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的生活在農村,時常能聽到老一輩的人,村里的老人說各種各樣的老話,這些老話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這些俗語是經過人們長久的生活經驗所累積出來的,之所以能被人們口口相傳至今,是因為這些俗語比較接地氣的同時,更實用,使用廣,往往能這些俗語中領悟出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這些鄉諺諺語的范圍很廣,包括:動物,警示,植物,預測,氣象,風土人情等等,地域的差異會略有不同,有些鄉諺俗語雖然在各地叫法不一但是大致上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它往往能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愿望。具有趣味性的同時朗朗上口,好記并具有地方特色。
每到中午時分,就會看到村頭聚集了一群年長老人,其中不乏一些聽起來特別有意思的俗語,尤其是關于婚喪嫁娶方面的俗語,更是長輩們在一起津津樂道的談資。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句““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句老話,不知道生活在農村的小伙伴們聽過沒?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個結婚時的習俗在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在我國北方都有流傳,意思是在閨女出嫁之日,作為母親不能去送閨女。新娘娶回后作為母親也不能接媳婦,不僅如此女方的姐姐也不能隨著迎親隊伍把新娘送過來,也就是送上轎車這段,沒有用母親和姐姐送的。
這個習俗在農村地區流傳了許多年,至于規矩是怎么形成的呢,筆者問過不少老人都對此無從考究,但是都是僅僅知道這個說法,但是卻不知道緣由,有的認為出嫁當天媽媽是不能跟著去婆家的,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女兒是往外出嫁,女兒出嫁就意味是成為別人家的媳婦,古代有進洞房,鬧洞房的習慣,母親總不能跟去看自己的女兒入洞房,被人鬧洞房吧。
在農村還有種說法為“,“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窮一輩子”,說的是新郎的姑姑是出嫁之女,出嫁之女只能代表丈夫的家族而不能代表娘家。迎娶時必須本家人親自接親,不能由外人接走,以免誤會。姨和姐也是出嫁之人,也屬外姓,嫁女是大事,應當由本家人親自送。
當然還有的人為了圖個吉利,因為我國自古起來都比較重視諧音“姑姑”和“姑子”是諧音,姑子是出家人的稱呼,結婚是大喜,當然姑姑不能送了,“姨”和“一”諧音,結婚講究吉利,白頭到老,一生一次,能一送兩送的嗎?所以不能用“姨送”,“姐姐”和“借”諧音,結婚在每個方面都會討個好口彩,姐姐也不讓接。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各種習俗和說法也不一,如今這些講究和說法許多地方都已經廢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覺得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