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 民族科學家)探尋華夏文化、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已成為今天中華民族、中國考古界、中國史學界最為迫切的歷史使命。雖然中國百年考古,為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先后產生出許多中華文明產生的新模式、新理論,如盛行于1950~1970年代的“中原中心說”(如夏鼐、安志敏等),1970年代以來的“滿天星斗說”(蘇秉琦),1980年代以來的以中原為中心的“重瓣花朵說”或“多元一體說”(嚴文明),2000年以來的“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說”(趙輝),2002年的“新中原中心說”(張學海)等等。雖然“多元一體說”成為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但并非學界共識,其盲人摸象的認知模式,使其成為一種文字游戲式的認知觀。
考古學是由已知推知未知的學問;通過考古學對歷史的認識,未知永遠比已知多得多;遠古時期的考古遺址殘留下來的歷史信息,很難完整全面地還原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狀況。尤其是當今考古學界以二里頭考古遺址為夏文化研究目標,而建立的中華文明起源論,更嚴重誤導了中華文明探源任務的圓滿完成,這是當今考古學無法根本完成中華文明探源歷史使命的基本原因。
一種人類文明的誕生與形成,并非幾百年的歷史發展所能產生;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文明的誕生、發展與傳承,更是需要數千年的延續發展。以已知的殷墟文化推定二里頭遺址為夏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對文化文明發展觀的認知嚴重短視行為。周武王千里奔襲,周革商命;商革夏命,難道是偃師商城的商湯革了六公里外的二里頭遺址的夏命?鄒衡的二里頭夏文化說,徹底攪亂了中華文明探源的歷史進程,中國考古學也因此走入了歷史迷局,毀了幾代中國考古人的學術生命;雖然個別考古人可以得到百萬年薪的經濟收入,但其學術價值終將被拋入歷史的垃圾桶。
雖然,中國考古界至今沒有尋找到夏王朝夏文化存在的中心地區,但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公認的對夏王朝夏文化概念來自于東周時期。雖然歷史研究普遍認為,西周的鎬京與洛陽是西周時期的兩個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但是,種種證據表明2800年前的實際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卻另有它處。這就是整個西周時期,西周政權軍事力量一直用兵不斷的目標——淮夷地區的四方湖古城。
雖然淮夷地區的四方湖古城,目前為止并不為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所認知,但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西周京師控制統治整個淮夷地區乃至東南夷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成為西周的京師軍事駐扎之地。京師之所以成為都城的代名詞,與這段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西周京師成為西周都城代名詞的歷史淵源?!八姆絹沓薄八姆絹碣R”的四方湖古城,成為西周時期中國東南地區各諸侯國、淮夷地區各諸侯國,每年朝拜西周王朝并進貢的京師之地,成為中國東南地區、淮夷地區先進的華夏文化進入西周上層王公貴族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在歷年各地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中,根據青銅器銘文記載,大量的青銅器的來源與鑄造,與西周京師對淮夷、東南夷、東國、南國的軍事行動有關。如:
【錄尊】王令冬戈日:戲淮夷敢伐內國,汝其以成周師氏戍于古師。
【競卣】唯伯犀父以成師即東,命戍南夷。正月既生霸辛丑,在坯。
【臤尊】唯六月,既死霸,丙寅,師雍父戍在古師遇從。
【帆卣】積從師,雍父戍于古師;
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54年】
【雍伯鼎】王令雍伯鄙于古,為宮,雍伯作寶尊彝。
【伯雍父盤】伯雍父自作用器。
【穡卣】穡從師雍父戍在古師。蔑歷,賜貝卅鋝。穡拜稽首,對揚師雍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彝。其子子孫孫,永福。戉。
【笱卣】笱從師雍父戍于古次。蔑歷,賜貝三鋝。
【穆卣】穆從師淮父戍于古阜,蔑歷。賜貝卅鋝。穆拜稽首,對揚師淮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彝。其子子孫孫,永福。
等等西周青銅器,不一而足。而在這些千千萬萬的西周青銅器中,出土與宋朝時期的周宣王時期的青銅器兮甲盤極其銘文,將淮夷地區的四方湖古城歷史地位描述的更加清晰與明了。
【兮甲盤】銘文: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敃(愍),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于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撲伐,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則亦刑。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兮甲也就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采集者尹吉甫,在西周周宣王的“宣王中興”時期被派駐到南淮夷的四方湖古城,負責征收淮夷地區、東南地區的稅賦,并為西周王朝提供各種人才與能工巧匠,維護四方湖古城京師的市場繁榮。對于違反西周王朝相關行政與市場管理規定者,進行軍事“撲伐”、刑事追究。淮夷地區歷來是西周王朝的錦帛供應之地,不敢不為西周京師提供人員與貨品,來古城市場進行各種產品市場交易,使得四方湖古城成為西周王朝的實際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
尹吉甫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并不是以其政治、軍事、經濟才能顯著于世,而是以中國民間詩歌總集《詩經》的采集者聞名于世。《詩經》從民間的采集與整理,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業,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經過數年的辛勤努力才能實現。尹吉甫既要長期管理南淮夷地區的四方湖古城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又有精力與時間從民間采集《詩經》作品、創作《詩經》作品。那么,我們可以判斷,尹吉甫所采集的民間詩歌《詩經》作品,只能或大部分只可能來自于南淮夷地區的四方湖古城地區;尹吉甫所創作的《詩經》作品,也只能來自于對四方湖古城地區所經歷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事件的所感所想。
“皇父作都于向”(《竹書紀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詩經·十月》,“皇父”也即尹吉甫,“向”即西周時期的向國?!吨駮o年》與《詩經》從兩方面的文獻典籍證實了尹吉甫的《詩經》作品都來自于向國。向國即今天淮河流域的四方湖古城,《水經注·陰溝水》云“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國也?!妒辣尽吩唬涸S、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并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俗謂之圓城,非?!薄S纱丝芍Σ杉撟鳌对娊洝返摹跋颉奔词墙裉斓乃姆胶懦牵姆胶懦堑臍v史在西周周宣王時期即是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而非只是西漢時期的向縣僅僅二千年的歷史。
“心向往之”、“向往”美好生活,可以想見,2800年前的四方湖古城是何等的繁華與繁榮,成為“四方來朝”“四方來賀”民族圣地,成為西周王公貴族來到四方湖古城時,將所受的幾十貝賞賜,鑄造成青銅器并銘文記錄下來,傳之后世子子孫孫,永享曾經在四方湖古城的榮華與尊崇。事實上,從大量的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些西周王公貴族的來到南淮夷時的自豪與榮耀,并將南淮夷先進的華夏文化傳播到西周王朝統治上層的繼往開來傳統。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地得到一個明確結論,在2800年前的整個西周時期,淮河流域的四方湖古城是實際上的西周政權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之所以形成這種歷史,是因為四方湖古城曾經是四千年前夏王朝的都城,在經歷商王朝五百多年的打壓沉寂后,西周王朝繼承了四方湖古城沉淀下來豐富繁榮的華夏文化并發揚光大,最終形成博大精深、傳承不斷的中華文明。華夏文化與華夏民族也成為我們民族永遠的標志。(作者:趙輝 民族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