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人類常常面臨土地沙化的問題,卻沒有辦法根除,只能望沙興嘆,甚至要被迫遷居,這真是沙趕著人走。
地球惡疾土地沙漠化
據聯合國的數據,沙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00,000,這是多大呢?
這么說吧,相當于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四個國家的土地全都沙漠化了。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
沙漠化從來不是個別國家的問題,目前有超過100個國家遭受土地沙化的困擾。當然,各國都在嘗試治理,堅持和沙漠作斗爭。
因為土地沙漠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土地還是一種經濟資源,沒有優質的土地,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很容易受到制約,進而影響其他經濟領域,畢竟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
然而,治沙并不是只靠一腔熱血,種種樹就夠了。
遭受沙漠化困境的國家基本都出臺了一些舉措治理,但是收效卻并不是很好。沙漠化仍在加劇,從全球的數據看來,每年沙漠增加的面積抵得上愛爾蘭一個國家的面積,這說明治沙的情況還很嚴峻,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任由其惡化。
不過,這其中還是有一些國家探索出了有效的治沙方法,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沙漠變綠洲的神話
中國一直以來都深受沙漠的困擾,古代詩歌中不乏對沙漠的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這些詩句我們都耳熟能詳,只覺得沙漠風光壯麗遼闊,卻忽視了沙漠化對農業,對當地居民生活造成的重大制約。
建國以后,有沙漠的地區往往也還是最貧窮的地區,缺水,生活不便,發展農業,只能靠天吃飯。
發展工業,更無法滿足工廠的大規模用水,以及工廠職工的生活所需,而且,由于人口的增加,這些沙漠地區,甚至會惡化,侵蝕人類的居住區。一旦沙漠靠近村落,沙塵暴的危害,就更大了,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國政府自建國就非常重視沙漠治理問題,也的的確確一直在探索,走了不少彎路,但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我們還是找到了治沙方法,甚至還是遍地開花,祖國的西北,東北,華北地區各有各的錦囊妙計。
“十三五”期間的治沙成效尤為豐碩,累計完成的防沙治沙面積達到了1097.8萬公頃,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這不僅治理了沙化,還兼顧了農民牧民的利益,比如,我國開發出大量的新品種草,能夠適應沙漠環境,還非常耐踩,這就讓牧民可以放心大膽的放牧,通過養殖牛羊來改善生活,發家致富。
由此可見,科技是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一把利刃,也是發展當地經濟的一把利刃。
印度灌溉造就良田
中國科技退沙,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科學利刃,我們的鄰居印度就是一個農業科技強國。
印度雖然面積與中國相差甚遠,但是耕地面積卻比中國還要大。為什么中國面積遠遠大于印度,耕地面積卻還不如印度呢?
中國雖然國土遼闊,但是我國的地形非常的豐富: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都有,而且山地丘陵為主要地形,占到總國土面積的七成。所以,我國的耕地面積并不是非常的豐富,這也是為什么國家要嚴守沙漠邊界,保住珍貴的耕地資源的原因之一。
而印度情況則不同,印度位于南亞,以恒河平原為主,而且沖擊平原一般比較肥沃,所以印度的耕地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但是印度的西北部有一個“印度大沙漠”,之所以會形成沙漠,是因為這個地方位于內陸,離海洋相對而言比較遠,水汽豐沛的海風難以影響到這里,故而常年缺少雨水,土地沙化很嚴重,久而久之形成了沙漠。
然而,印度是個人口大國,需要大量的耕地資源,而且,印度雖然經濟總量和整體發展水平不如中國,但是在某些科技領域還是非常有競爭力。
印度人敢想敢做,從喜馬拉雅山引水灌溉,在科學的支持下,把這無邊無際的沙漠,變成了廣闊的良田。要知道喜馬拉雅山可是世界屋脊,常年積雪,春季融雪產生的小溪,水量穩定且豐富,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這無疑是給印度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竭的灌溉水庫。
科技可以退沙,科技可以創造綠洲的奇跡。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例子就是以色列,以色列是沙漠國家,沙漠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7成,卻是一個農業強國,不僅能滿足本國的農業需求,還能向世界出口優質、高端農產品。
以色列節水農業最核心的技術就是滴灌技術,它通過科技節水,高效利用水資源,培養優質品種,成為世界農業出口國。比如說起鮮花出口,以色列的鮮切花就不能不提,鮮花中的品質之選。
結語
沙漠治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更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秉持科學方法,開放心態,一定能戰勝沙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