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和心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含義和作用不同。
心態是指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思想,包括對待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看法和態度。
心境是指一個人內在的情感和高度,包括情緒、情感和感受等方面的體驗和表達。
心態和心境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在生活中,一個人的心態和心境都非常重要
良好的心態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面對挫折和困難,從容應對壓力和困難;良好的心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擁有更積極的情緒和狀態。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不僅要有良好的心態,還要培養良好的心境,這樣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讀懂了自己,也就讀懂了一切。
自己的心境自己能夠自己營造,能夠控制內心的情緒,又能自我調節,就能做到隨遇而安,無期無待,活在當下,愛在眼前,讓自己達到好心境三重境界:心平氣和,心靜如止水,心如明鏡。
1、心平氣和: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待人和氣,不急不躁。多形容不感情用事,遇事溫和冷靜。也指內心平靜,身體安好。
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能心平氣和地對待,能夠不急不躁不沖動,這樣才能處理好事情,解決問題。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從容和淡定,心平氣和是一種高貴品質。
2、心靜如止水:心靜如靜止的水,意思是,內心平靜的就跟靜止的水一樣,沒有波瀾。
它形容一個人,不再為外面的環境或人或事情所干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個人能靜心,能寧靜、安靜、清靜,就達到“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的境界,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心如止水,就不會遇事大吵大鬧,而是靜下心,心平氣和地解決所遇到的事情。
3、心如明鏡:心里無雜念,對人坦蕩蕩,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光潔干凈。也可指對出現在眼前的人和事物觀察、感知的透徹,明白。
一心只想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沒有其他雜念,惡念,看人和事看的清楚透徹,心存善念,牢記“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相信人生之美,美在心境,人生之樂,樂在心態,美丑由心而定,善惡由心而造,心美則美,心善則善,人心主宰著一切,欲望演繹著一切。
有好心境才能生活的更滋潤,好心境讓人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讓人有積極的情緒和狀態,發現生活處處是美好!
過去是空,未來是幻,當下才是唯一,過去和未來都是一場夢,不可得也不可執,過好每個當下便是圓滿,:無求則安,無欲則定,欲求越少,煩惱越少,少欲則養心,少言則養性。
只有降低欲求,才能邂逅幸福,欲望慢慢遞減,幸福不請自來,所謂幸福,就是心無所執,從容度日。
過去不憶,心安神寧,未來不執,隨遇而安,活在當下,眼前即人生,心安一處,當下即歸宿。
人生在世,能把當下過好,就是一種成功與美滿,想的太多是庸人自擾,看的太遠是杞人憂天,當下才是永恒的歸宿,過去和未來都不可得,面對過去,可思可念不可癡,面對未來,可期可盼不可執。
不執才能隨遇而安,不癡才能順其自然,心無所執便生無所擾,所有的痛苦都是一種執念。
許多人都被心所困,被念所擾,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悲喜皆在一念之間,境隨心變,心隨念轉。
雜念生慮,執念生苦,善念暖心,惡念傷心,雜念太多則煩惱不斷,執念太深則苦海無邊,放下執念一身輕,放下執念,一切隨緣。
人活一世,活得就是心態,過得就是日子,想開了云淡風輕,想不開愁云慘霧,隨緣自安,隨心自靜,時間不停留,歲月不回頭,過不去的是自己,放不下的是執念。
要擁有好心態:就要自己能自我激勵,不斷用正能量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不與人攀比,只求超越自己,不與人生氣,能安慰自己,會哄自己開心,不與人計較,提醒自己,越計較越痛苦,無論順境,逆境,絕境都能從容度過,會自助、自救、自渡、自立、自強,心態決定一切,好心態才能有好人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就是一場因果而已,不要把一切都推給命運,哪有什么命中注定,喜怒哀樂、成敗得失皆是因果。
生的因果不在別處,就在每個人的心里,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因果。
因果無處不在,因果如影隨形,與其抱怨,不如改變,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生活并不復雜,復雜的是人心,我們常?;钤谧约旱南胂罄?、活在自己的直覺里,要盡一切所能活出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