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39 期
作者 / 1朱美文2袁晴1朗苗苗2倪建俐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中醫科2上海市崇明區新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中醫科
編輯 / 許紅紅 ⊙ 校對 / 錢秀華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醫學圖書、雜志、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夸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痛經,是指在月經前后或者在經期出現的以下腹部疼痛、墜脹,可伴有腰酸及其他不適的病癥,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痛經的患者,生殖器無器質性病變,其發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PG)的含量升高有關。全國婦女月經生理常數協作組的報告顯示,女性痛經的發生率為33.19%,原發性痛經占36.06%。國外資料用不同的統計方法發現,青少年女性痛經的發病率為20%~90%,其中15%有重度痛經。筆者運用痛經I號方、痛經Ⅱ號方治療原發性痛經。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選病例均為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以及新華醫院崇明分院中醫門診的患者,選擇氣滯血瘀型痛經患者90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47歲,平均年齡(23.08±2.1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6年,平均(6.82±2.26)年;已育15例,未育15例。隨機分為3組,為痛經I號方組、膈下逐瘀湯組和西藥組。選擇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90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45歲,平均年齡(23.16±2.48)歲;病程最短3月,最長18年,平均(6.38±2.57)年;已育13例,未育17例。隨機分為3組,為痛經Ⅱ號方組、少腹逐瘀湯組和西藥組選擇。各組在年齡、病程和生育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教材《中醫婦科學》:在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的周期性發作的小腹疼痛,痛引腰骶,甚則劇痛昏厥,并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所致的腹痛。對于痛經的分型,采用德爾菲法,在2015年江浙滬中西醫結合婦科高峰論壇上,請30位中醫婦科專家對原發性痛經進行論證,總結歸納出了臨床上最常見的原發性痛經的2種中醫證型: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氣滯血瘀型: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或刺痛,經色紫暗或有塊,胸脅乳房作脹,血塊排除后痛減,經量少、經行不暢,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緊或弦滑。(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寒凝血瘀型:經前經期小腹冷痛,得熱則減按之痛甚,經色紫暗量少,畏冷身痛,脘腹痞悶,四肢困重,舌黯苔白膩,脈沉緊。
1.2.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診療常規》:1)青少年期多見,常在初潮6~12個月內發生。2)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的下腹痛,一般在月經來潮時或者來潮前數小時開始,逐漸或者迅速加劇。3)疼痛時多伴有腰骶部疼痛,面色發白,出冷汗,可有惡心嘔吐或腹瀉。4)下腹劇烈疼痛后可排出整塊組織(內膜),膜樣或管狀排出后疼痛即可緩解。5)婦科檢查多無異常。
1.3 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氣滯血瘀型痛經及寒凝血瘀型痛經標準。2)符合西醫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3)職業、年齡不限。4)接受治療前3個月經周期未使用其他藥物,且治療前2周內未服用止痛藥、鎮靜藥及激素類藥物。5)知情同意,愿意配合。
1.4 排除標準:1)對中藥過敏。2)有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器質性疾病者。3)有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4)無法或不愿配合治療的患者。5)屬于原發性痛經的其他證型。
1.5 治療方法
1.7 療效標準: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設立的評分標準:疼痛積分在13~15分為重度,在8~12分為中度,在5~7分為輕度。見表1。3)疼痛持續時間評分。無:0分;<12 h:2分;12~24 h:4分;>24 h:6分。
表1 疼痛積分表 分
1.8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2、表3。
2.2 各組疼痛程度積分比較 見表4、表5。
2.3 各組疼痛持續時間評分比較 見表6、表7。
表2 氣滯血瘀型痛經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 30) 例
注:與膈下逐瘀湯組比較,# P<0.05
表3 寒凝血瘀型痛經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 30) 例
注:與少腹逐瘀湯組比較,# P<0.05
表4 氣滯血瘀型痛經疼痛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膈下逐瘀湯組比較,△P<0.05
表5 寒凝血瘀型痛經疼痛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少腹逐瘀湯組比較,△P<0.05
表6 氣滯血瘀型痛經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膈下逐瘀湯組比較,△P<0.05
表7 寒凝血瘀型痛經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少腹逐瘀湯組比較,△P<0.05
2.4 各組復發率比較:治療結束之后隨訪3個月,氣滯血瘀型治療組,痛經I號方組的復發率為10.71%,膈下逐瘀湯組的復發率為28.57%,西藥組的復發率為57.14%,痛經I號方組與膈下逐瘀湯組和西藥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寒凝血瘀型治療組,痛經Ⅱ號方組的復發率為10.71%,少腹逐瘀湯組的復發率為30.42%,西藥組的總有效率為57.14%,痛經Ⅱ號方組與少腹逐瘀湯組和西藥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原發性痛經在女性中十分常見。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因素為:1)全身因素,精神因素、經期劇烈運動、穿著單薄而受涼、體弱。2)內分泌因素,主要是由于經期子宮內膜或者血中前列腺素的含量過高,使子宮、胃腸道等的平滑肌痙攣導致疼痛。3)子宮因素,子宮發育不良、宮頸管過細、子宮過度傾屈導致子宮的強烈收縮引發疼痛。中醫學認為,痛經的原因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且病性多在于瘀,病位在沖任、胞宮。現代女性因生活、工作壓力較大,故常見肝氣郁結,氣血不暢,氣滯血瘀而致痛經,或貪食寒涼冷飲、穿著單薄,而寒氣凝結于胞宮、沖任而發痛經。治療之法為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或溫經通脈止痛。
上述2型中,加入的附子、全蝎、僵蠶、血竭和丁香,是課題組前期回顧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對痛經療效影響最大的藥物。對照組選用膈下逐瘀湯具有理氣化瘀止痛之功,少腹逐瘀湯具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之功,但相對來說藥性平和,近期和遠期療效不及痛經方。散利痛片化學名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能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其鎮痛的效果與痛經方相當,但遠期療效尚不及。綜上所述,痛經I號方和痛經Ⅱ號方治療原發性痛經,在有效率、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和遠期療效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提示:轉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