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弗雷斯特引種的似血杜鵑 |
![]() |
金登-沃德引種的黃杯杜鵑 |
![]() |
英國“杜鵑花之王”弗雷斯特 |
![]() |
英國園藝學家羅伯特·福瓊 |
![]() |
從四川引種到西方的腺果杜鵑 |
![]() |
福瓊引種的云錦杜鵑 |
“花路中國”系列一 · 杜鵑花的越洋之旅
開篇語
中國是世界上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從19世紀開始,大量的植物經由西方“植物獵人”之手被送往西方,極大地改變了西方的園林和城市景觀,對生態、農業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西方探險家們的開拓性研究具有很大的價值。但從保護本土的植物資源出發,則遺憾頗多。更重要的是,許多今天在西方已經成為尋常花卉的品種,在中國本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仍然藏身在荒野之中,甚至漸漸消亡泯滅。中國到西方的這條“花路”上承載的探索、冒險和求真的精神,應當是可以反哺今天的寶貴財富。
從今日起,本欄目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陸續刊登“花路中國”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文、圖:卜松竹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這是唐人李白的詩;“我愿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這是今人蔣勛的詩。杜鵑花俗稱映山紅、山石榴、紅踟躕等。它的意象,是新興之氣,又兼有淡淡傷愁。它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人工栽培的年代可追溯至唐代。在西方對中國植物的搜羅中,杜鵑花與月季、茶花、菊花、報春等,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一代又一代的歐洲“植物獵人”,在許多當時尚未被國人認真踏勘過的深山里,將這天賜的名花,經由海洋和陸地,不斷地輸送到西方。
中國大西南:
世界杜鵑花的故鄉
1904年5月的一天,一位英國人在緬北八莫邁出了他為期三年的漫長考察的第一步。當1907年4月他在中國云南的騰越暫時停下自己的腳步時,行囊里已經被各種植物的標本和種子塞得鼓脹。他是喬治·弗雷斯特,英國的“杜鵑花之王”。
這只是弗雷斯特在中國長達28年的7次考察的第一次。他也只是從西方來到中國眾多的“植物獵人”中的一人。他和他的同行們一道,將中國西南豐富的杜鵑花資源大量引種到西方,革命性地改變了當地園林的面貌。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母親河,源于西藏,匯流云南后名獨龍江。這里地處喜馬拉雅山最東段,與橫斷山脈、擔當力卡、高黎貢山形成一個‘開’字。就是這個‘開’字,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使年降水量增至我國最高的4000毫米。由于降水和高山的遮擋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寒帶植物,紛紛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植物的基因庫,世界杜鵑花的故鄉。”——正在云貴地區穿行的西部探險專家張永,這樣描繪當地的生態地理圖景。
滇西北、川西和藏東地區,是世界杜鵑花屬植物現代分布和分化的中心。目前已知的杜鵑花屬植物有約800種,其中中國有約650種,尤以云、川、藏三省區分布最集中。其中云南有306 種, 西藏173 種, 四川152 種。
當下并非杜鵑花期,但如果是春夏之際,我國西南地區廣袤的高山地帶,各種野生杜鵑恣肆開放,是最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景觀。
如今被國人了解較多的一個觀賞野生杜鵑花的地點是位于云南省德欽縣境內、橫斷山中段的白馬雪山。沿滇藏公路向白馬雪山埡口進發,“當抵達海拔2600米~3400米的云南松林帶時,就會看到林下開滿了白色的大白花杜鵑和花粉紅色的云南杜鵑。來到海拔3500米到3900米的杜鵑林帶,你會看到紫玉盤杜鵑、川滇杜鵑、寬鐘杜鵑和海綿杜鵑都開了。穿行在高大原始冷杉林下的杜鵑林中,有一種漫游在夢幻世界的感覺”,考察者們如是描繪。
在白馬雪山海拔3800米~4000米的地方,會看到盛開著大朵金黃色花朵的黃杯杜鵑。它又名“沃德杜鵑”,因為它是英國人金登-沃德在白馬雪山最早采集到的。弗雷斯特的7次科考之旅中,也有5次曾經進入白馬雪山。
“杜鵑花之王”:長眠云南古城外
云南古城騰沖郊外的來鳳山下,有一座不起眼的墳墓。每當春天來臨,墳墓四周便開滿了杜鵑花。它就是英國“杜鵑花之王”弗雷斯特的埋骨地,敬業的他死于最后一次考察途中。
弗雷斯特本是一位藥劑師的助手,藉此掌握了不少植物以及干燥、分類和制作植物標本的技術。他是一位天生的探險家,18歲時離開家鄉去了澳大利亞,后來又到了南非。1902年他回到英國,在愛丁堡植物園謀到了一個職位。十九、二十世紀,從東方尤其是中國引進植物成了獲利頗豐的事業。1904年,在一位經營植物園的商人雇傭下,他開始了漫長的中國之旅。
從第四次行程開始,弗雷斯特的行程由英國杜鵑花協會贊助,資助者和他商定,每引進一個新種杜鵑花,給予一定的獎金。因此他的采集更加集中到杜鵑花方面。
弗雷斯特在早期的采集生涯中就已經采用了雇用當地植物采集人員的方式,涉及地區為云南西北部及藏東、川西的一些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云南西北部。
在第三次植物探險中,弗雷斯特記錄了一個奇特現象,反駁了傳統的權威言論:“國內的杜鵑花屬權威人士認為杜鵑花屬植物根本不可能在石灰巖上生長。我真希望現在能讓他們都到這里來!來看看紙葉杜鵑和它的變型。數英里的花海,以及純石灰石上的各種植物, 它們很多都生長在裸露的巖石上……”
據統計,弗雷斯特總共發現309種杜鵑,其中有250多種是新種。因此,他成為世界上采集杜鵑花標本和發現杜鵑花新種最多的人,被稱為英國的“杜鵑花之王”。
如今,鐘花杜鵑、腺房杜鵑、大樹杜鵑等許多弗雷斯特當年引自中國西南的杜鵑花,已在愛丁堡植物園的楊格分園中生活了80多年。
經由弗雷斯特等人的努力,愛丁堡植物園成為世界上栽培杜鵑花種類最多的植物園。該園迄今已經引種栽培了500 種杜鵑花,其中有近360種原產中國, 有些在我國原產地也難覓蹤跡。
英國“植物獵人”:
不辭辛苦移杜鵑
中國杜鵑花引種到歐洲的歷史早在弗雷斯特之前幾乎一個世紀就開始了。但這一領域真正有知名的“植物獵人”出現,要從英國園藝學家羅伯特·福瓊開始。1859年,福瓊從我國的浙江山區采集到云錦杜鵑送回英國。這種又名“天目杜鵑”的花卉其花冠外淡紅內黃綠,十朵左右的花簇生枝頭。開花時,艷麗猶如江浙一帶著名的手工藝品種云錦,并伴有淡淡的清香。云錦杜鵑在杜鵑花的雜交育種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西方園藝學家認為“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如今在英國各地都可看到它的身影。
繼福瓊之后的一位重要的英國杜鵑花采集者是亨利·威爾遜。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園藝系碩士何曉燕指出,1899年~1918年威爾遜共5次來到中國。他采集區域集中在中國中西部的湖北、四川和云南等地,最后一次去了臺灣。威爾遜大約引種了1000種植物到西方。
還有一位跟杜鵑花的引種有關的“植物獵人”是英國人弗蘭德·金登-沃德。1910年,金登-沃德在上海一個中學任職并參加了當時由美國動物考察隊在中國進行的動物考察,并深受觸動。當愛丁堡皇家植物園主任推薦他作為一位植物采集者時,他立刻辭去了中學的工作,離開上海,開始了他的植物采集生涯。
從1911年開始,在跨越45年的22次采集探險旅行中,金登-沃德所涉足的地區從緬甸北部到中國云南的西北部和西藏東部。在這些杜鵑花分布的寶地里,金登-沃德在高山、深谷、草甸、叢林中都是獨來獨往。產于西藏東南部海拔3000米以上山林中的朱砂杜鵑和毛喉杜鵑等,都是他踏雪采回,獲得豐碩的果實而引種成功。黃杯杜鵑也是他1912年在云南考察采集到的杜鵑花之一,這種黃色的杜鵑花為西方的園林作了很大的貢獻,以其為親本的后代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