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F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政權的爭奪以及領土的紛爭更是不勝枚數。為了最高權益,不惜弒兄殺父的更是大有人在。而歷史上最有名的永嘉之亂便是由這八位皇室兄弟互相爭奪權利而引起的戰亂。永嘉之年,由于西晉后期的匈奴軍攻破京都,天子被俘,導致西晉滅亡。西晉時期,天子為了將自己的領土盡歸自己氏族之下,紛紛將各國封地授予自己的兄弟。
隨著兄弟間權欲的膨脹,很快兄弟之間矛盾不斷,社會開始一片戰亂,導致西晉政權日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更是日益尖銳。而遠在南面的蠻族更是乘機起兵反秦。可以說,永嘉之亂既是西晉統一格局走向分裂的開端,更是西晉社會政權短暫統一的結束。其動亂事件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的痕跡以及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西晉時期,晉武帝憑借自己的實力成功統一三國,但是卻在自己小有成就的戰績中,開始沾沾自喜,并止步不前。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的記載中,便可查閱到其相關的歷史記載。而八王之亂更是直接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百姓生靈涂炭,盜賊四起。隨著西晉時期政權的日漸削弱,官員更是政治黑暗,很多人為保其身,更是自視清高,不理朝中政事。
在《國史大綱》記載'貴三公王衍,竟勸石勒稱帝。'
足見其兄弟之間互相殘殺的不齒。由于胡人的內遷徙,進而導致西晉社會混亂。隨著胡人實力的增強,受當時自然災害的影響,西晉社會問題日益暴露,政權日益削弱,面對內憂外患,西晉已經無力在抵抗胡人的威脅。民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嚴峻,戰亂一觸即發。
據《后漢書·傳》的記載,西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
當時受降的胡人在漢晉之際,常受當地官吏的壓迫。甚至多地肆意屠殺胡人,更有甚者,隨意買賣胡人作為奴隸。可以說,永嘉之亂亦是胡人自我意識反抗的一種爆發。而在戰亂前夕,八王之亂依舊在如火如荼的處于爾虞我詐之中。相互之間的猜疑與殘殺進一步激化了政權的矛盾,導致西晉政權不堪御敵。總而言之,其八王之亂引起的內部矛盾激化了胡人的反抗,更是加快了永嘉之亂的爆發。其導致最終戰亂的爆發,更多是由于西晉內部政權的泥古不化,腐朽不堪。永嘉之亂是其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這起叛亂之中,八王不僅沒有維護西晉政權,反而借勢爭奪政權與領地,紛紛自立為王或是稱帝。壺關之爭中,內部紛爭,兄弟之間多次攻打洛陽,企圖在戰亂中奪得屬于自己的政權。換言之,永嘉之亂雖有外患,但是兄弟之間內部殘殺,不抵御外敵,反而互相爭奪,恰恰是這一契機,使得胡人更敢為非作歹。而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不管是誰是最后的嬴者,百姓皆是輸者。
連年的動亂,使得百姓毫無脫離經濟生產,徭役以及稅賦,使百姓敢怒不敢言。各國各朝制度的不同,導致百姓之間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障礙。永嘉之亂之下,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包括皇室貴族或是百姓或是其他少數民族。
隨著漢政權的多次進攻洛陽,均以失敗告終之后,其開始改變進攻策略。很多將士以及官吏在一路征討的過程中,聞知征南將軍落敗,更是不戰自潰。由于常年戰亂,導致兵力不足,為了彌補兵力的欠缺,部分王不惜搬空朝中上下守衛,導致社會百姓日益窮困。足見其變亂為當時民眾所帶來的災難之深。在寧平城以及洛陽之戰中,晉都已經是岌岌可危,但是朝中上下部分為了貪圖原有的榮華富貴,不愿逃離。
與此同時,整個洛陽城下,在各位皇室兄弟的爭奪下。亦是饑荒加重,百官四處逃離。從這點上看,足見其天子與大臣的無能,以及西晉政權的腐朽。洛陽之戰,可以說是永嘉之亂的爆發高潮,導致當時社會洛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隨著晉室的日漸衰落,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重要基地。多年的混戰,使其當地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可以說,戰爭不僅使晉室的生產受到阻礙,讓開發近千年的中原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殊不知,匈奴胡人奪取中原的野心從未停止過。與此同時,南遷的晉室,在遷徙的過程中,帶動了南方整個格局的各種發展,無論是經濟、文化或是政治。
胡人入駐中原,一定意義上,是通過野蠻的武力征服的北方中原,但在文化方面,胡人還是吸收了晉漢人的文化。換言之,民族融合的基礎便是從當時開始的,文化的融合不僅僅促進了匈奴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南北方漢室與匈奴之間的短暫和平,為百姓帶來了短暫的和平喘息的機會。兩族文化上的取長補短,為后世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永嘉之亂,某種程度上是皇室兄弟直接互相爭奪政權導致的間接結果,而與此同時起義的漢族百姓抵抗和反擊西晉暗黑統治斗爭的活動,某種意義上是先進和正義的。其實亦是晉室政治矛盾的最終產物,其變亂是在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相結合之下完成的。總之,對于永嘉之亂,無論是晉室皇室貴族之間政權的爭奪,還是百姓的起義或是胡人的猛烈反擊,皆是西晉政權之下腐朽的映照。
《晉書》記載:'不才之子,則天稱大,權非帝出,政邇宵人。'
其最終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單從戰爭意義上而言,其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的發展,也加快了后期隋唐文化的快速建立。然而永嘉之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其歷史發展的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國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