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是頂級人才,但每個人的特點是不同的。
曹操的過人之處,在于能將各人的特長發揮到極致。
在他的主要謀士班底中:荀彧是“王佐”,郭嘉是“奇佐”,荀攸則“常為謀主”。
荀攸的謀略、貢獻,都未必不如郭嘉,他甚至一度成為曹操的“首席軍師”。
不過,論及在后世的知名度,荀攸遠不如郭嘉。
這是由郭嘉、荀攸各自的特點造成的。
荀攸謀略的特點荀攸的謀略特點,是極為鮮明的。
在荀攸十三歲的時候,家中故吏張權有事求助于荀攸的叔父,荀攸觀察張權的神色,認為不對勁,“推問”,果然發現張權“殺人亡命”!
洞悉“奸謀”,正是荀攸的第一項獨特技能。
后來,曹操評價“荀令君(荀彧)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荀攸)之去惡,不去不止”。
可見,荀攸洞悉奸謀、奸人的特點,伴隨其一生,其事跡雖史書未詳記,但卻為曹操立下大功。
點擊加載圖片
當然,使荀攸揚名立萬的,還是他的征伐之謀。
荀攸的征伐之謀,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征伐順序、方向的選擇。
曹操討伐張繡前,他反對征伐,認為張繡之所以與劉表聯合,是因為他仰食于劉表,而劉表以張繡為北面屏障。不過,劉表不可能完全滿足張繡(忌憚張繡發展強大反為威脅),兩人勢必會分離。所以,對張繡,你不去打他,“可誘而致之”,但如果急著去打,張繡劉表聯合,很難搞。
曹操不聽,去征張繡,劉表果然去救,“軍不利”。
曹操為此對荀攸感嘆:不聽你的建議,才導致這樣的局面!
雖然曹操此后以其軍事才能擊敗了張繡-劉表聯軍,但只是成功脫險。張繡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荀攸所說的“可誘而致之”。
曹操討伐呂布前,議者認為張繡、劉表在后,威脅很大,應該撤圍呂布的軍隊。荀攸、郭嘉認為張繡、劉表新敗,構不成什么威脅,呂布驍勇,又與袁術勾結,給他時間,他必然縱橫江淮,收納豪杰,是心腹大患!應趁他眾心未一,消滅他!
曹操隨即進攻呂布,但因呂布堅守,曹軍久攻不下,曹操想撤軍。又是荀攸、郭嘉一起力勸曹操一鼓作氣,堅決消滅呂布!
袁紹死后,其子相爭,袁譚向曹操求救。
眾將都認為袁紹集團已經分裂,不足為慮,劉表是心腹大患,應先攻劉表。
荀攸認為:劉表無四方之志,袁氏仍是最大對手,應趁其分裂,抓住機會,先攻袁氏!
2、荀攸最大的特點:克敵之謀。
曹操與袁紹開戰后,袁紹令顏良進攻白馬。
點擊加載圖片
荀攸獻策:進軍延津,做出渡河襲袁紹軍后路的假相,吸引袁紹軍,以分其勢,然后輕兵急襲,進擊顏良!
曹操以此計,使張遼、關羽擊殺顏良!
其后,當曹操遷徙白馬居民撤離時,袁紹派文丑、劉備來追擊。
曹操使人丟下輜重以誘敵,敵軍來時,眾將勸曹操退回營地,唯荀攸表示:正靠這個打擊敵人,跑什么跑?曹操“目攸而笑”。
結果,文丑軍劫掠自重,陣型打亂,曹軍趁機猛攻,斬殺文丑。
小說中著名的“斬顏良,誅文丑”的典故,其實安在荀攸頭上似乎更合理一點。
此后,官渡相持,曹軍糧草不支。
荀攸獻策襲袁紹的糧草,并舉薦徐晃擔任此職,一戰破之,燒其輜重。
其后,許攸來降,建議曹操襲擊烏巢,徹底摧毀袁紹軍糧草儲存。
眾將疑心,唯荀攸和賈詡力主采納許攸的建議。曹操遂留荀攸與曹洪守營,親率精騎襲烏巢。
點擊加載圖片
曹操襲烏巢時,袁紹派張郃、高覽攻曹營。張郃、高覽在受到讒言后前來投降,曹洪不敢接納,荀攸力主接納,“乃受之”。
可以說,在曹操擊敗袁紹的過程中,荀彧、郭嘉、荀攸都有極大貢獻。
相比之下,荀彧、郭嘉的建議,多圍繞大方向(如是否能抗衡袁紹,官渡之戰是否堅持下去),而在操作層面,如如何擊破顏良、文丑,如何襲擊袁紹運道,是否接納張郃高覽,荀攸則發揮了獨一無二的作用。
正如曹操所說:“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
不必過度解讀的“首席軍師”曹操作丞相后,荀攸成為中軍師,位在前、左、右軍師、軍事祭酒(郭嘉生前所任)之前,成為“首席軍師”。
后來,在勸曹操“受九錫”的表中,中軍師荀攸位列眾人之首,并以“攸等”代指眾人。
因此,說荀攸是曹操“首席軍師”并非虛言。
不過,這個“首席軍師”不必過分解讀。
雖然影視劇中老早人們就稱曹操為“曹丞相”了,不過事實上,曹操是在遠征烏桓后才成為丞相的。
因此,荀攸成為中軍師時,郭嘉已死,而荀彧早已以尚書令居中持重。
點擊加載圖片
而在勸曹操“受九錫”問題上,荀彧更是反對者。
所以,荀攸這個“首席軍師”,可以看成是除荀彧、郭嘉之外的首席謀士,位在程昱、賈詡、劉曄等人之前(只是指地位,未必指謀略能力),并不代表他地位在郭嘉、荀彧之上。
總體上,荀彧、郭嘉、荀攸謀略都很強,論功勞,居中持重的荀彧可能略大一些,論謀略,三人只能說是各有特點,難以高下區分。
不過,荀攸在后世的名聲遠不如荀彧、郭嘉。
這與荀攸的自保之術有關。
荀攸的自保之術與郭嘉等人不同,荀彧、荀攸在協助曹操的過程中,除了謀略,還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
點擊加載圖片
荀彧、荀攸除了出謀劃策,還擔負著主要的進賢職責。
曹操的主要謀士,包括郭嘉,都是荀氏所推舉的。
因此,荀氏的影響力非常大。
荀彧居中,在曹操外出征戰時替曹操坐鎮許昌;荀攸跟隨曹操身邊,“常為謀主”,甚至曹操率精騎襲擊烏巢時與曹洪率大軍守大營;而荀彧的兄長荀衍則以監軍校尉守鄴(除許昌外最重要的城市),都督河北事。
可以說,荀氏在當時的影響力是非常驚人的。
影響力越大,越危險!
與堅決反對“加九錫”,不惜“憂死”的荀彧不同,荀攸在勸加九錫的表中是“頭一個”!
他要自保!
要自保,就要自削自己的影響力。
作為“謀主”,荀攸追隨曹操身邊,所獻之謀多為“機策之謀”,“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也”。
點擊加載圖片
而荀攸,“深密有智防”,嚴守秘密。
他姑子辛韜曾問荀攸取冀州的經過。荀攸冷冷地回答:王師自往平之,我又知道什么呢?
因此,荀攸“前后凡畫奇策十二,唯(鐘)繇知之”。
荀攸去世后,鐘繇曾想把這些奇策編撰起來,但未完成就去世了。
對此,裴松之很奇怪:鐘繇比荀攸晚走十六年,怎么還是編撰不起來呢?(鐘繇當然不是懶人,只不過他也想自保。許多機策涉及機密,不便寫出來罷了?。?/p>
曹操稱贊荀攸:“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智可及,愚不可及···”
內里智、勇、強,是其本質,外表愚、怯、弱,是自保之術!
自保之術,使他許多奇策不為人知,更使他影響力下降,但卻足以保護他及他的家族!
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的原因1:說服力而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則源于赤壁之戰后曹操的一句感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點擊加載圖片
這句話,引發了后人的無限遐想:郭嘉在,赤壁之戰是不是就不會輸了?赤壁之戰曹操贏了,那不就沒有什么三國了嗎?
其實,這倒不是說郭嘉的謀略能力勝過其他謀士,而是郭嘉的一項獨一無二的能力:對曹操的說服力。
郭嘉去世后,曹操集團手下的謀士群體依然非常強大。他們依然提出過正確、高明的謀略。
就以赤壁之戰為例。
周瑜、諸葛亮在力主抗曹時,指出了曹操的弱點:荊州新附,后方不穩,不善水戰,連續作戰等。
其實,賈詡此前已經提出改變這些劣勢的建議:不要急著討伐孫權,應該鞏固對荊州的統治,并借威降服益州等地,安定馬騰、韓遂等,待各方鞏固后再討伐不順從者(孫權)。
可惜,曹操不聽,急著進攻,結果戰敗。
在曹操平定張魯后,劉曄、司馬懿又提出:趁機立刻進攻西川。
可惜,曹操“既得隴,復望蜀乎”,再次否決。
郭嘉之后,曹操的謀士團體不缺謀略,而是缺了郭嘉的“說服力”。
郭嘉的說服力,是勝過荀攸的。
在許多問題上,郭嘉、荀攸的意見是一致的。
但兩人建言的說服力卻有高下之分。
比如:官渡之戰后,在先打劉表,還是先北征袁氏的問題上。
荀攸的說辭是:劉表無四方之志,不必顧慮他。
荀攸的說辭,方向正確,但過于簡單,更沒有解開曹操心中最大的擔憂:劉備。
郭嘉的說辭則更為深刻:劉表要想趁機攻打我,就必須借重劉備,但劉表自知無法駕馭劉備,自然不敢給予劉備太多支持,更會提防劉備!所以您放心北征吧!
此外,郭嘉在分析孫策的威脅、袁紹的為人、威脅時,都深入到各人的內部問題(如孫策與江東豪杰的關系等),條例清晰,不容反駁。
點擊加載圖片
因此,曹操評價“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正是郭嘉能知曹操內心真正的顧慮,其說辭才直擊要害,使曹操茅塞頓開。
郭嘉去世后,似乎再無人“能知孤意”,謀略雖好,但往往難以說服曹操,無法得到采納了。
所以,曹操感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與其說是懷念郭嘉的謀略能力,不如說是懷念郭嘉清晰、獨一無二的說服力。
點擊加載圖片
曹操曾表示:各位的年齡和我相差不大,只有郭嘉比較年輕。我原本想將后事托付于郭嘉??上?,郭嘉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往往引發后人的遐想:郭嘉不早早去世,還會有什么奇謀妙策呢?郭嘉活到曹丕、曹睿時代,還有司馬懿什么事嗎?
失去的,總是最美好的。
遺憾之美,往往最容易引人關注。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實際上,放到三國時期,連“武”誰是第一恐怕都說不清楚,何況“文”呢?
荀彧、荀攸、郭嘉,以及賈詡、程昱等人,其實都是各有所長,單論智謀,并沒有高下之分。
荀攸的“克敵之謀”上表現優于郭嘉,郭嘉在說服力上又勝過荀攸,各有千秋而已。
至于后人對郭嘉投以更多的惋惜、贊許,更多的是受“遺憾之美”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