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56 期
作者 / 宋福森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林業局職工醫院
編輯 / 許紅紅 ⊙ 校對 / 錢秀華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醫學圖書、雜志、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夸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民間驗方治療肝硬化伴腹水分析
筆者偶得民間一驗方,用于臨床26年,多次治療肝硬化晚期(低蛋白血癥)伴腹水,療效顯著(此方為兩步,本篇僅分析第一步)。
1肝硬化的西醫診斷
西醫認為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發展的晚期階段。病理上肝硬化早期是肝臟腫大,晚期是肝臟明顯縮小,質地變硬并發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感染、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肝肺綜合征、電解質紊亂或酸堿平衡紊亂、原發性肝癌、門靜脈血栓、肝腹水(低蛋白血癥)等。本病目前西醫無特效療法。
2肝硬化的中醫診斷
早期為“協痛”“積聚”,晚期為“黃疸”“鼓脹”范疇。早期以肝氣郁結、肝郁氣滯、肝膽濕熱、情志失調、飲食酒所傷。晚期以黃疸:分陰黃濕重熱、陽黃熱重于濕;鼓脹:氣滯濕阻、寒濕困脾、濕熱蘊結、肝脾血瘀、脾腎陽虛、肝腎陰虛,以上均有正虧邪戀等,治療以疏肝理氣、開郁散結、利濕、退黃、補益正氣等。(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肝硬化伴腹水在中醫屬黃疸、鼓脹范疇,是依據腹水后腹部“膨脹”如鼓而得名。以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征。(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第五十七)黃帝問曰:“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2.1本病的成因:有學者認為該病與情志抑郁、飲食不節或飲酒過度有關,都是鼓脹的原因。另有學者則認為癥瘕、積塊,日久可轉為鼓脹。總之,本病的原因主要由于酒食不節、情志所傷、血吸蟲感染及其他疾病轉變等。其病機由于肝、脾、腎三臟受病,氣、血、水瘀積腹內,以致腹部日漸脹大,而成鼓脹。
2.2本病的分類:前人據病因病機有“氣鼓”“水鼓”“血鼓”“蟲鼓”之稱,但氣、血、水三者,每互相牽連為患,僅有主次之分,而非單獨為病,有先病氣滯而后血結者;有病血結而后氣滯者;有先病水腫而血隨敗者;有先病血結而水隨蓄者。本病的病因是正與邪關系,比較復雜,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互見,故治療宜謹據病機、功補兼施為原則。
2.3病因病機:(1)酒食不節;(2)情志所傷;(3)血吸蟲感染;(4)黃疸、積聚等,遷延日久而成鼓脹。本病的病機首先在于肝脾的功能彼此失調,肝氣郁遏日久。勢必木郁克土,即《金貴·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故治肝先實脾。肝病伴氣滯濕阻,脾失健運,濕濁不化,阻滯氣機,可化熱而出現濕熱蘊結的病證,又由患者素體陽虛或久病濕從寒化而出現寒濕困脾等。(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肝脾俱病,肝氣郁滯,血氣凝滯,隧道壅塞,可見肝脾血瘀證。脾之運化失職,清陽不升,水谷之精微不能輸布以奉養他臟,溫養脾土,使脾陽愈虛而成脾腎陽虛證,腎陰虛,肝木失其滋榮,或素體陰虛,亦可出現肝腎陰虛證。肝、脾、腎功能相互失調,終致氣滯、血瘀、水停腹中,臟腑虛者愈虛,氣、血、水壅結腹中,水濕不化,實者愈實,本虛標實,虛實交錯。
2.4辨證論治:(1)氣滯血瘀;(2)寒濕困脾;(3)濕熱蘊結;(4)肝脾血瘀;(5)脾腎陽虛;(6)肝腎陰虛等。
3臨床病例分析
選取用于臨床近5年的患者10例,觀察臨床效果分析,結果顯示有效率為90%(有1例合并肝癌),腹水明顯減輕,3例患者服用第二步后痊愈。
提示:轉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