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鼻息肉(nasal polyps)是發生于鼻腔或鼻竇黏膜的腫塊,好發于鼻腔外側壁及鼻頂部,其次為篩竇、上頜竇。多發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單側或雙側發病,雙側多見。根據病因及發病部位,一般分為三種類型:①炎癥性息肉:單側或單個息肉形成,多由局部感染引起,切除后不易復發。其中的出血壞死性鼻息肉好發于上頜竇,少數原發于鼻腔,青壯年居多。②過敏性息肉:常為雙側、多發,如不去除過敏原因,息肉切除后容易復發。③后鼻孔息肉:因息肉有一長蒂從鼻腔經后鼻孔伸入鼻咽部而得名。 2【病理】 大體表現為表面光滑、半透明、觸之柔軟、不痛。鏡下改變以變態反應和鼻黏膜的慢性炎癥為主,為高度水腫的疏松結締組織,組織間隙明顯擴大,失神經支配的腺體擴張,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其中出血壞死性鼻息肉表現為不規則暗紅色、黃褐色組織,附大量血凝塊;光鏡下見病變表面被斑片狀化生的鱗狀上皮所覆蓋,大部分為不規則的薄壁血管,血管中有散在纖維蛋白血栓,海綿樣血管聚集區與無血管區相間,散在大量吞噬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并伴有斑片狀新鮮的出血灶及纖維素樣壞死,小部分呈典型炎性息肉表現。 3【臨床表現】 鼻塞、流涕、閉塞性鼻音,嗅覺減退,并鼻竇炎癥狀、耳鳴及聽力減退等。 4【影像學表現】 影像表現為受累鼻腔、鼻竇內軟組織密度影并膨脹性改變,多數不伴有鄰近骨質破壞,長期慢性病變可致鄰近骨質吸收。根據病變內部組織學不同,MRI可有不同的信號變化。 1.CT表現 單側和(或)雙側鼻腔、鼻竇內軟組織影,多伴有膨脹性改變,以炎性出血壞死性鼻息肉為著。長期慢性病變可導致鄰近鼻甲、鼻竇骨壁吸收變薄等,病變邊界清晰、邊緣光整(圖1A)。 2.MRI表現 病變以長T1長T2信號多見,并不均勻強化。其中出血壞死性鼻息肉在T1WI和T2WI上分別以低信號及高信號為主,在T2WI上周邊可見環狀低信號及內部線樣低信號分隔,增強后呈多發結節狀強化,有時相互融合似菜花樣,少數呈斑片狀強化,而T2WI上的環形低信號出血區不強化(圖1B~D)。 圖1 左側后鼻孔息肉 三人行醫學課堂知識店鋪 三人行醫學課堂知識店鋪 5【推薦影像學檢查方案】 CT檢查可以顯示各鼻竇及其毗鄰區域的細微結構,可觀察鼻息肉的數量、范圍及鄰近骨質改變,為首選檢查。MRI檢查用于復雜病變的鑒別診斷。 6【診斷及鑒別診斷】 1.診斷要點 ①典型臨床表現:長期反復鼻塞、流涕、鼻音、嗅覺減退等;②CT示鼻腔、鼻旁竇內軟組織影,伴或不伴輕度骨質吸收;③MRI檢查示無實質性腫瘤病變。 2. 鑒別診斷 (1)內翻乳頭狀瘤:好發于中老年男性,起自中鼻道附近鼻腔外側壁,向鼻腔生長,周圍骨質壓迫吸收,在MR T2WI及增強T1WI上病變呈卷曲腦回狀外觀。 (2)真菌球性鼻竇炎:應與上頜竇口區鼻息肉鑒別。真菌球常發生在上頜竇,CT上可見條狀或塊狀鈣化,周圍骨質壓迫吸收,相應竇壁增生、硬化,T1WI為等或稍高信號,T2WI為低信號,增強后不強化,周圍黏膜增厚、強化。 (3)惡性上皮腫瘤:應與出血壞死性鼻息肉鑒別。前者發病年齡較大,病程短,進展迅速,CT上骨質多為溶骨性或侵蝕性破壞,MRI信號不均勻,在T1WI、T2WI上均以等信號為主,增強后呈中等強化。 7【診斷精要】 典型臨床癥狀、鼻鏡檢查,影像學檢查排除腫瘤性病變即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