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臟是五臟之一,五行中屬土,位居中焦在膈之下,和胃互為表里,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中醫脾的功能包涵西醫的消化、血液、循環、運動及免疫等多個系統功能,“脾” 是脾胃學說的核心部分,是從事中醫消化內科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 脾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表現
中醫對于脾的描述較多: 如《難經·四十二難》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醫籍考》 曰: 脾位于 “肺之下,心之左”。《素問·太陰陽明論》講“脾與胃以膜相連耳”。《類經圖翼》謂 “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醫學入門》有脾 “形扁如馬蹄,又如刀鐮” 的記載。以上這些記載詳細地描述了脾的解剖形態和部位。脾的生理功能有主運化、升清、統攝血液,主四肢肌肉。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五行屬土,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其經為太陰,藏意。
1.脾主運化的功能是脾的最主要生理功能
運化是指運輸和消化,脾將經胃腐熟的食物,再進一步消化為精微物質,上輸于肺,隨氣血運轉輸布到全身,滋養臟腑肌肉、四肢百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脾的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素問·靈蘭秘典論》 曰: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靈樞·本輸》 曰: “脾和胃,胃者,五谷之府”。以上說明了脾具有消化、吸收功能。食物的消化是在胃腸中進行的,但必須依靠脾的運化,才能將水谷轉化為精微,同時由脾將精微物質上輸于肺,由肺貫注心脈,再轉輸到全身,濡養臟腑。若脾氣健旺,則脾的運化功能旺盛,氣血充盈,機體得以所養而人體健康。倘若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調,則氣血津液匱乏,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后飽脹,腹脹便溏,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等癥狀。
脾主運化水濕是指脾對水液有調節作用,是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環節。脾在運化水谷的同時把水液上輸于肺,由肺轉輸布散到全身,使各臟腑組織得以充分濡潤,并將代謝后多余的水分轉輸至肺、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轉變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從而保持機體內水液平衡;若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致水液潴留體內,則出現頭重如裹,胸悶嘔惡,水腫腹瀉等癥狀。故 《醫方考》 曰: “濕淫于內者,脾土虛弱不能制濕而濕內生也”。
2.脾主統血
脾統血包括脾藏營和脾統血兩個方面,脾的統血是在脾藏營的基礎上實現的。脾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 指出脾 “主裹血,溫五臟”。《證治準繩·女科》 曰: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統諸經之血”。脾統血的功能依賴于脾氣的固攝作用,正如 《金匱·中虛脫血》所云: “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 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因而血脫妄行”。由此可見,脾氣充足,則氣血充盈,血行脈中; 若脾氣不足,則氣血虛弱,血失所流而溢于脈外,可出現各種出血現象,如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崩漏、月經過多等癥狀。
3.脾主肌肉、主四肢
脾有運化、輸布水谷精微,濡養人體全身肌肉及四肢的功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曰: “脾生肉。” 《素問·痿論》 曰: “脾主身之肌肉。” 《素問·平人氣象論》 曰:“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則氣血充盈,濡養肌肉、四肢,肢體強壯豐滿;若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外達肌肉、四肢,則出現形體消瘦、肢體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故《脾胃論·脾胃勝衰論》 中指出: “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食而瘦”。《素問·示從容論》亦云: “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素問·太陰陽明論》 曰:“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4.脾主升清
“脾以升為健”,脾具有升清陽之氣的功能,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清即清氣,所謂 “升清” 是指脾將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輸心肺頭目,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并維持人體臟腑功能,故說 “脾以升為健”。
《寓意草》 曰: “其升清降濁者,全賴中焦之運化……故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于肺,而灌輸百脈……”,脾主升清功能正常,則元氣充沛,清陽出上竅,實四肢,令頭腦清明,機體健壯,若脾主升清功能異常,脾氣虛弱,則可出現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腹脹,腹瀉以及臟器下垂等癥狀。
5.脾藏意、主思
“意”、“思”是人類所特有的高級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心、脾等臟腑有關。《素問·宣明五氣》 曰: “脾藏意”。
《靈樞·本神》 曰: “脾藏營,營舍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曰: “(脾) 在志為思”。《類經·藏象類》 曰: “因志而存變,謂意志雖定,而復有反復計度者,曰思”。《靈樞·本神》亦云: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脾運健旺,氣血充盈,元氣充沛,上竅氣清,故思維敏捷; 若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或憂思傷脾,脾氣郁結,脾失升清,心神失養則可出現眩暈頭脹、不思飲食、失眠健忘、脘腹脹滿等癥狀。
6.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于口,是指飲食口味與脾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
脾之經脈連舌本散舌下,人的飲食、口味依賴于脾的運化功能,而脾氣健旺與否,則可以從口唇的色澤表現出來。
《靈樞·脈度》 說: “脾氣通于口,脾和則能知五谷矣”。
《圖書編·脾臟說》 曰: “口為脾之官,脾氣通,則口知五味。脾病則口干不能食,不知五味……食不消,脾不轉也……人之不欲食者,脾中有不消化之食也……人之好食甘味者,脾不足也”。《素問·金匱真言論》 亦云: “開竅于口,藏精于脾”。由此可見,脾氣健旺,則味覺靈敏,飲食正常; 若脾氣虛弱,則口不知味,或口淡、口苦、口膩、口中異味、口甜、食欲下降等。醫家可從口唇的顏色來診察脾的盛衰,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不僅是全身氣血狀況的反映,也是脾胃納運功能狀態的反映。所以 《素問·五藏生成》曰: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素問·六節臟象論》亦云: “其榮在唇”。
(二) 脾病的臨床證候
脾病的臨床證候,從臟腑失調、升降失常、陰陽偏盛和邪正盛衰四個方面來分析,有如下證候。
脾胃正虛出現的證候有: 脾胃氣虛證、脾胃陰虛證、脾陽不振證、中氣下陷證與脾不統血證等。
中虛邪盛出現的證候有: 脾虛濕阻證、脾虛痰濕證、氣虛水泛證、氣虛血瘀證和氣虛夾滯證等。
脾病臟腑失調出現的證候有: 脾胃不和證、心脾兩虛證、脾肺兩虛證和脾腎陽虛證等。
脾病陰陽偏衰出現的證候有: 脾陽不足證、脾陰不足證、太陰寒盛證和陽明實熱證等。
脾胃升降失常出現的證候有: 脾氣不升證、脾氣下降證、胃濁不降證、胃氣上逆證和脾胃升降失調證等。
(三) 脾病的常用治法——治脾十五法
1.補氣健脾法
主要適用于脾氣虧虛證或脾氣不足證或中氣不足證或脾不健運證。
主癥: 腹脹便溏。
次癥: 食欲不振,脘腹痞滿,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氣虛弱證。
辨證: 脾氣虛弱,運化失司。
治法: 補氣和中,健脾助運。
方藥: 自擬補氣健脾湯為主方。
黨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5g,炙甘草5g,陳皮10g,砂仁5g,黃芪15g,焦三仙各30g。
中成藥可選用香砂六君子丸或香砂養胃丸,每次服用6g,每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
2.健脾化濕法
主要適用于脾虛濕困證或濕困脾陽證或濕阻中焦證。
主癥: 胃脘痞悶。
次癥: 口黏納呆,脘腹隱痛,肢體沉重,浮腫便溏,舌苔白膩,脈細濡緩。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虛濕困證。
辨證: 濕困脾土,運化失職。
治法: 健脾助運,芳香化濕。
方藥: 自擬健脾化濕湯為主方。
黨參15g,蒼術10g,茯苓15g,六一散10g,炒苡米15g,藿香10g,茵陳15g,白豆蔻6g。
中成藥可選用茵陳五苓丸,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一日2~3次。
3.健脾清化法
主要適用于脾虛濕熱證或脾胃濕熱證或濕熱中阻證。
主癥: 脘痞灼熱。
次癥: 口苦口黏,便溏溺赤,肢體困重,黃疸身熱,舌苔黃膩,脈細濡數。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虛濕熱證。
辨證: 濕熱中阻,脾失健運。
治法: 健脾助運,清化濕熱。
方藥: 太子參10g,白術10g,茯苓15g,六一散10g,茵陳10g,梔子10g,大黃5g,雞內金6g。
中成藥可選用香薷丸,用茵陳煎水送服,每次2丸,每日3次。
4.溫補脾陽法
主要適用于脾胃陽虛證或脾陽不足證或中陽不振證或脾胃虛寒證。
主癥: 脘腹涼痛。
次癥: 納少吐涎,下利清谷,畏寒肢冷,倦怠喜暖,舌淡體胖,脈沉細遲。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胃陽虛證。
辨證: 脾胃陽虛,水谷不化。
治法: 溫補中陽,健脾助運。
方藥: 自擬溫補脾陽湯為主方。
黨參10g,炒白術10g,干姜8g,炙甘草8g,炮附子10g,肉桂3g,黃芪15g,焦三仙各45g。
中成藥可選用附桂理中丸,每次用開水送服1丸,每日3次。
5.補脾升陷法
主要適用于中氣下陷證或脾氣下陷證或氣虛下陷證。
主癥: 內臟下垂。
次癥: 面黃消瘦,腹部重墜,氣短聲低,倦怠乏力,舌淡齒痕,脈細無力。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虛氣陷證。
辨證: 脾虛氣陷,健運失職。
治法: 補益脾氣,升提舉陷。
方藥: 自擬補脾升陷湯為主方。
黨參20g,白術10g,炙甘草5g,黃芪30g,升麻5g,柴胡5g,枳殼10g,陳皮10g。
中成藥可選用補中益氣丸,每次用溫開水送服10g,每日3次。
6.補脾攝血法
主要適用于脾不統血證。
主癥: 吐血便血。
次癥: 食少腹脹,便溏倦怠,氣短浮腫,面白消瘦,舌淡齒痕,脈沉細弱。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不統血證。
辨證: 中氣不足,脾不統血。
治法: 補益脾氣,攝血止血。
方藥: 自擬補脾攝血湯為主方。
黨參30g,白術10g,茯苓15g,炙甘草5g,伏龍肝30g(先煎),烏賊骨15g,阿膠10g (烊化),三七粉3g (沖)。
中成藥可選用云南白藥,每次2g,用伏龍肝煎水送服。
每日3~4次。
7.補脾生血法
主要適用于出血后的氣血兩虛證。
主癥: 失血眩暈。
次癥: 心悸氣短,納少化遲,神疲肢乏,面色不華,唇舌淡白,脈沉細弱。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氣血兩虛證。
辨證: 失血過多,生化不足。
治法: 補氣健脾,生化氣血。
方藥: 自擬補脾生血湯為主方。
黨參30g,炒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5g,當歸15g,杭白芍15g,熟地15g,炒三仙各15g。
中成藥可選用八珍丸,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
8.健脾滋陰法
主要適用于脾陰虛證或脾陰不足證。
主癥: 納呆煩熱。
次癥: 口咽干燥,手足心熱,干嘔呃逆,大便干結,舌紅無苔,脈象細數。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者即可診斷為脾陰不足證。
辨證: 脾虛不運,脾陰不足。
治法: 健脾助運,滋生脾陰。
方藥: 自擬健脾滋陰湯為主方。
北沙參30g,生白術10g,茯苓15g,生山藥15g,麥冬15g,玉竹20g,生三仙各10g,細生地15g。
中成藥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每次用山藥煎湯送服1丸,每日3次。
9.補益心脾法
主要適用于心脾兩虛證。
主癥: 心悸失眠。
次癥: 眠則多夢,健忘膽怯,納少腹脹,氣短倦怠,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心脾兩虛證。
辨證: 脾氣虛弱,心神失養。
治法: 健脾益氣,補心寧神。
方藥: 自擬補益心脾湯為主方。
黨參10g,白術10g,茯神10g,炙甘草5g,酸棗仁15g,遠志10g,當歸10g,炒三仙各15g。
中成藥可選用人參歸脾丸,每次溫開水送服1丸,每日3次。
10.健脾補肺法
主要適用于脾肺氣虛證。
主癥: 腹脹咳喘。
次癥: 納少便溏,咳痰浮腫,胸悶氣短,神疲自汗,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肺脾氣虛證。
辨證: 脾失健運,肺失宣降。
治法: 健脾益氣,補肺祛痰。
方藥: 自擬健脾補肺湯為主方。
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黃芪15g,陳皮15g,法夏10g,枳實10g,炒三仙各15g。
中成藥可選用參芪定喘丸,每次溫開水送服1丸,每日3次。
11.健脾和胃法
主要適用于脾胃不和證。
主癥: 納少腹脹。
次癥: 胃脘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反酸,便溏倦怠,舌邊齒痕,脈象細弦。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胃不和證。
辨證: 脾虛不運,胃失和降。
治法: 健脾助運,和胃止痛。
方藥: 自擬健脾和胃湯為主方。
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5g,炒萊菔子15g,元胡10g,陳皮10g,姜半夏10g,烏賊骨15g。
中成藥可選用胃蘇沖劑,每次1包 (15g) 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
12.調和肝脾法
主要適用于肝脾不和證或肝脾不調證。
主癥: 脅痛腹脹。
次癥: 心煩易怒,胸腹痞滿,納少便溏,善喜嘆息,舌苔白膩,脈象細弦。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肝脾不調證。
辨證: 肝郁乘脾,脾失健運。
治法: 調和肝脾,疏通中焦。
方藥: 自擬調和肝脾湯為主方。
醋柴胡10g,赤白芍各15g,白術10g,當歸10g,茯苓15g,炒梔子10g,郁金10g,枳殼10g。
中成藥可選用健脾舒肝丸,每次溫開水送服1丸,每日3次。
13.溫補脾腎法
主要適用于脾腎陽虛證或脾腎兩虛證。
主癥: 五更泄瀉。
次癥: 脘腹冷痛,完谷不化,腰痛肢冷,陽痿水腫,舌淡齒痕,脈沉虛弱。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腎陽虛證。
辨證: 脾腎兩虛,清濁混下。
治法: 溫補腎陽,健脾止瀉。
方藥: 自擬溫補脾腎湯為主方。
炮附子10g,肉桂5g,黨參15g,炒白術10g,干姜10g,炙甘草6g,五味子10g,肉豆蔻10g。
中成藥可選用附桂理中丸或附桂八味丸或四神丸,每次溫開水送服1丸,每日3次。
14.健脾養肝法
主要適用于肝脾兩虛證。
主癥: 腹脹眩暈。
次癥: 便溏倦怠,肢體麻木,面色萎黃,視弱消瘦,舌淡苔白,脈象沉細。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肝脾兩虛證。
辨證: 脾虛不運,肝血不足。
治法: 健脾助運,補血養肝。
方藥: 自擬健脾養肝湯為主方。
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當歸15g,白芍15g,雞血藤30g,雞內金15g,炒三仙各10g。
中成藥選用八珍丸,每次用溫開水送服1丸,每日3次。
15.健脾熄風法
主要適用于小兒脾虛生風證。
主癥: 腹瀉抽搐。
次癥: 納呆嘔吐,昏睡露睛,消瘦肢涼,面色萎黃,舌淡弄舌,脈象細弦。
診斷: 凡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虛生風證。
辨證: 脾氣不升,虛風內動。
治法: 健脾補氣,平熄內風。
方藥: 自擬健脾熄風湯為主方。
太子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5g,天麻5g,蟬衣5g,鉤藤10g,黃芪15g,當歸10g,水牛角10g(先煎)。
根據脾病在臨床所見,可辨證地選用以上十五法,若臨床見到二證或三證同時出現則可二法同時并用。脾病除用中藥辨證論治外,還應注意飲食與生活調攝,對治療脾病和促進身體康復具有積極作用。重視體育健身運動,可增強體質,亦有利于脾病治療,促進身體早日康復。
李乾構著.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從書-李乾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