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代社會爭著做官的人多,做好官、不做官的人少。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人的道德信仰匱乏和欲望利好使然。古人深受儒、釋、道思想教育,多數尚知天良之心,知道做官的責任和因果。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種紅薯。意思是:做官不為老百姓謀利益,其為人功德不如回家干點自家活高,還不至于造罪業將來受惡報。今生不做好官便是壞官、貪官,雖得福貴,恐不能長久,怕殃及子孫;更可怕的是,在另一個多維時空里,他會因造罪業而到頭來終將“披毛帶角還”,會慘遭更多的苦難。《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說,積累善德的家族(人),這個家族(人)就會有享不盡的福,如果積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來生必有正報(指本人);如果不積累善德(積惡),那么后世必定遭殃。舉兩例:孔子創建儒家思想,倡導“仁義”治天下,千古流芳,恩澤后人,為此受人瞻仰,其子子孫孫大多受人崇敬。道家《太上感應》云:“為善不昌,祖上有余殃,殃盡必昌。為惡不報,祖上有余德,德盡必報。”又云:“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舉個事例:古時,福建公卿楊榮,其祖先世代以擺渡為生,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有人相爭撈取貨物,只有楊榮的祖先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家境便漸漸富裕。某日,一位道人路到楊家說:“你祖先積有陰德,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后來楊榮果然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曾祖父、祖父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士。
相比之下,當今社會,知信因果,珍惜福報的人少了。比如:現在有一些人一出名就死了,有些官員一提升就重病,有的人家里有錢剛蓋完房子,人去世了,出車禍了。根源在于四個字“德不配位”。意思是: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報不相稱,受不了。鑒于此,大凡信因果的古人,對“受寵”的心理想法與我們現代人往往不一樣。古人得到福報、恩賜,戰戰兢兢,就會尋思:我的這個德能(福德)嗎?能否受得起?如果是當之無愧的,則心安理得地接受,否則拒不領受(享受),恐因福德不夠受不起,折煞自己而驚恐。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載萬物。反之就是“德不配位”。可見,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報,都是壓自己的物,你要能承載,靠的是萬物規律的德行。 因此,對人生不同的境遇,我們都要心安理得,順其自然,不必強求。要如是思維:如果沒有錢,就節約一點,今生沒什么大福報,在于自己沒什么德行,就過簡樸的生活,不至于造業,這樣心里很踏實;如果用盡各種手段得到的名和利,就是“德不配位”,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不義之富貴”,就是不符合道義規律的不義之財,到頭來,終究得不償失;如果有錢而不踐行道德,卻享受太多,這都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折煞自己。
縱觀古今,不論中國外國,幾乎都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定律,與其說是宿命的安排,不如說是德能和德行氣數已盡所致。富而奢侈能折福,造業多;窮而立志能積德,造業少。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時下做官,幾乎人人企盼,趨之若騖,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熾盛,道德微弱,信仰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