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風是咋回事?難道腦中風還有‘大’‘小’之分?”當很多人聽到“小中風”這個名詞時,都會產生疑惑。在市民印象中,“腦中風”一發作就會導致半身不遂。專家指出,“小中風”即短暫性腦血管缺血發作,是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是腦中風的5倍,也被稱作腦血管重癥的“先遣隊”。由于“小中風”在天氣變化無常、乍寒乍暖的秋冬季節容易發作,應引起市民的高度重視。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張雄博士
1/3“小中風”患者發展成為腦梗塞
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雄博士表示,“腦中風”醫學名為“腦梗塞”“腦卒中”,其最常見的癥狀是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也就是偏癱,也有人發病之后直接昏迷。其他癥狀還包括眩暈、不能說話、不能吞咽、看東西不清楚、單眼視力下降或失明。而“小中風”的醫學名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其發病率是腦中風的5倍,它可以影響人的思維、情緒和人格。目前,我國腦梗塞患者約有950萬,而短暫性腦血管缺血患者約有3750萬,接近前者的四倍。
“小中風之所以‘小’,可能是因為其癥狀與腦梗塞相比,更具有一過性與不典型性,不容易被人們察覺與重視。”張雄說,世界上很多政要名人如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列寧、沙龍等,都在小中風后最終死于腦梗塞。甚至前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李鐘郁,也是因忽視小中風的癥狀,于2006年5月突然發作了腦梗塞,去世時還不到60歲。
張雄指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往往是大病的“先遣隊”,它預示著后面會有大的腦血管病,預示著腦組織內有向不可逆轉的腦血管神經損害發展趨勢,出現小中風后1~5年,出現大面積腦梗塞的機會將增加1.6倍,而1/3小中風患者最終發展為腦梗塞。
“小中風”后患者癡呆風險增加
發生一次小中風,意味著再次發生短暫性腦血管缺血、臨床腦梗塞和癡呆的幾率大增。張雄指出,有研究顯示,在小中風發生后7天內繼發腦梗塞的風險為8%。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正確服藥前提下,急性中風在首次發病后的90天內,面臨的復發風險僅為2%~7%,平均為4%。
此外,小中風可導致患者認知功能低下。患者先會出現記憶問題;然后出現定向問題,出門會走失,找不到方向感;更嚴重的會出現計算障礙問題;再嚴重就會出現面部認知障礙,不認得人,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還容易出現血管性抑郁。有的老人總待在家里,閉門不出,總感覺自己沒有精力,或者感覺自己做得不好,欠別人的情,其實這也歸咎于小中風。張雄指出,血管性抑郁的第一個表現是早醒,隨后出現情緒低落,對各種人、各種事不感興趣,感覺煩躁。這也是血管性抑郁最典型的表現。
癥狀與中風先兆類似
“小中風的癥狀表現與中風先兆癥狀雖然有所相同,但本質上他們卻是不同的。”他強調,在癥狀上它們可能都表現為手中物品突然落地、偏癱、偏看、偏身感覺障礙、單眼視力障礙、頭痛眩暈、耳鳴及吞咽困難、語言不利等,但是小中風癥狀會很快消失,大多數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恢復正常。如果檢查小中風病人的腦組織,只有活動性血栓或血管狹窄,多數腦細胞死亡。小中風過后,病人的腦細胞功能應該恢復。而一旦發生腦梗塞則必然有腦細胞死亡。
張雄強調,如出現以下這些癥狀,則高度懷疑是“小中風”:
●一過性頭暈,一般暈10分鐘左右就會好了。
●一過性頭痛。
●一過性視物不清或重影,尤其是單眼視物不清。
●一過性言語不利。突然找不到正確的詞語表達,或者是講話的時候出現一過性邏輯錯誤。
●一過性肢體或口周麻木。
●一過性行走不穩或跌倒。
●一過性意識不清等等。
小中風出現后
應做三件事
“小中風的危險因素與腦梗塞的危險因素無異。”張雄說,“高血壓、糖尿病、高齡特別是65歲以上、缺血性心臟病、高血脂、房顫、吸煙、飲酒等都是小中風的危險因素。”
他強調,小中風出現后,應做三件事:
第一,立即到醫院評估,看看未來發生腦卒中的風險到底有多大。要檢查腦血管,看大血管是不是有尚未出現癥狀的腦血管損害。通常用頸動脈彩超、經顱多普勒超聲進行、頭顱CT或核磁共振,最好行全腦血管造影以了解是否存在狹窄或血栓,及時處理。無創檢查即可。另外,要檢查有沒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第二,已經發生過小中風則預示著要進行二級預防,這時候要用預防藥物。藥物有兩類,一是與危險因素控制有關的藥物,比如有高血壓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降壓藥;有糖尿病的,要吃降糖藥。除此之外還要用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
第三,在醫院檢查認知功能,看看記憶力及高級神經功能是否存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