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的組成與劑量初探》(六
)
黃芪、當歸的術數關系
大家再看黃芪當歸湯(當歸半兩 黃芪三兩)和當歸補血湯。當歸補血湯是誰的?是我們李東垣先生的方子,它的劑量是“當歸二錢酒洗、黃芪一兩”,1:5的比例。現在做實驗怎么做?把1:1的比例、1:2的比例、1:5的比例對比,最后發現1:5的比例更好。我就問了一下他們做實驗的人,“請問一下,你做了1:6的比例嗎?”他說為啥我要做1:6呢?我說張仲景先生在他的黃芪當歸湯當中的比例是6:1。為什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當歸補血湯,血,水也,這才是它的實質,補血就是補水的。所以說我們看一看它的術數關系就知道,李東垣和張仲景先生都懂陰陽術數,李東垣先生用的水和火的數(當歸二錢,二為火之數,黃芪一兩,一為水之數),張仲景先生用的土和木的數(當歸半兩是五錢,五為土之數,黃芪三兩,三為木之數)。我個人認為,1:6的比例更接近古人的制方的思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且術數關系完全吻合。這個方子在哪里?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里面,治產后血虛崩漏的人用黃芪當歸湯。《傅青主女科》里面有一個加減當歸補血湯,用了黃芪、當歸、桑葉和生三七這四味藥,我相信他的來源在于這個地方。因為只有我們學古人的東西,不可能古人學后人的東西,或者說和古人重合了,最多是這樣。所以說學習經典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你占有資料太少了,把《傷寒》《金匱》學好,把《內經》也學好的時候,建立正確的觀念之后,要看大量的醫籍,還要有大量的臨證。光說不練假把式,說一套做一套——對不起,你這個臨床過不去,不過硬,當下就叫你現形。
經方之變化——麻黃湯
經方的變化,剛才我們吳老師講的非常得好。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甘草一兩,我把它擺了個圖。“麻黃湯治太陽寒,七十杏仁二桂參,三麻一草只溫覆,用時先把八癥觀”,麻黃湯有八個癥,何止八個癥呢?那是太陽病以后出現了八個癥狀,其他的呢?人昏迷能不能治?剛才講的陽痿能不能治?同性戀能不能治?剛才吳雄志老師講了很多,他是引申。
要想知道它的真實義,我們看看: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看見沒有?“去皮尖”,不要它的皮,皮去掉以后是白色的,可以入肺。如果用河圖來解的話,是這個圖形(麻黃東方,桂枝南方,杏仁西方,炙甘草北方)。如果說用河洛同時來解的話,它就剛好一氣周流了(麻黃東方,桂枝南方,杏仁西方,炙甘草北方)。杏仁在《傷寒雜病論》當中有七十枚的,有五十枚的,有四十枚的等等,不是隨便寫的。它的作用是啥?是降氣,肺主治節,主一身之氣。降哪個氣?降心氣用七,七十枚;降肺氣可以用四十枚;降脾胃之氣用五十枚。大家理解嗎?全是陰陽術數關系。有人問:“老師,他咳嗽呢?”張仲景治喘用的杏仁,治咳不用杏仁。我們現在搞錯了,把杏仁和桃仁搞反了,西方的果子——桃,桃仁我們說活血為主,它的副作用(此處副作用指次要功效,非不良反應)是止咳;杏仁的主要作用是止咳,它的副作用(即次要功效)是活血,常常好多老師跟我們這樣講。其實按照古人的意思來說,不是這樣的。杏仁是南方火的果的籽兒,桃仁是西方金的果的籽兒。大家理解了嗎?所以我們回歸經典,就知道誰說的對,誰說的錯。但是你要想止咳怎么辦?杏仁加四十枚。四十枚大概多重?十枚大概三四克,把皮尖一去,大概二十克左右,“去皮尖”,把皮尖一去。杏仁吃多了會怎么樣?如果不去皮尖,會中毒,杏仁尖有氫氰酸,我請問一下古人知道氫氰酸嗎?不知道。他去尖的意思是啥呢?尖象征心的象火的象,人心往上搏動的時候。火心是空的,他把尖去掉了,象征這個意思,全是取象比類啊!
桂枝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及其加減法
桂枝湯,剛才給大家已經講了。通過桂枝湯,我再往下研究的時候,我發現一個事兒。小建中湯,我們說是桂枝湯倍芍藥加了飴糖,我們是這樣背誦的。但是我發現版本當中的甘草是二兩或者三兩,在桂林古本那邊是三兩,在《金匱要略》里面也是三兩(《傷寒論》中是二兩)。我一想,張仲景是非常嚴格的,如果說他加一味藥,去一味藥,如果劑量發生變化,他都會說,為什么單單這里就沒說呢?那么甘草會不會就是三兩呢?如果假設炙甘草三兩,若合符節,你看桂枝、生姜、甘草、芍藥都是三兩,十二枚棗這一擺,(四隅位)三枚、三枚、三枚、三枚,剛好就是三和五的數,剛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三和五的格局。中醫講方向,講格局,講境界。一倍芍藥了,它的作用馬上就會發生變化。黃芪建中湯,黃芪再一加。它的加減法當中,“氣短胸滿者,加生姜一兩;腹滿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半;大便秘結者,去大棗,加枳實一兩半;及肺氣虛損者,加半夏三兩”。好多人問我:“馬老師,肺氣虛損為什么加半夏?”我說怎么著了?古人講恢復臟器本身的功能叫做補,所以半夏降肺氣,氣一降的時候,肺臟本身的功能就會恢復,恢復它本身的肅降功能就是補!所以我們后世和漢唐時候的醫家的想法完全不一樣。為什么發生變化?因為后世和漢唐以前的時空觀念不一樣。“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這個話是在明朝明確提出來的,古中醫里面沒有這概念,講的是氣化。后世的補瀉和漢唐以前古人講的補瀉,完全就是兩個層面的東西,除了補味、瀉味,更注重一個化味,出神入化的“化”字。
仲景與“二旦”
在看《輔行訣》的時候,使我感覺到了一點,就是仲景的黃芪建中湯與《輔行訣》里面的大陽旦湯幾乎完全一樣,它就是把黃芪的量變成了五兩,加了人參三兩。這個方子可以認為是桂枝湯倍了芍藥加飴糖,一變變成了小建中湯,二變變成黃芪建中湯,三變就變成了大陽旦湯。大陽旦湯是升舉陽氣的,“升陽之方,黃芪為主”。黃芪和人參根本就是兩碼事,都說補氣,不對等的,我們用后世的方法解古人的方子,大錯特錯,許多東西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而黃芪這味藥你看它治哪些?它用外科疾病很多,什么痂、癩、小兒百疾、治諸虛的。黃芪建中湯是調動水液代謝的一個方子,“虛勞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諸不足怎么理解?氣血津液都不夠的時候,一個黃芪就夠了,它可以把桂枝湯產生的氣血津液,重新輸布一下。用的啥?黃芪,而且只用了一兩半。因為啥?——少火生氣。不要給那么大劑量。大劑量的話,大陽旦湯一下把氣血拿起來了,用了五兩黃芪。能一樣嗎?輕重緩急不一樣,藥物比例不一樣,煎煮方法不一樣,服用方法不一樣,療效千差萬別。
小柴胡湯你看,上下對稱,左右不對稱,多孤單呀。《輔行訣》里面的大陰旦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芍藥往這里一放——哎呀,太平衡了。我們通過這種方法,似乎慢慢靠近了古人的思想,似乎慢慢地和古人進行了一個溝通。
(待續)
整理 校對| 李彥超、李敏(大)、采采
陳劍城 、溫昊天
編 輯 | 關瑞花
審 核 | 關瑞花
馬新童中醫工作室
請提前一周預約!祝您早日康復!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原創,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有侵權,后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