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審判程序是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所適用的程序,可以分為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1、起訴和受理 : 原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遞交訴狀,法院在符合立案條件后受理案件,并通知當事人交納訴訟費。
2、庭前準備 : 法院進行庭審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傳喚當事人、通知訴訟參與人、公告開庭信息等。
3、開庭審理 : 包括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回避等。
4、法庭調查 : 法庭調查階段包括當事人陳述、出示證據和質證、證人作證等,以全面調查案件事實和核實證據。
5、法庭辯論 : 法庭辯論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根據法庭調查查明的事實和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并進行口頭辯論。
6、案件評議和判決 : 合議庭根據查明的事實和證據,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作出判決并宣告判決結果。
7、上訴程序 (二審程序): 當事人對地方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裁定不服,可以在法定上訴期間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8、審判監督程序 (再審程序): 由有審判監督權的法定機關和人員提起,或由當事人申請,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再次進行審理的程序。
以上是民事審判程序的主要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程序可能因案件的復雜性和法院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
1、管轄違法 :違反《民事訴訟法》規定,無管轄權的法院受理案件或有管轄權的法院不受理案件。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三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采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2、審判組織成立違法 :審判組織組成不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或依法應回避的審判人員未回避。
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人民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的基本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適用普通程序獨任審理。人民陪審員在參加審判活動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第四十七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回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于法官助理、書記員、司法技術人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3、證據取得違法 :法院工作人員使用暴力、威脅、賄買等手段阻止證人作證或指使他人作偽證,或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或法院不及時調查收集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
第六十七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4、審判期間違法 :無正當理由超過法定期限未審結案件。
第八十五條 期間包括法定期間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間。期間以時、日、月、年計算。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計算在期間內。期間屆滿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后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期間不包括在途時間,訴訟文書在期滿前交郵的,不算過期。
5、送達的違法 :法院不送達起訴狀副本、上訴狀副本、開庭通知等文書,剝奪當事人行使辯論權、上訴權。
第八十七條 送達訴訟文書必須有送達回證,由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收到日期,簽名或者蓋章。 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八十八條 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 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收件的人,訴訟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八十九條 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第九十條 經受送達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能夠確認其收悉的電子方式送達訴訟文書。通過電子方式送達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受送達人提出需要紙質文書的,人民法院應當提供。 采用前款方式送達的,以送達信息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九十五條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三十日,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6、調解的違法 :民事調解違反法律規定、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內容虛假。
第九十九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愿,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一百零二條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7、其他違法情形 :包括應當受案不受案、不應受案而受案;應當立案不立案、不應立案而立案;不允許當事人辯論,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判決、裁定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侵吞或違法處置被查封、扣押、凍結的款物;不依法或違法采取訴訟保全措施,損害當事人或其他人的合法利益;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支付令違法等。
這些情形可能導致裁判結果錯誤或造成嚴重后果,并可能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如檢察院的抗訴或檢察建議等。
任何司法判決的作出,都必須建立在全面、客觀地審查案件事實的基礎之上。對于未經充分調查核實、未形成完整證據鏈條即草率作出判決的行為,將視為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此類判決一律無效。
審判活動作為司法程序的核心環節,其合法性、公正性直接關系到判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最高檢明確規定,未按照法律規定程序組織審判,包括但不限于合議庭組成不合法、庭審程序缺失等情形,所作出的判決均視為無效。
司法公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最高檢重申,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法定不公開情形外,所有判決均應當依法公開,并向當事人及社會公開宣告。對于未履行判決書公開義務的判決,將視為程序違法。 當事人參與訴訟是保障其訴訟權利的基本要求。任何未經依法傳喚或通知即缺席審理并作出判決的行為,均構成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侵犯,此類判決將被認定為無效。確保每一位當事人都能充分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參與案件的審理過程。 在審判過程中,必須依法全面、客觀地收集、審查證據,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對于未依法提取、審查相關證據即作出判決的行為,將視為程序嚴重違法,其判決結果自然無效。 對于當事人提出的合理申訴,法院必須依法受理并認真審查。對于未依法處理當事人申訴即維持原判決的行為,將視為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漠視和侵犯,此類判決同樣無效。
最高人民檢察院明確并強調了關于司法審判程序合法性的重要原則,明確指出以下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判決將被視為無效,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規范司法行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一、未審理事實的判決
最高檢強調,任何司法判決的作出,都必須建立在全面、客觀地審查案件事實的基礎之上。對于未經充分調查核實、未形成完整證據鏈條即草率作出判決的行為,將視為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此類判決一律無效。
二、未組織審判的判決
審判活動作為司法程序的核心環節,其合法性、公正性直接關系到判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最高檢明確規定,未按照法律規定程序組織審判,包括但不限于合議庭組成不合法、庭審程序缺失等情形,所作出的判決均視為無效。
三、未發布判決書的判決
司法公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最高檢重申,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法定不公開情形外,所有判決均應當依法公開,并向當事人及社會公開宣告。對于未履行判決書公開義務的判決,將視為程序違法。
四、未召集當事人的判決
當事人參與訴訟是保障其訴訟權利的基本要求。任何未經依法傳喚或通知即缺席審理并作出判決的行為,均構成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侵犯,此類判決將被認定為無效。確保每一位當事人都能充分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參與案件的審理過程。
五、未提取相關證據的判決
在審判過程中,必須依法全面、客觀地收集、審查證據,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對于未依法提取、審查相關證據即作出判決的行為,將視為程序嚴重違法,其判決結果自然無效。
六、未處理當事人申訴的判決
對于當事人提出的合理申訴,法院必須依法受理并認真審查。對于未依法處理當事人申訴即維持原判決的行為,將視為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漠視和侵犯,此類判決同樣無效。
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必須執法為民,公平公正司法。審判人員作為人民法院的重要組織者,應當清廉正直,奉公守法,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己任;在審判實務中處理矛盾糾紛,嚴守紀律,遵循法官法和公務員組織法等法律法規,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作出合理裁判。任何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知法犯法,損害國家形象,損害人民利益,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都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