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一帶)人。孫策是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征得袁術許可,東渡長江,進攻樊能、于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并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大敗劉繇。建安元年(196年),孫策率軍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后,孫策與袁術決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郡的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并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及劉表部將黃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孫策在奪取豫章郡后一統江東。但是,非??上У氖牵?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三門客所傷,不久后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那么,問題來了,孫策去世后,他的4個子女,最終都是什么結局?
一、孫紹
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權稱尊號,追謚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后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
孫紹(生卒年不詳),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一帶)人。孫紹是東吳宗室,長沙桓王孫策之子,吳大帝孫權之侄。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孫紹奉命和張昭、滕胤、鄧禮等人,根據周朝和漢朝的舊禮而制定帝王臨朝的典禮。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孫紹被封為吳侯,后被改封上虞侯。對于孫紹來說,不管是吳侯,還是上虞侯,這都是一個縣侯。在漢末三國時期,侯爵主要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這四個檔次,比如關羽的漢壽亭侯,就是一個亭侯。因此,對于孫紹來說,縣侯的爵位,在侯爵之中,屬于最高的檔次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孫紹不是一位將領,而是東吳宗室。所以,等到孫權稱帝之后,孫紹應該獲得封王的待遇,而不僅僅是一個侯爵。
相對于孫權,司馬炎稱帝之后,就將兄弟司馬攸的幾個兒子,都封為了西晉的藩王,比如東萊王司馬蕤,廣漢沖王司馬贊,北海王司馬寔,齊武閔王司馬冏,就都是司馬攸的兒子。現在,對于孫權來說,卻沒有給孫策的兒子孫紹封王,確實是不夠厚道的。
此外,在孫紹去世后,他的兒子孫奉繼承了上虞侯的爵位。根據《三國志·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等史料的記載,建衡二年(270年),東吳皇帝孫皓因左夫人王氏之死過度悲傷幾個月閉門不出。與此同時,東吳有人傳言孫權第五子孫奮或者孫奉其中一個會奪回皇位,太守張俊因此還替孫奮的母親仲姬掃墓。二人后來一同被孫皓誅殺,這樣的消息才停止。因此,僅僅是一個傳言,就導致孫皓殺掉了孫策的孫子孫奉,這不僅體現出孫皓這位東吳皇帝的殘暴,也讓人更加同情孫策后人的遭遇。
二、孫氏(嫁顧邵)
對于孫策來說,除了兒子孫紹,還有三個女兒。不過,對于孫策的三個女兒,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只知道他們嫁給了東吳的大臣,卻沒有他們的名字、生卒年、生平事跡等相關信息。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顧邵(184年—214年),字孝則,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大臣,丞相顧雍的長子。對于顧紹來說,博覽群書,與舅舅陸績齊名,勝過陸遜、張敦、卜靜等人。名聲廣揚,遠近聞名,在此背景下,孫權將孫策之女許配于他。對于顧紹來說,以善于識人為名,在東吳官至豫章郡的太守。顧紹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顧承、顧譚。但是,不確定顧紹的兩個兒子,就是孫策的女兒孫氏所生的。
三、孫氏(嫁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人。三國時期的吳國大臣和名將。陸遜出身吳郡陸氏。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陸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才能,地位不斷提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
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陸遜被孫權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陸遜卷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至于陸遜的妻子孫氏,則不清楚她的去世時間,也即可能是在陸遜之前,也可能在陸遜之后。
四、孫氏(嫁朱紀)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朱紀,揚州丹陽郡故鄣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帶)人。對于朱紀來說,是東吳將領朱治次子,在三國時期,孫權將孫策的女兒嫁給他。不過,對于朱紀來說,在東吳沒有取得什么成就,也即是比較平庸的武將。
綜上,對于孫策的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應該都是善終的結局。只是,孫策的兒子和孫子,并沒有被封王。尤其是孫策的孫子孫奉,更是被東吳皇帝孫皓無端殺害,可謂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