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
雖然有氣味學家認為人類可以辨識多達1萬多種的氣味,但隨著我們告別早期的狩獵生活,嗅覺的功能其實在慢慢退化。相比兒童的敏銳,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嗅覺也會變得遲鈍。其實,在氣味感知領域,我們所知仍舊甚少。一些熱衷探究氣味心理學的研究者,在嘗試用現代的實驗方法來解釋氣味與心理情緒的關聯。記者采訪心理醫生和調香師,為讀者撩起些許氣味所暗示的內心。
虛幻氣味
背后的心理問題
在余金龍教授看來,氣味與心理確實有很多相互關聯的地方。他告訴記者:“正常人通過心理暗示,也會聞到不曾真正有的香氣。有些癲癇病患者容易在發作之前突然聞到香味。香味中樞自行興奮放電,如果經常出現這樣的氣味幻覺,要留心腦電圖監測上有沒有異常。有些癔癥患者會突然喪失嗅覺能力,或者視覺、聽覺能力;有些則表現為另一極端——過度敏感。總感覺自己聞到尸臭等難聞氣味的幻嗅問題也會因焦慮而引起,這在臨床上很多見。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病人,他在縣城里生活時周圍的人都寵著他,但離開縣城生活以后,卻遇到環境壓力,他開始老覺得自己鼻子很臭,后來發展為不肯出門。鼻子里的臭味其實是他面對壓力選擇逃避的表現。也有精神分裂的病人有幻嗅的問題,我一個旅美病患就老覺得周圍有人放毒氣,想害死他,后來回國,才發現是精神分裂。”
薰衣草香會讓人更加信任你?
荷蘭萊頓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發現,薰衣草能增加你的誠信度。研究者羅伯塔·薩拉諾博士和洛倫佐·寇澤特博士選擇了60位志愿者參加氣味測試。一些志愿者往身上噴了薰衣草的香味,另一些志愿者是薄荷味道,還有些志愿者沒有使用任何香氛。心理學家們設計了一個5歐元的信托游戲,結果發現人們更愿意把錢給那些使用了薰衣草香味的志愿者。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也要歸因于薰衣草的安神鎮靜效果。嗅覺神經與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區域相互關聯,而后者控制著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感。具備放松功效的植物芳香,有助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建立。
恐懼、厭惡等情緒可以通過汗味傳遞
人類對氣味所傳遞信息的敏感度可能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近年,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貢·塞明博士也曾做過一些圍繞氣味的實驗。據報道,他帶領研究人員征募了10名男性志愿者,讓他們觀看恐怖電影和帶有令人反感內容的電影,并收集他們看電影時腋下分泌的汗液。然后,又征募了36名女性志愿者,讓她們在完成一項視覺搜索任務的同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到這些汗液樣本。結果表明,處在充滿“恐懼”信息素汗水環境中的女性面部也流露出了恐懼的表情,而另外一組待在“厭惡”環境中的女性一直在用她們的面部表情表達“我們很厭惡”。
研究者認為,在情緒傳染中,信息素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信息素指同種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影響彼此的行為、習性乃至發育和生理活動。它由體內腺體制造,直接排出散發到體外。人在受到驚嚇時會散發出信息素,它會在不知不覺中誘發腦部相應區域作出連鎖反應。
另據報道,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研究人員2002年針對女性做的一項實驗中,實驗對象看恐怖片分泌的汗液比看普通影片分泌的汗液聞起來更具“攻擊性”。
難以成為證據的氣味
好聞與不好聞,其實是非常模糊的詞匯,氣味本身更復雜,感受也非常個體化。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心理醫生余金龍在談到這個問題時笑說:“我妻子喜歡的氣味,我女兒卻不喜歡。我的女兒反而覺得油漆味好聞。”香道師吳佳蓉說:“有一些精油聞起來并不好聞。比如快樂鼠尾草,一股汗臭味,卻有很好的平衡荷爾蒙、振奮精神的作用。”
好不好聞無法用波長、頻率之類表示,也無法找到化學分子式的結構特點。隨著濃淡變化,好聞與不好聞的感覺也會變化。麝香味極濃時是臭的,臭的龍涎香極淡時又變成香的,柳桂花開花時樹下如糞場,遠處卻香氣襲人。有研究指出,通常嗅覺喜歡的氣味,一是引起精神興奮的物質氣味;二是引起食欲的營養豐富的物質的氣味;三是生理病理改變后人體需要補充的物質;四是性感氣味。嗅覺厭惡的氣味是有毒的物質的氣味。這其實并沒有解決個體差異的問題。
相應地,想要談論一些花草氣味對人情緒的影響,證實這種潛在的對應關系也顯得困難重重。正如廣東省中醫院心理與睡眠科的曾亮醫生認為的:“缺乏實驗證據的話,西醫通常不談論其功效。而中醫談論入藥的花草時,草藥的氣味與藥物本身是難以剝離開來談的。如果在中醫的概念范疇下,氣味當然能夠治病,治心病。當然也可以調節情緒。比如中醫會用合歡花來解郁、安神、行氣。春砂仁在入藥時,用的也是它的氣味,來健脾行氣。中藥中的安宮牛黃丸,冰片等成分也起的是芳香化濁的功能。”
花香與情緒的搭配之道
在吳佳蓉看來,來自西方地中海沿岸的薰衣草性格溫婉平靜:“薰衣草味道比薄荷味道更討人信任,薰衣草特別適合在失眠時使用,能清理負面的情緒,松弛我們的防備之心。而薄荷則特別適合在你情緒倦怠時用,可振奮心情。”
曾亮醫生在治療失眠抑郁的病人時,在藥物治療之外,他會建議患者回家泡賞心悅目的花茶:“用玫瑰、茉莉、枸杞、菊花來泡水喝,轉換心情。”在他看來,有些抑郁的病人,對氣味的反應也會相應遲鈍,所以有時更需要一些香味的刺激。調香師吳佳蓉在平日的和香中,中草藥成分經常會進入到香方之中,例如常用的和脾胃的丁香、廣藿香、白芨,行氣溫通的木香,走竄提神的冰片,活血行氣的乳香,還有安息香等。“復方搭配講究香藥之間的協同作用,同時也要注意香藥之間的生克關系。”她認為,香氣養人,不必刻板拘泥于季節或者時間,可以跟隨自身情況安排使用時間:“比如沉香,一般來說晚上用容易讓人心智過于沉靜,在白天品會更好。但如果使用者希望讓身心處于沉靜中,則不必完全遵循這樣的時間安排。”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有幾種花茶適宜常備:薰衣草、玫瑰、菊花、金銀花、檸檬、薄荷、迷迭香、茉莉。
“失眠時,我會拿出薰衣草;憤怒、嫉妒時,我喜歡拿出玫瑰,用愛的香氣來滋養自己。東南亞常用的依蘭,也有很強的催情效果,但是中國人有些受不了那種濃烈的味道。傷心時,安息香會帶來溫暖的包容感和安全感。恐懼時,可用金銀花加上茉莉花來安神。振奮低落的心情,我會用迷迭香加上檸檬。”吳佳蓉如是總結自己的用花心經。檸檬的味道也被心理醫生所認可。曾亮說:“我們有時會在手術后的病房里用一些檸檬、橙子的味道,能緩解病人的壓力。”
聞“味”找愛人
有實驗證明,人體的氣味在人類尋找配偶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認為,人在尋找配偶時總是會找那些氣味與自己不同的人,信息素逐漸進化,可以防止人類同自己的近親或那些基因相似的人結合。美國人甚至想出過舉辦信息素相親派對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