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陸續放開“單獨二孩”政策已近一年,近日,國家衛計委確認,全國共有約70萬對符合條件的夫妻提出二胎申請,與此前官方提出的每年約200萬對夫妻提交申請的預期差距較大。盡管如此,“單獨二孩”政策是否遇冷,恐怕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單獨二孩生還是不生,政策放松只是條件之一,最終的“決定權”恐怕還看各位父母如何打算。不妨先聽聽社會心聲。
多元社會應慎言“二孩遇冷”
經過長時間調研和聽取民意,“單獨二孩”政策得以實施,除了順應社會呼聲之外,對于緩解老齡化壓力、平衡人口結構也大有裨益。但實施一年來,官方統計稱實際申請數與預期數差距較大,便有不少人得出了“二孩政策遇冷”的結論,一時間各種質疑、評判甚囂塵上。
但生孩子這件事,不是類似“說走就走的旅行”那樣沖動。一者,現代人講究優生優育,生孩子得先調理至一個比較好的身體狀態。身邊不少打算要孩子的男女,煙不抽了酒不喝了,曾經的超級網蟲也逼著自己做運動了,只待各種前期準備到位,才敢有所“實際行動”。再者,也需要一個較寬裕的經濟環境,才能負擔養育孩子的各種生活、教育開支。因此,政策放松固然是必要條件,但“二孩”數量會不會驟然膨脹起來,主要還得看父母這個“充分條件”是如何打算的。
看到生育問題的復雜性,我們也就能對政策效果的判斷多些耐心。十月懷胎不可能立竿見影,政策發令槍一響,就假定條件符合的家庭都會全力沖刺,這種想法可能過于理想化了。用僅僅一年時間來判斷“單獨二孩”是不是遇冷,確實言之太早,也武斷了些。那些符合條件的家庭,今年沒二孩計劃,明年呢?后年呢?政策效力釋放的過程,可能比一些人想象的要緩慢得多。不妨給“單獨二孩”多些時間。
歸根結底,二孩要還是不要,主動權在父母手中,政策只是一個客觀條件罷了。但如今社會觀念的多元化,已讓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豐富多彩,生育觀也可能參差不齊。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多子多福”的觀念,崇尚多生育孩子,但隨著社會發展和觀念變化,今天“多子多福”是否還占據著社會觀念絕對的主導位置,恐怕再難一概而論。一部分家庭認為兩個孩子可以互相扶持;有的父母卻覺得“三口之家”正是最佳狀態;一些家庭甚至根本不考慮生孩子,“丁克”也未嘗不可;還有一些快樂的單身漢,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無論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什么樣的生育觀念,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在今天這個多元社會里都應得到理解和尊重,這恐怕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之一。 (張漲)
一千個生二孩的理由
綜藝節目什么火?親子類的絕對搶風頭。看看曹格兩萌娃人氣高漲,可窺兒童的魔力,也可以看到孩子給社會帶來的愉悅、希望、活力。
生娃,從小處說,是家族命脈的延續,從大處說,是社會活力的保障,是人類文明的延續。考慮生不生二孩的問題,不妨先算好幾筆賬:投資風險賬、經濟成本賬、養老保險賬。
先看投資風險賬:與以往社會相比,我們處于風險系數較高的社會。只生一個娃,無疑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失獨家庭的冷清孤獨,給人敲醒警鐘。獨生子女一旦失去,給家庭帶來的打擊是極具殺傷力的。國家放開單獨二孩了,從“投資風險性”的角度看,再生一個無疑更未雨綢繆。
有人會說,生兩娃養不起啊。的確,目前養一個娃不容易,奶粉貴、紙尿褲貴、醫療貴、教育貴……買臺好點的嬰兒車都要幾千元。但孩子一長大,能給家庭帶來很大的“隱性收益”:且不說培育兒童長大的過程對父母的歷練和熏陶,單是以后家庭遇到任何風雨,都有多個人并肩作戰,精神上經濟上該是多大的支持!更世俗一點算,多一個孩子,豐富的育兒經驗可以再次利用, 第一胎的很多用品再利用,養育成本明顯降低。而且孩子不容易養成“獨生子女病”,何樂而不為呢?
再算下養老賬。在中國傳統的養老愿景里,兒女繞膝,子孫滿堂,是福氣的表現。比起獨生子女,更多的子女能讓自己的老年更熱鬧些,養老擔子也不至于壓在一個人身上,減輕子女負擔,“養兒防老”具有現實意義。從社會養老成本的角度說,在老齡化壓力日增的當下,多個孩子照顧老人,能減輕社會養老的壓力,對社會也是一種莫大的貢獻。
算好這幾筆賬,年輕時咬咬牙生個二孩,所謂“苦盡甘來”,年老時就可以坐享苦后甘甜。
(陳小雁)
成本太高、職場殘酷 二孩免談
“再生一個?不要吧,現在一個都養不起了”。一談起這個話題,不少年輕夫婦都這樣感慨,昂貴的養育成本,讓很多人對生二孩望而卻步。對于不想生二孩的家庭,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情況:育兒成本高漲,“生不起”;職場競爭激烈,“不敢生”;生育觀念轉變,“不愿生”。而在去年《人民日報》曾發起一個“單獨二孩”調查,其中在不愿意生兩孩的原因中,“經濟成本太高”是主要因素。
去年曾經有一份網絡版“中國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在網上瘋傳。排行榜顯示,北京市的生育成本是276萬元,全國排名第一,接下來是上海、深圳,而廣州也以201.4萬排在第四名,以家庭年收入12萬元來算,需要夫妻雙方不吃不喝16.78年,雖然此排行榜不具備普遍性。但毋庸置疑,養育高成本已是不爭事實,已成為大家不想生二孩主要原因,懷孕時的營養成本、產前及生產費用、產后及月子費用以及后期的教育成本這些都是不小的數目,尤其是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房價高、就業難等壓力,生一胎的高成本都已經讓不少工薪階層直呼“傷不起”,生二孩更只是個奢望。如果在生二孩跟家庭生活質量兩者中做一個選擇,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后者,不想讓養育兒女“綁架”了他們生活質量。
另外,現在職場競爭激烈也讓很多職場女性談“二孩”色變,很多人由于事業的原因不敢奢談二孩,而一旦選擇二孩,對女性而言意味著從懷孕到生產的請假時間可能要花上半年至一年時間。在當前激烈的職場競爭之下,長期休假可能對個人職業規劃產生影響。而對男性而言,選擇二孩也意味著不得不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家庭方面,事業方面自然難以做到一心一意。 (陳維澈)
“生娃致富國”
最擅長拉仇恨
看你們想生的、不想生的一直各執一詞。尤其是大家集中討論生育成本和養孩防老,歸根究底還是我國經濟和社會保障水平尚低,很多生活上的后顧之憂未能恰如其分地被解決,以至于“生與不生”顯得不那么純粹。其實,很多發達國家對于“生與不生”的答案能更好地遵循自己內心的意愿。
那么,問題來了。國外生娃到底有啥好?
撇除生與不生的討論,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外對于“生孩”的種種鼓勵措施。土豪遍地的迪拜,生孩子就等于“生房子”。迪拜本地人孩子的一出生就可以申請排隊等分房,政府會按照家庭人口比例來安排分配,假如家庭本身有住房或者不止一套住房,等的時間會相對久一點。雖然也有孩子從出生排到結婚才拿到房,但已足夠讓國人驚呼:“生房子?想都不敢想!”
比分房子的迪拜弱一點的澳大利亞,生娃福利同樣讓中國人“給跪”。只要孩子呱呱墜地,就能一次性拿到5000元澳幣的產婦津貼。先別驚訝,澳大利亞政府還會給低收入的家庭特別的育兒補貼,尤其對于單方收入來源的家庭、家庭收入低于四萬澳元的家庭,補貼數額會遞增。當然,政府也會對這些家庭的收入定期做審核,補貼會隨著家庭收入與孩子年齡增長而遞減。另外,當孩子進入托兒所,政府會給孩子支付托兒費。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福利會因家庭孩子的數量而有一定比例的增加,簡單來說,就是生得越多,補貼越多。
曾經有一個移民澳大利亞的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讓我羨慕嫉妒恨的話:“我打算生三個以上,生到三個,我基本不用干活也能活得很好。”當天回到家,我拿著自己的工資單,默默垂淚……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