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歪解之前,先普及一下正版知識。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端午節是中國乃至世界華人中的一個重要民俗節日,另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稱謂。“端”為開頭、初始之意,“五”指“初五”,“午”指“五月”。(我國歷來有以天干地支作為事物排序的習慣,按地支排序,農歷的正月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序,第五個月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就被稱為“端午”、“端五”。又因為月日同數“五月五、午月午日”,所以又稱“重五”、“重午”。由于地區、民族、氣候、地理等方面的差異,各地端午節的叫法不盡相同,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
民俗也千差萬別,主要有:女兒回娘家,兒童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煮蛋、粽子和時令鮮果,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秋千,掛鐘馗像、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插艾草、游百病、佩香囊,系五彩線、拴長命縷等。
習俗新解,只為一笑:
一說外出登高望遠踏青。
如今有房、有車了,可是這血壓、血脂都不正常了。所以呢,老祖宗早就預見了“徒步”、“驢行”、“登山”將會成為自主健身、親近自然的流行模式。
二說賽龍舟。
如今的陸路交通,無論你的城市屬于幾線,無論你的景點幾A,共同的特點是:上班上學那個堵,遇到節日哪都人成堆。所以,就要年年要提示上班族、出游族,一定要重視水上交通,及早熟悉并掌握水上艦船的駕馭本領。
三說插艾蒿菖蒲。
用啥啥不放心,只好是自己動手,全副偽裝,偽裝成“純綠色”。
四說掛香囊。
香囊,又稱荷包,如今的小盆友,朋友圈,“紅包”更具有現實意義,掛個香囊不如發個紅包。
五說插艾蒿、佩艾葉、戴靈符、掛香囊,兒童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
歷史上,民間就十分重視全民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懂得傳染性疾病應該以預防為主,要全面“嚴防死守”。端午節這一天,應該是民間的“全民衛生日”。
六說吃煮蛋、粽子,喝雄黃酒、菖蒲酒。
真的沒有蘇丹紅?真的是“五常稻花香”?真的不是“勾兌酒”?脫了衣服看看,去了皮嘗嘗。不看品牌看療效,喝酒后顯出原形的,一定是保真的。
最后發點福利:
文史常識:端午節后來被附會了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的紀念日,而且還有四個之多:愛國詩人屈原、棄國復仇伍子胥、孝女曹娥、先賢介子推。
健康常識:
1、關于艾蒿。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艾葉加工的“艾絨”可灸法治病。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艾草
2、關于雄黃酒。“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礦物質,俗稱“雞冠石”,主要成分硫化砷,有毒。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醫治皮膚病。古代用雄黃泡酒來祛毒解癢,涂抹在兒童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意在消毒防病,防止蟲豸不叮,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
最后祝各位看客、訪友:端午祛百病,開心去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