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說:倦怠,是現代社會的一場疾病。
我們這一代人,不僅身體容易疲勞,精神也時常內耗。
工作中常常自我懷疑,是不是能力不行?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生活里總是糾結擰巴,一邊想要做點什么,一邊卻又遲遲無法行動。
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透支中,我們跌入了負面情緒的深淵,怎么也找不到通往幸福的出口。
但實際上,所謂的人生困境,可能只是你自己設置的內心枷鎖。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
我們需要的是安心。能發現每天的快樂,不精神內耗,對任何事情都心存感激;晚上能安心睡覺,不胡思亂想,第二天也能懷抱平常心。
我認為,支撐這種安心狀態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不會消耗自己的習慣。
在新書《你啊,內心戲超多》中,他還依據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總結出了很多有益身心的習慣。
看過這本書,我從他所提到的寶貴建議中,找出了最值得踐行的20個習慣。
領悟并培養這20個習慣,足以使你擺脫內耗,走出困境。
1
關于身體
中醫師楊紅琳說:“身體能量是生命活動的根本,一旦過度消耗,人生就會失去動力源泉。”
松浦彌太郎也在《你啊,內心戲超多》中強調:每個人的第一要務都是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人生如同一場長跑,沒有強大的身體,你跑不了多久就會倒下;
不透支自身健康,及時為自己充電儲能,你才能在人生這場馬拉松里,跑得更快更遠。
關于愛護身體,我從書中總結了4個好習慣,分享給大家。
1. 規律作息
松浦彌太郎年輕時,仗著體力充沛,總是熬夜工作。
可時間久了,他的身體漸漸吃不消,時常頭痛、反應遲鈍,在工作中頻頻出錯。
他這才意識到:規律的作息,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好好睡覺,調節的不僅僅是我們內在的健康,更是外在的生活狀態。
從現在起,試著每晚11點前放下手機,慢慢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如果難以入睡,就聽一些輕音樂或看一會兒書,給大腦一個放松和休息的緩沖。
能控制作息,攢足元氣,你會精神百倍地迎接每一個黎明。
2. 調整飲食
人人都吃一日三餐,但我們真的會吃飯嗎?
有人懶得自己下廚,天天只吃油膩外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吃出腸胃疾病;
還有人為發泄情緒而暴飲暴食,身材臃腫,狀態頹廢,凡事都提不起興趣。
在書中,松浦彌太郎反復強調:吃飯,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
無論工作多忙,他都不會隨便吃速食和外賣,而是盡量抽出時間親自下廚,精心搭配葷素。
認真對待一粥一飯,是對生活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3. 建立秩序
生活中,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到周末就熬夜刷手機,周一上班時散漫怠惰,一整天都找不到工作狀態;
工作和生活中隨心所欲,懶得提前制定計劃,一碰到意外狀況便會亂了陣腳。
對此,松浦彌太郎在書中指出:建立起固定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才能提高效率,節約能量。
美國作家格雷琴·魯賓也說過:“為生活建立一種秩序,可以給我們內心更多的空間與自由,讓我們活得更游刃有余。”
任憑外界怎么變化,你都能在該吃飯時吃飯,該休息時休息,該工作時工作。
當你的內在秩序有條不紊,便會省下更多的心力,集中在更要緊的事情上。
4. 保養心靈
松浦彌太郎曾整日忙于工作,身心被漸漸掏空,情緒也變得異常煩躁。
為了改善狀態,他決定每天都擠出一點兒時間來看書。
哪怕只閱讀短短10分鐘,他也能在閱讀時放松下來,疲憊與煩悶也跟著一掃而空。
不只是身體,我們的心靈也需要被呵護,及時清空煩惱,補充養分。
所以,越是忙忙碌碌時,越要偶爾停下來,聽聽音樂,做做手工,或者出去散散步。
給心靈一份滋養,也給生命一份舒展的空間,所有的壓力都會轉化為新的動力。
2
關于工作
松浦彌太郎剛進職場時,僅把工作視為義務,能敷衍絕不多下功夫。
可他白白浪費了時間,沒做出什么成績,還積攢了滿腹的怨氣。
現實中的你我,或許也常常如此。
面對工作,不是渾水摸魚,就是得過且過,在抱怨中不斷消磨自己的價值。
只有把工作當成修行,持續精進自己,磨礪自己,我們才能逃離內耗的漩渦。
書中提到了這4點建議:
1. 做足準備
書中說,松浦彌太郎在演講之前,總會精心修改文稿,并反復對著鏡子練習。
做足所有準備后,他會感到非常踏實,無論演講結果好壞都能坦然應對。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想得太多,主要是因為自己做得太少。
滿腦子都在擔心出丑、害怕失去,反而越容易漏洞百出。
當你停止胡思亂想,專注于事件本身,那些想象中的困難便會土崩瓦解。
2. 計劃留白
書中提到,松浦彌太郎在制定計劃時習慣留白。
比如,他明明一天最多可以安排4個客戶會議,卻偏要刪減成2個。
因為他清楚:一旦把計劃安排得太滿,就會喪失思考的余地,陷入無效勞動的死循環。
而減少工作量后,他可以更用心地準備資料,更詳細地進行講解,談下客戶的概率也就更大。
由此可見,真正高效的做法,就是允許自己慢下來,給大腦留出喘息的空間。
有張有弛,游刃有余的狀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效。
3. 獨立思考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各種各樣的誘惑從四面八方向你我涌來。
今天聽說某股票不錯,就立刻想入股;明天聽說直播賣貨很火,又立馬想創業。
然而,松浦彌太郎說:“我們在搜索引擎中獲得的信息往往是二手或三手的,并且大多數與事實相去甚遠。”
置身真假難辨的信息洪流中,每個人都難免會心緒起伏,甚至做出錯誤判斷。
唯有學會獨立思考,保持頭腦清醒,你才不會輕易吃虧上當。
4. 聚焦重點
松浦彌太郎接手過一部銷量不佳的雜志,圖片不精致,內容也沒新意。
起初,他試圖兩手都抓,一邊調整內容,一邊賣力培訓攝影師。
可這樣做,不光過度透支了他的精力,培訓的結果也一直不理想。
一番糾結后,他大膽解散了攝影部門,把心思全都放在內容上。
憑借有趣的話題,這部雜志成功吸引了讀者的注意,一舉躍入暢銷行列。
每個人的精力有限,目標越分散,內心就越凌亂,到最后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關鍵時刻敢于舍棄,一門心思聚焦重點,你會更容易做出一番成績。
3
關于社交
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人的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社交關系一旦錯亂,煩惱和問題便會接踵而來,把你我折磨到筋疲力盡。
想要掌握社交的舒適感,我們必須重建對關系的認知,拿捏好與人相處的分寸。
以下4個妙招,建議收藏。
1. 懂得尊重
松浦彌太郎在書中說:無論面對誰都能保持尊重,這是與人交際的基礎。
有人自以為熟悉,總是拿別人的痛處開玩笑,導致彼此之間出現隔閡;
有人仗著關系近,有意無意地占別人的便宜,引發了大大小小的爭吵。
到頭來,給別人添了麻煩,也給自己找不痛快。
而那些修養高的人,心中自有一桿秤,不輕易逾矩,也不粗魯待人。
當你時刻都讓他人感到舒服,自然也會贏得他人的溫柔以待。
2. 信守承諾
書中,松浦彌太郎指出一個現象:
大多數人習慣輕易做出承諾,比如“我下次給你打電話”或“我下次送你一份禮物”等。
那些從不兌現承諾的人,往往難以獲得好人緣,甚至給別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
而把每個諾言都放在心上的人,卻總能博得別人的信任,人際關系也更加融洽。
因為信用是社交的通行證,一個個兌現的承諾,會讓彼此之間減少猜忌與試探。
在相互信任的環境中,關系會更簡單,且更穩固。
3. 學會原諒
松浦彌太郎年輕時,總是因無法原諒他人而倍感苦惱。
但凡有誰得罪了他,他便耿耿于懷,揪著對方的錯誤不放。
最嚴重的時候,他情緒煩躁,無心工作,連續好幾晚都輾轉難眠。
后來,他試著對他人的過錯釋懷,煩惱變少了,社交關系也融洽了。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經歷背叛,遭受傷害。
怨恨別人,只能得到無盡的折磨;放下過往,方能獲得心靈的解脫。
學會寬恕和原諒,你才能走出他人制造的陰霾,更自如地駕馭每一段關系。
4. 把握距離
松浦彌太郎和好友相識多年,依然會對彼此說“請”“謝謝”等敬語。
旁人很不理解,他解釋說:“正是因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感,我們的關系才能持續這么久。”
在他看來,社交的重要準則是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無論兩個人多么要好,相處起來也要分清你我,否則免不了相互干擾與傷害。
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和舒服自在的狀態,關系方能減少內耗,得以長久。
4
關于心態
你有沒有經常覺得生活不合心意,處處碰壁?
松浦彌太郎認為:當你感到不安或困擾時,大概率是心態出了問題。
改變你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這輩子便再也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
以下四個好心態,請逼自己養成。
1. 轉變視角
有研究表明,人類每天會產生一萬二千到五萬種想法,且大約80%的想法是負面的。
這導致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常常會本能地忽略現實,朝著最糟糕的結果去思考。
當一個人沉溺在悲觀視角中,會不斷喪失希望與動力,不由自主地滑向低谷。
但松浦彌太郎認為,世間并沒有所謂的幸與不幸,關鍵取決于你如何看待它們。
在心態積極的人眼中,挫折是激發成長的機遇,坎坷是豐富人生的體驗。
摒棄負面的想法,轉換萎靡的心境,那么一切都將變成你享受人生的調味劑。
2. 不急不躁
松浦彌太郎18歲從高中輟學,30歲前沒有像樣的工作,37歲創業開書店,卻沒賺到什么錢……
盡管前半生看似一事無成,他卻從不著急,默默地練習寫作、累積出版經驗。
人到中年,他終于厚積薄發,寫下多部暢銷書,并成為知名書商。
生活中,很多人急于看到結果,因一時輸贏而患得患失,為眼前勝負而心浮氣躁。
其實,世間之事猶如釀酒,只有經過時間的淬煉,才能沉淀出醇美。
你只管靜下心來,認準一個方向堅定前行,命運絕不會辜負向上生長的人。
3. 掌控欲望
人生中大多數的不快樂,其實都是源于自身欲望太多。
多一分物欲,便多一分糾結;多一分占有,便多一分負擔。
在書里,松浦彌太郎一針見血地指出:欲望和需求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而我們的不幸福,是因為不小心把快感當成了幸福感,把欲望當成了需求。
從今往后,學會知足常樂,讓生活回歸本真。
一個人所求外物的越少,內心的世界反而會越豐盈。
4. 順其自然
在這漫長的一生里,我們會遇見數不清的麻煩,經歷熬不完的苦難。
如果不能釋懷遺憾與傷痛,再強大的人,也會被心中堆積的執念壓垮。
正如松浦彌太郎所說:“你越是想要逃避,那些令你痛苦與辛勞的事越是會緊緊跟隨你。”
世事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與其做無望的掙扎,不如順其自然地善待自己。
余生,別再為不值得的人浪費感情,也不必為生活起伏而悲嘆傷神。
不為外物所擾,允許一切發生,保持內心安寧,定會化解萬千阻礙。
5
關于成長
你是否也對現狀不滿,卻不知道如何改變?
你是否一次次地嘗試改變,卻一次次半途而廢?
松浦彌太郎在書中說:我們需要像呵護植物一樣對待人生,時而給予水和養分,時而為它遮陽,時而修剪掉多余的枝葉。
做到這4點,從細微之處開始,每天改變一點點,你終究會從內到外地重建自己。
1. 敢于挑戰
松浦彌太郎41歲時轉行做編輯,負責制作銷量很差的雜志《生活手帖》。
旁人紛紛唱衰,他卻什么也不想,先從最簡單的排版學起,再到逐漸精通各個環節。
最后,他用七八年的時間,將《生活手帖》打造成了殿堂級的雜志。
太多人習慣了舒適區的安逸,遇到一丁點困難,便會瞻前顧后,不斷拖延。
但一個人要想成長,必須敢于撕破自身繭房,主動適應變化。
敢于接受挑戰,一步步地摸索,任何年齡與身份的人都能實現蛻變。
2. 親身驗證
書中提到,松浦彌太郎的朋友,擔心自己年紀大、體力差,一直不敢跑馬拉松。
在周圍人的鼓勵下,他終于鼓起勇氣,參加了一場全程馬拉松比賽。
他這才發現,馬拉松并非想象中那么難,還能帶給他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所以說,真正有價值的經驗,一定是我們親力親為得到的。
與其在猶豫與害怕中蹉跎時光,不如行動起來,親自驗證。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更深的知識,攀登至更高的山峰。
3. 保持好奇
成年人的世界,為何總是枯燥乏味?
思來想去,大抵只有一個原因:不是生活無趣,而是我們過早放棄了好奇心。
松浦彌太郎有個習慣,是沿著同樣的路線散步。
他總是一邊走路,一邊感受季節的變換,或觀察形形色色的路人。
由于每次都有新的發現,原本熟悉的風景,竟也變得新鮮而有趣。
愛因斯坦說過:“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好奇心能孕育出驚喜,驚喜則意味著更多可能性。
做一個對世界敏感的人,你會戰勝人心的麻木,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4. 相信自我
大多數人內耗的根源,是無法接納自己,進而自我攻擊。
當你總是不滿意自己,對自己挑三揀四時,注定會離快樂越來越遠。
松浦彌太郎在書中強調:在任何時候,最靠得住的人都是我們自己。
因此,無論發生什么,你都始終要相信自己的價值。
只有你愿意肯定自己,擁抱自己,世界才會敞開懷抱接納你。
▽
《你啊,內心戲超多》中有句話說:“不內耗的習慣,正是你的力量來源、你的生活方式與立身之本。”
許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外界的壓力和束縛,而是自己不肯放過自己。
接下來的日子里,把內耗的時間,拿來強大內心,塑造自我。
停止消耗,活在當下,你想要的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
點個贊吧 ,修煉這20個好習慣,每個人都能有底氣過好這一生。
作者:洞見·許朝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