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視上介紹說煙袋斜街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煙袋斜街"
據(jù)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于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臺階,門前豎一個木制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志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
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北京什剎海的前海與后海,像一個頎長的葫蘆,在其蜂腰部有一座漢白玉小石拱橋,長12米、寬7米、高8米、跨徑5米,有鏤空云花欄板5塊、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橋形似元寶,取名“銀錠橋”。橋下水波粼粼,金光閃閃,橋畔楊柳夾岸,蔥蘢流翠;橋周圍古宅相擁,胡同密集,古韻悠然;隱于濃蔭中的王府(恭王府、醇親王府)、寺廟的屋頂飛檐依稀可見;橋的近處還有宋慶齡、郭沫若、梅蘭芳等多處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靜的氛圍。很多國家領(lǐng)導人都曾住過什剎海附近,
元代雜劇作家關(guān)漢卿的籍貫,就是北京市什剎海,這里真是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
煙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前,屬西城區(qū)廠橋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內(nèi)以經(jīng)營旱煙袋、水煙袋等煙具、古玩、書畫、裱畫、文具及風味小吃、服務行業(yè)等為主,其鋪面建筑風格樸素并有北京北城特點,是北京北城較有名氣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跡。從2010年11月10日開始又有了一個“新名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北京西城區(qū)有關(guān)負責人表示,正在制定的煙袋斜街發(fā)展規(guī)劃,將注重民風的傳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永久保留部分“土著民”。
從地理位置看,煙袋斜街的形成和發(fā)展與鼓樓和什剎海的地理位置及社會經(jīng)濟有密切的關(guān)系。
煙袋斜街東口在鼓樓前大街路西,其走向自東偏向西北,進東口約50米路北即為大石碑胡同的南口,可通往鼓樓西大街。斜街中部與義溜河沿相通,沿義溜河沿南行可達后門橋。斜街中部南口往西即是什剎海東沿,通銀錠橋。斜街西口正中與鴉兒胡同東口相對,自鴉兒胡同西北行即可至名剎廣化寺,再沿后海北沿可直達德勝門小市。斜街西口西南即為“銀錠觀山”之銀錠橋,過橋南行為什剎海西沿,過橋西行為后海南沿,斜街西口之東北即小石碑胡同南口,可通至大石碑胡同中間。
進入煙袋斜街東口約40米,其兩側(cè)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故東口內(nèi)之店鋪均為高臺階。而在斜街向西北處即大石碑胡同南口處,房基漸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側(cè)至義溜河沿處,路面形成慢坡,說明煙袋斜街的形成與什剎海之河岸變遷有關(guān)。六十年代建筑地安門百貨公司大樓施工中,曾發(fā)現(xiàn)元代海子之石駁岸遺跡,可知其基址原為元代海子的東北岸。所以,煙袋斜街在歷史上也曾為海子的水面所覆蓋,因長期淤積及歷代累積、灰土、垃圾并填土建房,逐漸形成民居和新街巷。因為是沿著海子岸邊逐步發(fā)展,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與大都城原規(guī)劃的棋盤式街巷不同。其南還有“白米斜街”,也是由元代海子之東南岸淤積后逐漸形成的。煙袋斜街地面的形成,或在明初,而且是當時什剎海前海東北岸邊的一個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