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鼓勵他一直勤奮00:0016:21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一直努力學習,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卻好像什么都沒學到;
一直在堅持健身,把自己累成狗,卻效果甚微,沒有收獲理想身材;
被人稱贊自律、勤奮、努力,但是最后的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不管中了哪一條,都有可能掉入了“無知勤奮”的陷阱。
白巖松老師說過:“愚蠢又勤奮的人最為糟糕。”
看到這里,有人難免會有疑問:“勤奮不好嗎?還有無知這一說嗎?”
答案是還真有。
如果我們的勤奮只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本質,那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句空談。
今天洞見君就跟大家一起討論“無知的勤奮”,面對無知的勤奮我們應該如何避免。
耐心讀完下面的文字,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走出無知勤奮的陷阱,讓我們的付出都能夠得償所愿。
無知的勤奮說直白一點就是瞎忙,著名心理學專家Jordan Peterson教授就曾研究探討過“無知勤奮”的四種表現。
1. 花大量時間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環節,還到處炫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很多人習慣花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最容易的環節,還到處炫耀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例如,上學時,你在圖書館待了一天,書卻沒有翻幾頁,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打游戲、看小說、聽音樂了。
一天下來,似乎也很辛苦,畢竟自己克制了外出游玩的欲望,克制了在宿舍躺平的沖動,但是這樣操作卻沒有任何價值。
因為你沒有想清楚自己來圖書館是為了什么,而只是單純地去執行這個動作,以為自己待在這里就能夠自動吸收知識,靠這樣的出勤就能有所收獲。
在工作中,你用一個笨辦法做數據統計,不僅浪費時間,還容易出錯。
你遲遲交不了作業,或者是數據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容易影響其他同事的工作推進。
當你被別人質疑時,卻歇斯底里吼出一句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話語當擋箭牌,這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甚至還遭到鄙視。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越喜歡低效工作,越愛強調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
如果無知的勤奮也分高低的話,那這種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勤奮絕對是最低下的。
你不是真正的努力,你的努力只是虛偽的保護色。
2. 以“準備”的名義拖延,看上去很忙但事情沒有任何進展。
當我們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時,總是習慣于強調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一直停留在前期調研和收集資料階段,很少真正推進這件事情的進展。
以前我考駕照的時候,本來指望著周末集中去訓練,但是一旦被一些事情干擾,或者是自己想偷懶的時候,就容易拖延,總想著等忙完這段時間,就集中精力去練習,結果一直處于“準備”的狀態,卻沒有行動,最終拖了大半年都沒有學完。
我后來發現這樣不行,就逼著自己一有空就去練車。
和教練溝通好,我和其他3個已經工作的學員一起,堅持了兩個多星期,就順利通過了。
原本覺得挺難的事情,需要很久計劃建設才能去做,但是當你集中時間,下決心付出行動去搞定它時,就會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
完成一件事情關鍵就在于你得立刻出發,而不是一直在做計劃。
3. 從來不驗證工作成果,只顧悶頭拉車。
很多人習慣只顧著完成自己的工作,向上級交作業,卻很少去主動詢問工作反饋。
凡事都以完成為標準,不管作業質量的好壞,也不和領導對答案,不改正錯題,不去思考是否應該換一個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因為不去溝通,不去思考,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做的到底是好是壞,長期低頭做事,不抬頭看路,特別容易陷入低水平的勤奮和忙碌。
這種無知的勤奮會讓你一直處于低效的狀態,看不清更遠的方向,聽不到別人的反饋,甚至會讓你跌入“自己應該做的還不錯,否則為什么沒有人找我”的思維中。
所以一定要看到反饋,要立刻看到反饋!
一切沒有以檢測和輸出為目的的努力,都不叫努力。
只有主動尋求反饋,爭取承擔更大的責任,參與更重要的工作,才是提升自己的不二法門。
4. 讀了很多書,但從不總結規律。
很多人喜歡讀書,參加培訓等,但是大家卻很少去做記錄,去做總結思考、加以應用,在工作中去優化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也許這些人的出勤記錄無人能比,但是學習的效果大部分都是一塌糊涂。
大多數人都曾經在電腦中下載過很多學習資料,囤過很多書,收藏過很多干貨,但是卻不去消化和吸收。
看著好像也挺勤奮,挺努力,實際上只不過是滿足于自己制造的學習錯覺。
高中的時候我數學不好,一直相信多做題就會好,直到有一次一位學長指導我說題目都是有章法的,不要只看做出來結果就結束,而要思考它為什么要這么做。
通過思考加上題目練習,我漸漸發現很多題目的模式是固定的。
同樣的方法可以做出上百上千的題目,我的數學成績也就開始突飛猛進。
想靠機械的做題記住所有題目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大腦并不擅長存儲所有的信息,當你提取出來關鍵點并且發現規律后,你也就記住了它,只可惜很多人寧愿出力氣也不愿意費腦子。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直沒有結果,不妨對照上面的四種表現好好想想,否則只能在無知勤奮的惡性循環里越陷越深。
十年的經驗和一個經驗用十年有著天壤之別,前者助你開疆擴土,后者讓你原地踏步。
無知的勤奮并非不能改變,下面有幾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善這個問題。
1. 不要低水平的重復。
任何任務都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即相對簡單的部分和相對困難的部分。
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這樣的: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
千萬不要把大量時間浪費在最簡單的事情上,要花20%的時間解決容易的問題,花80%的時間思考、研究有難度的問題。
寧可高水平的緩慢,也不要低水平的重復。
2. 提升效率,管理好時間。
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對事情做好分類,哪些是你力所能及的事,哪些是需要你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事,然后規劃好時間,寫下當天的任務。
一定要把任務寫下來,而不只是腦子想。
讓可視化的任務推動我們向前,在有限時間內高效完成。
3. 重視結果反饋,以結果為導向。
985、211不會因為你學習時間最多,即使成績不好也錄取你;
公司老板也不會因為你加班不休息,就算沒有成交訂單也給你高薪。
一定要重視結果給你的反饋,結果不理想,就說明你的努力方式是不正確的,是有問題的。
無論做什么,當結果沒有達到你的要求時,可能不只是你的努力還不夠,一定也要反思修正你努力的方式!
Winner is king,結果好才是真的好。
4. 總結規律,發現影響結果的真實因素。
如果你想考高分,那么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理解吸收了題目背后的知識原理,而不是你每天學了多長時間。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的背后規律。
他們是絕對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識,而進行改變的,就像莊稼春種秋收,太陽東升西落。
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影響結果的真實因素,然后在這些真實的因素上,進行刻苦和努力,取得自己心中理想的結果。
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所謂的努力千萬不要只感動了自己。
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里。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