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福不是福,老來福才是福。
當我們老了,把過去的苦,都換成后來的甜,這人生的秩序,就算是對的。
晚年幸福的方式,家家都不同,人人都有不同的感悟,但歸納起來,也就三類:壽終正寢、享受孤獨、主動戒色。
做一個能夠把握幸福的人,以不變應萬變,以變通順應突變。
01
壽終正寢,是天意。
很多人在晚年,喜歡說如何“生”,又想盡辦法回避“死亡”。
哲學家莊子卻說:“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世上任何一樣東西,都會走向同一個結果:死亡。
如果你早早接納了結果,那么你會發現,人是可以向死而生的,生死是一起存在的,區別不大。
就像流水,不管多奔騰,走多遠,最終都匯聚到大海。
海水也會蒸發,然后變成雨,返回到大陸。這就是輪回。
人也是如此,老一輩的人走了,留下后輩。一代又一代,這是輪回。千萬不要老一輩長生不老,后輩卻先走一步。
想一想,白發人送黑發人,悲痛是萬分的。黑發人送白發人,才是喜喪。
莊子在很老的時候,弟子們總是抹眼淚,還想辦法修建大墓。
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
真的不要瞎折騰,人走在天地之間,也回到天地之間。就是修了大墓,不還是在天地之間?
當一個人看透了生死的真相,在送走長輩的時候,就少了哀傷,而是祝福他們能安息;在同齡人過世的時候,就不會吃驚,而是默默地刪除一個熟人;在自己病痛的時候,就不會盲目掏空錢包,而是大病慷慨從容,小病慢慢治療。
到了老年,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能夠在第二天醒來,那又是賺了一天。
每一個日子都是開心的,那么每一個日子都算數。活的日子少一些,但是真實的壽命,反而更長了。
看那些被病痛折磨,卻好死不如賴活的人,生命沒有了質量,還折磨了子孫,真的太愚昧了。還不如順天意,生死自然。兒女不連累,老人不折磨。
02
享受孤獨,是人意。
《百年孤獨》中寫道:“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了一個體面的協定。”
一個人被孤獨,和享受孤獨,這不是一回事。
被孤獨的人,惶惶不可終日,還會想辦法去找同學、老同事、老鄉等,到處聚會。如果有一次聚會,沒有人喊他,就覺得難受。
甚至在七老八十的時候,還去打工,怕自己被社會邊緣化。
享受孤獨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做好社交的減法,不合群,卻很快樂。
北宋的王安石,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主持變法。
當他離開宰相位置之后,去了江寧隱居。
從京城到江寧,他反復交待仆人,一定不要驚動地方衙門,不要自報家門。
到了江寧,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從來不亮出自己的身份。
有一次,他和村里的老人下棋。老人喊他:“相公。”他喊老人:“張公。”
又說:“我和你,都是老人,都一樣。”
有一次,蘇軾特意來拜訪,王安石就像老友一樣,到碼頭去迎接。
蘇軾希望王安石通過“老宰相的身份”,幫一幫秦觀等人。王安石委婉地拒絕了,他不再過問政治。
晚年的時光,王安石主要是研究文學,寫下很多的名作。
他的晚年,如一首詩: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一個人讀書,一個人寫文,一個人思考,一個人種地,一個人走路,為沒有人干預自己,而感到幸福。專注做自己,不負時光。
把心思收回來,從人群中走出去,偏安一隅,也是一枝獨秀。
03
主動戒色,是心意。
說起戒色,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中年人的話題。
但現如今,這個話題,老人要特別注意了。
多少退休的老人,黃昏戀隨便開始;也有一些老人,還找了第三者;一部分老人,在跳交誼舞的時候,把感情搞復雜了。
人老了,管不住自己的身體,其實是“三心二意”的體現,對婚姻和家庭不負責任。
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一個叫周道登的退休宰相,回到家鄉,就娶了十四歲的青樓女柳如是。
自從有了小妾,周道登就忘記了其他的妻妾,引發女人的爭風吃醋,家庭不得安寧。
周道登過世后,妻妾爭奪財產,柳如是被趕出家門,再次淪為青樓女子。
“色字頭上一把刀”,老人們要特別注意了。主動戒色,才能晚年安寧。
戒色,是對兒女的心意。老人遠離美色,堂堂正正做人,很有教養。
戒色,是對老伴的心意。夫妻一輩子,老了就互相攙扶,走下去。愛的過程也許不太好,但還是真愛。
戒色,是對身體的心意。一把年紀了,無欲則剛才對。千萬不要做什么風流客。
04
人老了,長壽不算福氣,壽終正寢才是,最好是一覺睡下去,來日不再醒來,無痛無災。
人老了,群處不是福氣,獨處才是。珍惜自己的小家庭,好好做自己,不被人牽絆,不過二手的生活。
人老了,重色不是福氣,戒色才是。和老伴過日子,目不斜視,心不亂想。左右手牽著,感受不如初戀,卻有無限的溫暖,有最大的依靠。
詩曰:“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
順著天地的變換,積極改變自己,一切釋懷,一切都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