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剛考上博士的師弟來信問我:“如何高效讀博?”
先談談當前的科研背景。如今博士畢業群體如同滾雪球,越來越大,加上“海龜”上岸帶來的壓力,博士畢業后想要在高校謀得科研職位越發困難。在這種形勢壓迫下,對于正在讀博(或者碩士)的學生來說不可不察也!能否在博士期間有所斬獲(同樣適用于碩士),不僅是畢不畢業的問題,還關乎生存就業的機會。
基于此,筆者倚老賣老,淺見如下:
1. 盡可能地選擇一個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未來的研究方向是戰略上的考量,戰略上的失敗不是通過戰術上的勝利可以彌補的。博士生不同于碩士生,碩士更多的是科研素養的訓練。
對于博士生,你要保證畢業的時候,在你所研究的小方向上至少挺進中國前5%。因此,選擇一個好的方向,探究一個有前景的科學問題至關重要。那么什么才是有前景的科學問題呢?科學問題本來不分好壞。我所謂的有前景的科學問題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其一,這個科學問題(或者方向)至少可以讓你研究10年,甚至10年以上,至少博士畢業后還能繼續做,而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研究。科學研究的連續性至關重要,尤其是工作之后,博士期間的工作能否很好的延續對你的學術生涯很重要。也有博士畢業后另辟蹊徑的,但是在現實中非常困難。
其二,研究方向要瞄準前沿領域。當然對于一些學科這很困難。至少要朝著解決一些經典的科學問題的方向上努力,比如生態學上的物種共存機制。
其三,研究方向可以具備一定的應用前景。現在國家越來約倡導科研成果的轉化,如果不能在理論上有所造詣,能夠往專利成果方面轉化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當然,我說的這幾條不可能占全,能得之一二即可。但是現實中面臨一個困境:你的研究要和導師的研究匹配。如果導師的團隊本身就處在國際前沿領域,那我前面說的幾條都是廢話。如果遇到一般的導師,他的研究本身不在前沿。除了上述幾個問題外,還要更多地考慮和導師的研究相匹配。
2. 多看文獻打好基礎
文獻是學術的生命,多看經典的文章,這點無庸多言!很多同學似乎每天都在看文獻,但是看完一問三不知。這種閱讀文獻的方式存在問題。對于讀文獻,我個人有三點建議:
第一,看之前給每一篇文獻標上序號,有很多先進的軟件可以實現。
第二,一定要做文獻閱讀筆記,筆記中先寫上文章序號,然后列舉文章的主要思想,創新點,不足之處,以及可以借鑒的地方。尤其是要重點學習人家的分析方法,最好能根據人家的文章數據重新分析一遍。這樣的閱讀習慣能夠讓你“越讀越強”,當你掌握10-20篇文章的分析方法之后,你看其他文章就輕松很多了。有了文獻閱讀記錄,之后寫文章的時候,可以隨手拈來。切忌“狗熊掰玉米”似的閱讀文獻。
第三,看文獻的時候注意摘抄一些經典的句子。科技論文寫作有固定的套路,經典句子的摘抄對于以后的寫作至關重要。這個類似高中英語的學習方法。當摘抄幾十個常用句子后,你就會發現英語寫作其實都是套路。
3. 學會做學術匯報
如果說看文獻會分析是科研的“內功”,那么學術匯報就是科研的“外功”,真正的武術大家需要內外兼修,缺一不可。要知道學術匯報也是學術研究的一部分,一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不僅要會做科研,還要會做匯報。
做學術匯報看似簡單,可能每個研究生開組會的時候都做過匯報,但是真正講好的人卻是寥寥!怎么樣才能講好,什么是衡量好的標準?
我個人認為好的標準至少要讓大同行聽明白,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小同行。你在課題組內匯報,可能大家都能聽懂,這并不代表你講的好,而是大家擁有共同的科研背景和相近的研究方向。如何讓大同行明白才是你的本事。
要想讓大同行聽明白,你就要遵循嚴格的科研思路和訓練。比如,匯報中要展示你的科學背景,科學問題,科學方法等。
尤其是科學問題的提出,如果遇到生僻的概念,你要先給人家科普明白。比如,你研究溫度對異速增長的影響。你首先要給人家講明白什么是異速增長,有哪些指標可以衡量異速增長,哪些因素影響異速增長。讓別人有些背景知識,然后往下講就順利很多。
我之前在面試找工作的時候發現一個特點:如果你能把你小方向上的東西講明白,讓下面的大同行聽懂,他們會非常高興。因為人學到了之前不懂的知識會有成就感!可怕的是把人家講糊涂。不僅學術匯報如此,以后面試,申請基金也是如此,這都需要在博士期間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學會和導師溝通
研究生期間,師生關系的微妙程度不亞于婆媳關系,如何處理好與導師的關系是研究生期間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從矛盾的統一性來講,師生之間是存在共同利益的,導師希望研究生出成果,完成自己的項目,為自己的科研事業添磚加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鍛煉并積累以后畢業和找工作的學術成果。
這個是師生之間的主要矛盾,始終貫徹整個研究生階段。不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師生之間又會存在一些問題,也就是次要矛盾。如次需要矛盾得不到解決,是可以轉變為主要矛盾的。導師不止一個學生,對于導師來說最大的利益是優秀學生的上限,而不是一般學生的下限。
同樣一個課題,誰能高質量完成、發表高水平文章就會得到重點培養,資源也會得到傾斜。對于導師來說這個文章是張三發表還是李四發表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的發表。因此大的課題組里“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優秀的越來越優秀,不行的越來越不行。因此,如何能搶占先機,讓導師對你有個好印象至關重要。
學生的學術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等學生把導師沒有安排的事情做了,把導師之前想發表而沒有發表的期刊發表了,這是導師的“座上賓”,讓導師引以為傲的學生;二等學生把導師交代的課題高質量完成;三等學生是導師交代的事情整不明白,拖拖拉拉。
沒有一個導師喜歡拖拖拉拉的學生。此外,學術外的事情也很重要。要知道導師是人不是神!直白說,你要么有能力,要么聽話。就像李逵與宋江。在梁山科研團隊中李逵的科研能力很一般,根本不配天罡星。但是李逵聽宋江的話,且只聽宋江的話,這也是一條路子(我個人不鼓勵這種行為,但確實存在)。
最怕的是那種沒本事還整天事事的學生。比如,導師問你任務完成的怎么樣?如果你沒有完成,那就低調點,委婉些,哪怕說一句:老師不好意思,我這段時間狀態不好,沒有完成。老師也會理解。最怕的是你笑嘻嘻地給老師說:“我這幾天在玩,沒心情工作!”抱歉,這個例子就在前幾天在我身上發生過,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可能也不信!看來藝術來源于生活,此言非虛!
5. 多和國內外小同行交流
古語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博士期間要為自己以后的學術道路做好積累。多和國內外小同行聯系交流,互相分享,共同進步。
記著,交流一定找個和你差不多或者略微比你強的。不能跨越數量級找人交流。比如,你一個博士經常去和院士、杰青討論問題,看看有人理你嗎?相反,你的小同行,比如哪個博士發表了文章,你祝賀祝賀,可以就彼此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和合作。
切記這屬于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所謂交流,一個是交,重點是流。怎么流,你得有“東西”可以和別人互通有無。你只索求別人的技術和方法,不能對等提供,這樣做不到流,自然不會長久。
6. 博士期間盡可能發表文章
博士期間盡可能發表文章。當然,我這里說的是搞基礎科學的!文科的以及技術工程類的研究不在此列!雖然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強調不以文章論英雄。但是,咱們理科的尤其是做基礎研究的,不看文章看什么?發表文章一定質量優先,不要湊數,盡可能往一些經典期刊上發。
羅里吧唧說了那么多,慚愧的是其中一些我自身也沒有做到。望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則而改之,與君共勉,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鏈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1307343.html
編輯|宗華
排版|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