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濯清漣而不妖 |
![]() |
剝除芽鱗后,可見到位于葉柄基部的花芽 |
![]() |
蓮的幼葉與芽鱗 |
![]() |
初出水面的荷葉 |
![]() |
蓮葉表皮的微米結構 |
![]() |
蓮葉有“自潔”構造 |
□陳瑩婷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提起蓮,我們腦海里總會條件反射般地跳出北宋文官周敦頤的千古名篇《愛蓮說》。
只是,背得那么熟,記了這么久,你有沒有想過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呢?
有人會不屑一顧,老生常談啦,多少科普文早已說明,原因是蓮葉具有“自潔效應”。聽起來真是“不明覺厲”,可惜,這樣回答的人都答錯了。
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并不是你想的那樣。
蓮葉的“自潔效應”
在電子顯微鏡下,我們會發現蓮葉的上表皮由一個個特殊的表皮細胞組成。細胞的表面布滿了高10-20μm(微米)、寬10-15μm的突起(參照物:一根亞洲人頭發的直徑是80-120μm),同時被覆一層疏水的蠟。
正是如此特殊的微米結構,使得水滴落在蓮葉上時,會被這些突起和蠟質層隔離開表皮細胞,進而滾動形成“玉盆瓊珠”,同時把葉表面的臟東西黏住、帶走,最終實現自潔。
也就是說,蓮葉的確有自潔的本領。但用它來解釋“出淤泥而不染”卻“牛頭不對馬嘴”。
稍微分析一下,我們便能發現這個解釋無法站穩腳跟:假設蓮葉發揮了自潔效應而使蓮免受淤泥污染,那蓮葉剛從水底的淤泥里鉆出來時,是不是應該呈現展開的盾形葉模樣?否則,如何通過葉表面特殊的結構來排水除污呢?但你見過在泥土里就展開的蓮葉嗎?沒有。
“不染”的真相
看懂了上述以訛傳訛的邏輯漏洞,我們再來分析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秘訣——
其實很簡單,看一張實拍照片即可解謎:剛鉆出淤泥的蓮葉,其實是長這樣——幼葉被芽鱗(片)嚴嚴實實地包裹著,直至它鉆出淤泥。這意味著,幼葉不管出土還是在土里,都根本接觸不到淤泥。
不僅蓮的葉,蓮的花也差不多如此——在出淤泥之前,花也是被芽鱗包裹著的。
既然根本接觸不到,又談何不染?所以,“出淤泥而不染”和“自潔效應”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唯一能沾上邊的句子其實是“亭亭凈植”的“凈植”。出泥后不久,花葉就迅速生長壯大,撐開了芽鱗(片)。顯然芽鱗的作用正是保護花蕾和幼葉。
這正是:綠荷生微突,滾珠清泥污。穢不染幼葉,何處談自潔?
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一句形容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句在時間和空間上從畫面上描述了蓮之花、葉生長過程的遞進變化:先出泥,再出水。出泥的姿態剛講過了,那蓮出水的姿態又如何呢?其實也很簡單——正如古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句中形容的,蓮葉伸出水面之前,在水里一直保持著像一把鎬頭歪掉的十字鎬的模樣。直至出水后它接觸到陽光,蓮才快速展開葉片,呈現盾形葉之貌。盾形葉是指葉柄的一頭與葉片的中心相聯結,整片葉好像美國隊長的神器“圓盾”。
試問:這樣內卷的造型,怎么沾染淤泥?
“蓮”與“荷”的稱謂誰更正宗?
我國古人對蓮的觀察、欣賞和利用可謂登峰造極,僅從他們給蓮各部位都取了專屬的稱呼,即能體會一二:果期膨大的海綿質花托特稱為“蓮蓬”,蓮子又叫“澤芝”;葉特稱為“荷”或“蕸”,立葉之柄叫“茄”,柄細長,卻高舉大葉片立于水中,“荷”字由此產生“負荷”之意;花的昵稱更多,有“荷花/華”“(水)芙蓉”“菡萏”“水華”“水蕓”“水芝”“藕花”,等等。其中,菡萏表示待放之花蕾,芙蓉表示綻放之花貌,蓮、芙蕖、芰荷則指整個植株……
追本溯源,荷與芙蕖是古代中國最為“正宗”的叫法,而“蓮”是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后興起的俗名。不過,明代的中藥專著《本草綱目》中解釋道:“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出也。”非常符合這種獨一無二的水生開花植物的外觀形態和生長習性。所以《中國植物志》選用了“蓮”作為它的正式中文名。
蓮的“妖”與“不妖”
周敦頤自言“予獨愛蓮”,可他的傳世作品中僅有兩篇專門“詠蓮”,一篇為《愛蓮說》,另一篇叫《贊蓮》:陸上百花競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與桃李爭春風,七月流火送清涼?!澳恪迸c“七月”說明該詩中的蓮花處于盛放狀態。似乎愛蓮愛到“盲目”的周敦頤,是堅持盛蓮依舊有“不妖”的氣質的。
認真品味,“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詩其實很值得玩味。這句話也許脫胎于唐代詩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钡龂鴷r期的曹植也曾在《洛神賦》中形容“灼若芙蕖出淥波”,南朝梁國之鐘嶸在《詩品》卷中更直言:“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但蓮只有不妖的氣質嗎?
李白還寫過不少蓮的其他姿態,如“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薄扮R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薄叭粢缮徟?,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從這些詩句中看起來,蓮都充滿了“妖氣”。李白筆下的蓮形象實在要比周敦頤的豐富太多。
再細想想,“濯清漣”和妖或不妖有邏輯關系嗎?也沒有。不管在“清水”還是無毒的濁水,蓮的生長過程和狀態都大同小異;即使生于濁水,蓮的花骨朵照樣“不妖”;即使生于“清水”,蓮的盛花照樣“妖艷”。
更為有趣的是,蓮并不能茁壯生長在沒有泥沙的純粹的清水之中,反而扎根淤泥中的蓮才可以長得更好。
養過水生花卉、插過鮮切花的朋友都知道,植物長期身處純水,將造成清水變濁、植物營養不良而病死。而許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渾不見底,但不代表其水質差、沒營養、有毒害。事實證明,出淤泥的蓮總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長得好;純水培的蓮光長葉、不開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細菌,代謝后留存水中還會污染純水。
那為什么古人常寫芙蓉出自清水呢?因為清水之下有淤泥——給養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顆粒雜質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穩固,久而久之水便變得清澈,植物也活得更健康,而人們通常只看到變清澈的水,并沒有看到沉淀了雜質的淤泥。但簡單粗暴地講:凈化污水的是泥,污染清水的還是蓮。這里頭的曲徑通幽之味,就留待各位細細品了。
(科學大院 公眾號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