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多下棋、打牌或玩玩麻將,有助鍛煉大腦,降低患老年癡呆的風險 |
受訪專家/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歐陽櫻君
在全球范圍內,每3秒鐘就會新增一例癡呆患者,而在中國,65歲以上老人的患病率是6.6%,年齡每增加5歲,患病率就會增加一倍。到了85歲,老年癡呆患者可能就是三個人中有一個了。所以,老年癡呆癥并不遙遠,也許它就發生在你我的親人身上。記性變差、性情古怪,嚴重時不認得人、不認得路、生活不能自理……當家里出現一個老年癡呆癥患者,又該如何應對呢?
講述者:兒媳婦
病者年齡:65歲
病程:兩年
病情:輕度癡呆癥
職業:小學老師
主要問題:記性差
我婆婆今年65歲,兩年前被確診為癡呆癥。婆婆退休前曾是一名小學老師,參加過文藝團體,愛唱愛跳。50歲退休之后,買菜煮飯帶孫子成為她全部的生活。3年前我就發現婆婆記性變差,她自己也覺得自己“癡線了,沒有記性了”。兩年前帶她去醫院記憶門診看病,醫生診斷為早期老年性癡呆。今年她的記憶力變得更差,比如晚上問我:“兒子回不回來吃飯?”我告訴了她,她轉身就忘了,5分鐘之內問三次。現在她唯有把重要的事情用筆記下來,比如姐姐的兒子結婚,明天要早起,她會把這件事寫在紙條上,放在顯眼處,提醒自己不要忘記。
就是因為剛發生的事情婆婆都不記得,這讓家公很不理解,甚至認為“是不是存心跟我作對”,家公為此還對她大發脾氣。在婆婆被確診為老年癡呆癥之后,家里人再也不敢讓她單獨坐車出門了。醫生說,我婆婆的病情還處于癡呆癥的早期,用藥還能延緩疾病的進展,但一想到婆婆最后可能會不認得人,生活不能自理,常常還會走失,全家人的壓力很大。
醫生建議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歐陽櫻君指出,在病人處于疾病早期時,應更多地鍛煉其思維能力,同時加強與其溝通,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
1、看報紙:如果家里訂了報紙,每天早上都讓患者看一會報紙,接觸新事物。
2、做算術題:做算術題能夠鍛煉大腦,可以讓患者做一做算術題。
3、出門旅游:多外出旅游可以讓患者心情開朗,增長見識。
4、使用記事本:早期的癡呆患者往往意識到自己跟不上與別人的談話節奏,理解能力和表達速度也會減慢。因為這些問題,時常會感到無奈和挫折。此時,建議使用記事本等協助記憶的方法能改善老人的交流能力。家屬要多與老人聊天,鼓勵老人表達自己的感受。
講述者:兒子
病者年齡:75歲
病程:3年
病情:中度
職業:醫學教授
主要問題:幻想、猜忌
爸爸退休前是一家三甲醫院的教授,我們兩兄弟也是醫生,算是醫學世家,也不知道為什么爸爸就得了這個病。剛開始時,他就是記性不好、性格改變,常說回醫院門診上班,幫病人看病,其實他已經退休10多年了。三年前醫生診斷為老年性癡呆。近一年來,爸爸最明顯問題就是幻想和猜忌,常常會虛構有人來害他。住院期間,甚至說護士打針、喂藥都是害他。醫生檢查發現,他的癡呆病情已經達到中度,出現明顯的以幻覺為主的精神行為異常。
爸爸現在一天到晚都要黏著老媽,但老媽在他眼里是個既離不開又嫌棄的人。我媽不在他身邊,他不愿意,但在他身邊又煩她。老媽總要遷就他,一不小心又要被他罵,有時候激動了,他甚至會拿拖鞋往老媽身上扔。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接老爸來我家住一段時間,讓媽媽有一個喘息的空間。老爸又不愿意了,吵嚷說:“老伴不管我么,把我塞到兒子家,嫌棄我了。”左右都不是,反正患了病的老爸,弄出來的這些事情,旁人是不能理解的。
目前,爸爸身體很好,也很能折騰,老媽辛苦得不得了。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定期帶他復診,希望能夠控制他的癥狀,疾病不要繼續進展下去。
醫生建議
1、如果癡呆老人產生幻覺,此時應避免和老人爭論事情的真實性,而是及時給予他精神安慰。
2、不要搬動老人熟悉的家具擺設或布置,特別是能給他帶來安心和愉快回憶的照片等物品。
3、若幻覺真的很嚴重時,按醫囑給他服用相關精神科藥物控制癥狀。
講述者:妻子
病者年齡:67歲
病程:3年
病情:輕中度
職業:木匠
主要問題:性情改變、小氣敏感
三年前,我老伴開始不愿意外出活動,且容易發脾氣,到醫院記憶門診就診,醫生診斷為老年性癡呆。今年以來,他的脾氣越來越暴躁,行為也變得古怪,總喜歡藏東西,比如把存折藏起來,結果家人翻箱倒柜到處找,存折掛失了兩次,身份證、老人證也弄丟了幾次,非常折騰人。
除此之外,老伴的性情也常常讓人捉摸不定,比如國慶節女兒想帶他去上海玩一下,等我訂好了機票,他馬上轉頭說:“我不去了,你跟同事去吧。”即便是跟團旅游,他也是不能完全隨團,自己說走就要走,像一個任性的小孩,搞得我們十分尷尬。
關鍵是老伴不愿意接受這個疾病,不愿意配合治療,不愿意在身上掛個人信息牌,即便是我在醫院拿了黃手環,他也不愿意戴在手上。在生活中,各種固執、任性讓我覺得很難與他相處。我今年也61歲了,天天都為老伴的事情傷透腦筋,心理壓力比較大。
醫生建議
由于病人的病情已經處于輕中度了,此時老人的交流能力衰退更為明顯,很多時候會有性情的改變,變得愛生氣、比較敏感,生活中家人要更多地理解他。
1、此時應多鼓勵老人參加一些社會交往活動,以保持老人尚存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在社區里可以讓其參加一些時間不太長、人數又不太多的活動。
2、患者如果愛發脾氣,那么照顧者與之講話要心平氣和,不要指責、訓斥他。
3、當老人出現情緒激動時,可以將老人注意力轉移到其他話題和活動上,比如帶他外出散步等會有幫助。
專家忠告
記憶力下降,及早做篩查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歐陽櫻君指出,老年性癡呆最典型的癥狀就是記性不好,重重復復問一件事情,剛發生的事情不記得,剛說的話一會就忘記;方向感差,容易混淆東西南北;老是不見東西,丟三落四;以前能做的事情,現在做不好了。然而,由于這些癥狀是緩慢進展,等家屬發現明顯的癥狀時,病人的生活技能已經損害了一部分。
歐陽櫻君說:“目前,到市一醫院神經內科記憶門診規律復診的老年癡呆患者有500多例,其中不乏大學教授、畫家、工程師,而低教育者也很多。實際上,還有很多老年癡呆的早期病人根本沒有識別出來,也沒有到醫院就診,直到病情嚴重時才被家屬發現。”
建議60歲以上的老年人若出現記憶力下降,一定要及早做篩查。可以在社區服務中心,花上5-10分鐘做一個AD8(記憶障礙自評表)自測量表,看看自己有沒有老年癡呆癥的“跡象”。如果發現有問題,再到醫院的“記憶門診”(市一;廣醫一院、二院、三院;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一院、二院、三院;廣州市腦科醫院等均設有記憶門診)就診,請醫生做一個專業的判斷。
目前,醫學界認為,對付老年癡呆癥有兩個辦法:
藥物:像抗膽堿酯酶的藥物和美金剛等藥物治療,可以改善病人的癥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早期診斷的病人規律服藥,能夠控制癥狀,延緩病情的進展。
非藥物:給患者選擇力所能及的活動或鍛煉,比如慢步、下棋、打麻將等。家屬不要啥事都代辦,多帶患者到戶外活動。雖然患者自己會意識到記憶力下降,除了讓他(她)自己知道這個病的治療外,同時要淡化這種病的病恥感,讓患者能坦然接受。
同時,我們希望在社區里,由社工組織老年癡呆患者在一起互助,例如現在各社區陸續開展的“日托中心”,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這些病人可以統一由專業社工管理照顧,大家一起做手工、玩游戲、唱歌跳舞。這樣,家里的照顧者有10個小時的空間,得到休息以及心理的疏導。不然,照顧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非常嚴重,一人生病,全家焦慮,大家都毫無生活質量而言。
Tips
你是老年癡呆的高危人群嗎?
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病學系記憶與衰老中心的醫學博士Jin-TaiYu最近在《神經學雜志》、《神經外科雜志》和《精神病學雜志》上在線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9個潛在的危險因素可以導致全球近三分之二的老年癡呆癥病例。這些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頸動脈狹窄、低教育成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抑郁、高血壓、意志薄弱、吸煙和患有2型糖尿病的亞洲患者。有以上危險因素的人群患老年癡呆癥的概率較高,屬于高危人群。
而要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以下三個方面則有積極作用——
(1)在藥物利用方面,雌激素、他汀類藥物、抗高血壓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吸收對預防老年癡呆有積極作用。
(2)在營養膳食方面,葉酸、維生素E和咖啡的吸收可降低患老年癡呆的風險。
(3)在生活方式方面,受教育程度低、中年期過胖或過瘦也會增加老年癡呆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