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作者:洞見yebo
席慕蓉說:
總是覺得,自己像個華麗的木偶,背后總有無數銀絲,操縱著我的一言一行。
沒有自由。有的,只有那無止境的束縛。
人到了一定年紀,日子總是兵荒馬亂,神經也變得緊繃,焦慮內耗不斷加劇。
那些無處不在的壓力和負擔,就如同繩索一般,牢牢捆住你的手腳。
學會為生活減壓,給自己松綁,才能掙脫困境,騰出雙手,擁抱生活。
1
給情緒松綁,不焦慮
《塔木德》里說,一張弓,如果一直緊繃著,即使是鋼做的,也會失去彈力。
人若總處在煩躁不安中,焦慮的情緒就會捆住自己,讓你失去活力。
國家衛健委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
目前我國焦慮障礙的患病率高達4.98%,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數字只升不降。
尤其在35歲以后,面對工作與生活的高壓,人很難不被焦慮裹挾。
我們一邊要忙著升職加薪,想掙更多的錢,一邊又盯著別人的生活,暗自較量。
在日復一日的焦躁中,情緒始終緊張,經常感到疲憊和挫敗,最終拖垮自己。
心理咨詢師伯恩斯,曾在書中講過一個患者的故事。
銀行職員戴文,經常被焦慮感籠罩著。
看到同事被提拔時,他就為自己沒有晉升而著急;聽說朋友買房買車,就忍不住羨慕,覺得自己很失敗……
每天他都處在焦躁的狀態中,飯吃不下,覺睡不好,上班時也提不起精神。
整個人脾氣越來越暴躁,常常為一點小事大發脾氣。
過度的焦慮,讓他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雞飛狗跳。
伯恩斯告訴他,要多盯著自己擁有的,少跟他人比較,活在自己的時區里。
聽了這番開導,戴文這才恍悟過來,此后他不再羨慕別人,一心過好自己的日子。
擺脫了焦慮后,他的狀態越來越好,生活也重回正軌。
《輕松主義》里說:
人生是一場長跑,只有放輕松。做到輕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人一旦陷入焦躁,就會把自己困在方寸之地。
懂得為自己的情緒松綁,你才能打破枷鎖,獲得生活的主導權。
學會放下過度的焦慮,不要設置過高的目標,也別再盲目與他人比較。
保持平和心態,在松弛的情緒中,活出自己的節奏。
2
給關系松綁,不越界
三毛說,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與人交往,關系好的時候,我們都恨不得和對方綁在一塊,不分你我。
但其實兩個人靠得太近,不留一點空隙,往往更容易扎傷彼此。
19世紀,安徒生和狄更斯在一個文學聚會上認識了。
兩人很快就成為朋友,彼此經常通信。
有次,狄更斯在信中隨手寫了句:“如果你來英國,請一定來我家小住。”
這本是一句客套話,誰知安徒生卻當了真。
不久后,安徒生事先沒有打招呼,就直接來到了狄更斯家做客。
當時狄更斯正因一些官司忙得焦頭爛額。
可仗著關系好,安徒生卻每天都拉著狄更斯閑聊、游玩,還隨意翻閱狄更斯的手稿。
種種行為,都讓狄更斯感到非常生氣。
等安徒生離開后,狄更斯就再沒有回復過他的來信,兩人也再沒來往。
陳果說:“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當保持著寬闊、自然而舒適的疆域。”
無論和誰相處,別把彼此捆得太緊,保持一點距離,才能久處不累。
畫家黃永玉,和錢鐘書一家曾是鄰居,兩家相距不到200米。
可20多年來,盡管兩人交情匪淺,他卻怕打擾到對方,很少去錢家拜訪。
有時他想拿些家鄉特產給錢家,也是先打電話告知,送到錢家門口就回了。
而錢鐘書若是登門拜訪,也會先詢問黃永玉是否有空。
就這樣,他們的關系非但沒有疏遠,反倒日漸深厚。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與任何人相處,若是失去必要的尺度,只會將對方推遠。
保持分寸,不越界,不打擾,才能維系感情的長久。
35歲之后,學會給關系松綁。
親而有間,熟不逾矩,在淡漠中保持一份松弛,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3
給精神松綁,不內耗
現實中,你是否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生活出點小錯,便覺得身邊所有人都在嫌棄你、指責你;
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你會在心里揣測半天,浮想聯翩;
想做一件事情,卻又害怕做不好,瞻前顧后,遲遲不敢行動……
長久地處于內耗中,不僅讓你寸步難行,還會使你心力交瘁,越活越疲憊。
就像畢淑敏所說,有很多的束縛,不在他人手里,而在自己心中。
放下內心的自我折磨,保持精神松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煩惱。
工程師威利·卡瑞爾曾任職某鋼鐵公司。
有一次,他為客戶安裝一臺瓦斯清潔機。
當時的瓦斯清潔機性能存在缺陷,出現故障的概率很大。
卡瑞爾安裝完后,開始惴惴不安。
他擔心產品出問題,客戶投訴公司,害怕老板會為此批評自己。
那段時間,他始終無法集中精力,總是唉聲嘆氣,人也瘦了一圈。
后來朋友知道了,對他說:想那么多干什么,最壞的結果不就是被開除嗎?
聽了這話,卡瑞爾才醒悟過來,大不了就是被開除,又不是活不下去了。
他不再想著這件事,而是專注手頭的工作,整個人的狀態逐漸恢復過來。
很長時間過去了,他之前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凡事想的過多,就會被一點小事纏住,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
35歲之后,請給自己的精神松綁,降低內心的敏感。
清空紛雜的思緒你會發現,內耗少了,心就不累了。
4
給生活松綁,不著急
清華教授寧向東曾感慨道:整個社會陷入了一場“忙碌癥”。
35歲后,許多人為了追求成功,總是不停歇地埋頭往前趕。
努力是好事,但太過急于求成,就把生活過得緊繃繃的,也讓自己無法喘息。
博主李亨之前在單位上班時,為了追求上進,報考了兩門職業證書的考試。
本來上班工作量就大,消耗了很多的精力。
但僅剩的空閑時間,他還是都拿來學習。
每天他都安排得滿滿的,白天工作,午休聽網課,晚上做題,一刻不敢松懈。
結果由于缺乏休息,他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在工作中出現很多錯誤,最終被公司解雇,弄丟了工作。
很認同陳道明的一句話:
努力會讓人變形,比如一扇門,你輕輕推開會很優雅,當你推不開,努力推開的時候,你就會變形。
所以有時候,要隨著自己的境遇,去調整自己的狀態,輕松一點去過人生。
大文豪雨果,一生寫下了卷帙浩繁的作品,但他的生活卻非常“閑”。
每天除了睡覺,雨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與寫作無關的事。
早上起來,他會喝一杯現煮的咖啡,吃兩顆生雞蛋,然后洗個冷水澡。
吃完午餐后,他會去海灘上游泳,然后看一下午書。
晚餐通常是去朋友家,吃完后他們一起聊天,玩紙牌。
等到九點鐘,他才盡興地回到家中,拿起筆寫上一會。
在這種緩慢的步調中,他安然享受著內心的愜意,一邊寫出了眾多舉世聞名的作品。
《禮記》中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中年是一場無止境的修行,我們既要為了生計與理想,頂著壓力逆流而上;
也要學會放慢腳步,給自己一點呼吸和喘氣的空間。
35歲之后,別逼自己太緊,別讓自己太累。
多給生活松綁,也讓自己得到歇息,在匆忙的日子里,享受一份清靜美好。
▽
媒體人王松說過一句話:
善于駕車的人,都不會把車子開得太快;善于彈琴的人,也不會把琴弦調得太緊。
35歲之后,生活的坎越來越多,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
學會把心放寬一點,事看淡一點,節奏放緩一點。
減少焦慮與內耗,別再強求和執著,從容自在地過,云淡風輕地活。
點個贊吧 ,給自己松綁,你才能擺脫生命中的種種束縛,真正獲得內心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