘭克人在克洛維、丕平、查理曼大帝一系列雄主帶領下開疆拓土。不僅擊敗其他日耳曼部落,還打垮了毀滅羅馬城的西哥特王國,成為西歐土地上的新主人,查理曼大帝因此號稱“歐洲之父”。
(哥特人、法蘭克人、撒克遜人均屬于日耳曼人。
下兩圖為法蘭克王國的擴張,來自wiki)
著名的查理曼大帝在位時期,率軍攻打現代德國北部的撒克遜人(即薩克森人,Saxon)。這些撒克遜人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來源的一部分,他們中大部分已經在早先渡海入侵英格蘭,搶占了不少地盤。剩下留在北德家鄉(xiāng)的部落遭到查理曼大帝攻擊,可以說是一報還一報,求仁得仁了。
殘酷戰(zhàn)爭持續(xù)了32年,大小征戰(zhàn)18次,各地血流成河。“韋登大屠殺”里(Massacre of Verden),大帝手只一揮,4500名撒克遜“異教徒”便人頭落地。因此他也獲得了“撒克遜屠夫”的響亮綽號。時至804年,經過多次反抗失敗,最后一個抵抗的撒克遜部落在血泊中低頭認輸,被迫接受基督教和大帝親自參與編撰的《撒克遜人律法》(Lex Saxonum)。
(法蘭克軍隊復原圖)
原本過著氏族原始生活的撒克遜人雖然物質生活貧乏,倒也自由自在。要么做自耕農、自由獵手,要么四處劫掠,發(fā)發(fā)洋財。遇到難事會找尋森林里的自然神祗求得答案。一夜之間,他們卻淪為新體制下的農奴,如同囚犯一般,人身自由精神自由成為夢幻泡影。不僅沒日沒夜在監(jiān)獄似的莊園里替領主干活,喂肥主人之后才談得上為自己賴以維生的口糧繼續(xù)勞作。所謂境遇天翻地覆便大約如此吧。
幾十年后,強盛一時的法蘭克王國因繼承制度走向分裂。幾位大帝的后人:洛泰爾一世(Lothair)、日耳曼人路易(Ludwig der Deutsche)、禿頭查理(Charles II le Chauve)勾心斗角,爭權奪利。德國北部的撒克遜貴族們也分成幾派,內斗不止。
混亂局勢就像干柴遇火星,頓時燃起熊熊烈火。大量撒克遜農奴成群結隊聚集一處,要把憋悶了多年的怒火發(fā)泄出來。許多人來自農奴,也有的是貧困自耕農,他們大都來自過去的部落自由民,現在同樣淪落到法蘭克王國統治下的最底層。起義者自稱“同伴們”(Stellinga,斯特林加,也可譯為同志),拿起武器打擊作威作福的外來領主和本地貴族。
公元841年,斯特林加農民起義爆發(fā)。
(英文名:Stellinga Uprising;發(fā)生:法蘭克王國;地點:今德國北部一帶。
時間:我國唐武宗時期)
公元841年的編年史記載:“在整個薩克森地區(qū)(撒克遜),奴隸們奮起反抗他們的領主。他們篡奪了斯特林加這個名字......那片土地上的貴族們遭到奴隸們的暴力迫害和羞辱。”
說得真好啊!“暴力迫害和羞辱”,史家最后一刻還在為貴族們保持體面。雖然有的法蘭克新貴們依靠軍功上位,但大多還是以姻親血緣種種關系輕松得到大片土地。他們自視甚高,把被征服者視為低賤“野蠻人”。盡管撒克遜部落新近皈依了基督,貴族們仍舊對其殘留的種種“異教徒”做派和“異教”崇拜習慣厭惡之至。不貶低他人,又怎能顯出自己天賦神權的鶴立雞群呢?
自從查理曼大帝去世,不可避免來臨的法蘭克內戰(zhàn)已經風雨滿樓,現在農奴造反的消息又火上澆油。貴族們自打各家算盤。有人嚇得瑟瑟發(fā)抖,主張安撫懷柔,有人主張鐵拳出擊強力彈壓,還有人企圖趁機渾水摸魚擴大勢力。
騷動中,農奴們一面趕走領主,一面奪回土地,自發(fā)形成了好些斯特林加村落。他們不再充當農奴,回歸了自由民身份;廢棄查理曼大帝的法律,按照祖先部落的集體決策生活;對強行推廣的基督教他們更為反對,愿意找回傳統自然信仰。起義農民聲勢不小,引起了法蘭克高層興趣。比如后來的中法蘭克王國國王洛泰爾一世(Lothair)和小兒子就接見了義軍領袖。這些權貴準備同東法蘭克統治者日耳曼人路易(Ludwig der Deutsche)爭奪地盤。
法蘭克內戰(zhàn)讓起義農民成為了野心家們手中的籌碼。
洛泰爾一世不光接見起義者,還宣稱會給予他們重新信仰傳統宗教的權利。這位國王準備利用斯特林加起義來削弱東法蘭克王國。兄弟兼對手的日耳曼人路易則拉攏基督教會,從撒克遜上層貴族中尋找支持。他不僅想撲滅一切領內底層的反抗,還要奪取中法蘭克王國的領土。
兩個國王多次展開大戰(zhàn),起義的撒克遜人也與其他撒克遜人相互廝殺。法蘭克王國內戰(zhàn)和斯特林加起義交相混雜,有人為了權力傾軋、有人為了爭取解放,復雜利益訴求最終只能靠實力來決定成敗。
(豐特努瓦戰(zhàn)役繪圖,法蘭克內戰(zhàn)中的代表性戰(zhàn)役)
843年,日耳曼人路易排擠了洛泰爾的勢力,終于靠著鐵腕勝出。
這位東法蘭克國王宣稱:起義者“企圖壓迫他們的合法領主”(seeking to oppress their lawful lords)。多么貼切的用詞,到底是領主把原本的自由民壓迫成農奴,還是自由民和農奴壓迫了高貴的領主?然后,國王揮軍掃蕩,處決了那些被抓捕的義軍領袖。斯特林加起義者無法抵擋法蘭克正規(guī)軍,也依靠不了自顧不暇的洛泰爾一世。經過嚴酷彈壓,擁護國王的撒克遜本地貴族在軍兵們刀劍保護下返回,強行解除了農奴平民們的武裝,大肆報復敢于反抗之人。
對于起義中農奴和自由民傷亡了多少,影響了多大范圍,文獻惜墨如金。不過我們可以判斷,斯特林加起義和留提茲起義(983年)、諾曼底農民起義(塞納河地區(qū),996年)等民間反抗都存在類似之處。
書籍中偉大的法蘭克帝國崛起、擴張,其實是羅馬帝國之后歐洲政治版圖被實力派重新劃分,也是新的莊園農奴制與原始村社生產方式的激烈沖突,更是基督教借著世俗軍隊向東武力傳教的血腥過程。同樣,也是無數部落和族群被消滅、吞并、奴役,無數自由民變?yōu)檗r奴的過程。
毫無疑問,早期歐洲主要國家在大陸的擴張征服,激化了國王貴族這些統治階級與農民平民階層的矛盾。本國農民平民交稅充軍負擔沉重,被征服地區(qū)百姓更成為劫掠目標、免費勞力和行走的錢糧來源。一場場農奴和自由民的反抗風起云涌又灰飛煙滅。
(15世紀木刻,農民交稅場景,貨幣+實物地租)
終于,無數森嚴壁壘的貴族莊園在全歐洲舊土地和舊土地上扎穩(wěn)了根基。規(guī)范、嚴格、高度可控的農奴生產體系宣告建立,也成為中世紀歐洲早中期賴以維系的經濟基礎。至于自由淳樸、雞犬相聞的傳統村落,倒變得與大時代格格不入,漸漸消失于恢弘教堂的鐘聲與高聳城堡的陰影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