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晚年干些啥?本報記者赴多國和地區探尋老人生活狀況
21世紀,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滾滾而來的“銀發潮”提醒我們不得不面臨一個事實:人類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一個巨變——人口老齡化。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的報告說,到2050年,全球60歲人口將占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并史無前例地超過15歲以下的人口總數。
關注老人,就是關注我們的未來。人口老齡化改變了家庭結構、人力資源結構,也必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老齡化”兇猛,世界各國(地區)老年人的“活法”有哪些?老人的晚年該托付給誰?誰又會為老人的晚年埋單?兒女難以朝夕陪伴,老人的情感又該寄托何方?今年八九月份,廣州日報派出強大采訪團隊兵分數路奔赴日本、美國、丹麥、芬蘭、瑞典、挪威、冰島、德國、法國及荷蘭等地進行實地采訪,探尋老年人生活狀況以及各國(地區)養老業的發展狀況。
今日起,本報將重磅推出“海外養老九日譚”系列報道,各路特派記者從圖景、路徑、鄰里、親情、護理、差異、困惑、趨勢、愿景九個維度講述世界各地的養老故事。今日推出第一篇“圖景”,為您講述記者眼中老人們真實的晚年生活。
各國(地區)老人通過哪些途徑養老?敬請關注本報明日“海外養老九日譚”之“路徑”篇。
本版撰文/肖桂來
生活
日本:骨灰牌位賣廣告
的士基本老人開德國:老人無需兒女養
不用帶孫勤學習
骨灰牌位賣廣告
的士基本老人開
德國:
老人無需兒女養
不用帶孫勤學習
跳廣場舞、含飴弄孫是大部分中國老人的晚年生活。海外各地的老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呢?
亞洲采訪小組記者 肖桂來:
有人說日本是全球最老的國家,走在日本街頭真的可以感受到,這個國家充滿著到處都是銀發老人。有數據說,現在日本四個人里就有一個老人。我們在日本東京地鐵淺草線還看到一個特別的廣告——骨灰牌位的廣告,感覺有些讓人驚栗,但日本人對這樣的廣告不太介意。廣告上還明碼標價:1人式骨灰位牌安放處50萬日元;2人式80萬日元;3人式100萬日元。1人式價格相當于1萬元人民幣。甚至有些骨灰存放處還打起特色牌。例如,東京新宿一條地鐵線上就打出這樣一則廣告:室內墓所,女性專用區域,每位50萬日元。這個廣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齡化的日本。
日本高齡化嚴重,中國臺灣地區何嘗不是。臺灣地區人口有2300萬,65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占的比例達到了15.6%以上,社會老齡化非常嚴重。
老歸老,但老人的活法還真不一樣。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東京江戶川區采訪時,我們遇到一個出租車司機,80多歲了,動作有些遲緩但很穩。后來我們了解到,這不是個案,日本出租車基本上都是老人在開。
亞洲采訪小組記者 徐梅花:
這樣的銀發工作族在日本很普遍。無論是在地鐵,還是在超市、餐廳都可以看到很多銀發老人在忙碌。我們在過地下隧道時發現,一些玻璃都是老人在擦,不少壽司店也是老人在做廚師、端盤子。來自日本總務省的數據顯示:2014年度,日本65~69歲的老年勞動者共約374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0%。65~69歲的老年人就業率為40.7%,創39年來的最高紀錄。
北美采訪小組記者 何瑞琪:
走在美國街頭,感覺老人很多,非常有活力。美國人的退休生活可謂五花八門,老人們普遍不愿意全職帶孫輩,這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孩子,只是相比之下他們更愛自由。老人們旅游、學習新知識,使暮年生活充滿活力。
北美采訪小組記者 何道嵐:
在美國我們發現,旅游、餐飲等各類服務行業中都有不少老年人在工作。一是為了更充實,二也是為了多賺點錢,讓自己能過一個更安定、更富足的晚年。美國勞工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65歲以上的美國男性之中有24%的人仍在工作,65歲以上的女性中有15%的人仍在工作。
中西歐采訪小組記者 廖靖文:
在歐洲,我們感覺老人生活狀態比較自主、獨立。在一些景點經常看到老人游玩的身影,很少看到老人帶孫子。在德國、法國的一些養老院采訪時我們了解到,孩子多數都是父母帶,老人只需管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一方面,老人不需要兒女來贍養,另一方面,祖父母不需要耗費時間去照顧孫輩。
中西歐采訪小組記者 湯新穎:
在德國,很多老人“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了解到,由于德國的大學不收學費,很多老人都在退休后選擇到大學“回爐”。有統計顯示,德國超過40%的60歲以上的人群在大學學習。僅在法蘭克福大學,60歲以上的老年大學生就有3000多名。老年所學專業從考古學、臨床解剖學到科學史都有。
中西歐采訪小組記者 楊洋:
一些德國老人在退休后很樂意回工廠重新上崗。德國工業協會的報告說,德國目前有近80萬的退休員工還在工作。比如位于德國南部的寶馬工廠,從2007年開始就建立了一條“老員工生產線”。德國各個城市都有“老人信息交流站”,有些退休外語教師到站點輪流值班,幫助孩子們學習外語。
北歐采訪小組記者 伍君儀:
瑞典是第一個8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5%的國家。瑞典老人給我的感覺就是“獨立”。我們見到一個65歲老人,就像小伙子一樣精力充沛,他還說,只要自己愿意,就可申請工作到70歲。
數讀
部分國家(地區)
老齡化數據
世衛組織定義,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時為老齡化社會,達到14%時為深度老齡社會,達到20%時為超級老齡社會。
中國大陸:2014年60歲及以上的老人2.1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5.5%;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億人,占比10.1%。(《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國臺灣:2015年,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5%以上。預計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逾20%。
日本:2013年10月,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是25.1%,其中,75歲以上的有1560萬人。預計到2025年,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30%,其中,75歲以上的有2179萬人。
美國:目前,美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國人口的12.5%左右,2050年將達到20.7%,其中,8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1800多萬,是1995年的將近6倍。
德國:2011年年底德國總人口為8184萬。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2178萬,占總人口比例26.6%。預計到2030年,德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850萬。
探因
返聘退休人員對抗老齡化
這里面原因很復雜。經濟形勢不景氣,日本政府支付介護保險金的財政壓力有些不堪重負。目前,已把介護保險金領取年齡從60歲推后到65歲,還有人建議推后到68歲。對于老人來說,以后能不能足額領取保險金還是未知數。日本老人堅持工作,是為了不讓自己與社會系統脫軌的唯一渠道。
日本在這方面有制度保證。2013年4月1日,日本“高齡者雇用安定法”修正法實施,規定企業有義務繼續雇用面臨退休但有工作意愿的65歲以下員工。而在我國臺灣地區,對于老年人的“退而不休”,有社會人士給出了一個說法。他們說,社會不應忽視銀發族的“腦礦”資源,讓銀發族奉獻社會,也有利于他們的健康。
北美采訪小組記者 曹曉陽:
美國人為何“退而不休”呢?實際上,大部分人推遲退休還是出于經濟上的考慮。這些人有些是因為要支付子女的大學學費,有些則是需要承擔照顧年邁的父母的費用,還有很多人是希望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而繼續工作。
北美采訪小組記者 何道嵐:
企業對于銀發工作族也持歡迎態度。有企業負責人告訴我們,老人對薪水的要求通常不高,不會頻繁跳槽。
中西歐采訪小組記者 楊洋:
在德國,返聘退休人員被視為對抗老齡化的一種方法。德國人口面臨高速老齡化和低出生率的窘境。技能熟練的勞動力群體正在萎縮,企業很看重老職工的技能與經驗。據2014年的統計,64歲至69歲的德國人中,14%仍在工作。這一數字在2005年為6%。
退休年齡
延遲,再延遲!
老人們什么時候才能踏上退而不休的生活節奏?退休年齡是一個關鍵問題。
日本不僅面臨老齡化,還面臨“少子化”問題,就是出生的孩子越來越少。日本厚生勞動省一名官員打趣說,如果這種趨勢延續下去,日本人將在不久的一天從這個地球上消失。這種背景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推遲退休年齡,上世紀70年代,日本規定的退休年齡為55歲,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退休年齡被延長到60歲,如今則進一步延長到65歲。
中西歐采訪小組記者 湯新穎:
2012年開始,德國人法定退休年齡已從之前的65歲逐步延遲到67歲,并將于2030年全面實現67歲退休。總體上,德國人的平均退休年齡現為62歲。法國也是一樣。1982年以來,普通退休制的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目前也擬將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從目前的60歲延遲到62歲,領足額退休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
北美采訪小組記者 何瑞琪:
美國法定最低退休年齡是62歲,但是老人的平均退休年齡為67歲。
北美采訪小組記者 何道嵐:
這與美國的退休制度設計有關系,不少老人選擇延遲退休。美國鼓勵延遲退休,如果你選擇在70歲或70歲以后退休,那么你每個月能拿到132%的退休金。這種以自愿為原則、漸進式的退休制度設計,讓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而拉開檔次的退休金獲得比例,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美國人延遲退休。
北歐采訪小組記者 伍君儀:
北歐國家老人退休年齡也比較晚。例如,冰島政府規定67歲退休,在該國生活3年以上者可以拿養老金,少數人一直工作到70~75歲。
心態
有尊嚴 愛生活
各國和各地區對養老出臺了哪些制度支撐?社會對于老人與養老事業的心態如何?
日本養老有制度支撐——介護保險制度。在這一制度支撐下,日本的養老保障非常完善,養老費用個人只需承擔10%,90%由國家承擔。日本養老方式很多元化,有機構養老,其中還包括了高端有料(付費)的養老機構,也有普惠性的養老機構,有的是居家養老,這是一種越來越成為主流的養老方式。
我們在日本看到,養老院的設施等各方面都非常好,和國內相比堪稱豪華,房間比酒店還要寬敞,養老院建筑設計與設施也十分人性化。
除了這些硬件,我感覺日本養老理念也值得我們學習。日本老化預防方面的權威專家、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教授竹內孝仁就提出,護理關系不是替代,而是激發老人的潛能。既不要認為老年人很可憐而僅僅給予照顧,也不要對那些還殘存有部分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過多的照顧,而是盡可能地保留他們的殘存機能,延緩功能的退化過程。對老年人的行為要有忍耐力和寬容心,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不要把他們當成“不可治”的病人,而要當成“生活者”來看待。
北歐采訪小組記者 伍君儀:
冰島大多數老人在家養老,80~87歲的老人中有92%生活在家里。在家養老的老人靠家屬和朋友的幫助,每日的生活需要別人幫忙搞清潔等,其家庭護理服務是由國家支付的。對于養老院的服務質量,冰島采用國際通用的入住者評估工具(RAI)進行評估,包含護理需求數量、老人健康等多項考核指標,將決定政府對養老院的財政撥款金額。
位于我國臺灣桃園的長庚養生文化村,有一個理念值得提倡,養生文化村不只是提供安養服務,更是協助長者積極經營生活,過獨立自主的尊嚴生活。鼓勵老人們相互照應,建構多元的精神生活,使他們晚年不再有孤單感,甚至成就精彩。
中西歐采訪小組記者 楊洋:
德國養老講究全方位的生命呵護。在老人入院前,要了解老人的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修養、家庭結構、生活愛好、飲食習慣甚至生日紀念日。還要通過評估機構為老人的健康狀態做出鑒定。
北歐采訪小組記者 劉旦:
我對此深有同感。歐洲老人對尊嚴看得很重,比如我們在芬蘭采訪時,看見一個女兒給爸爸擦身體,我隨手拍了下來,人家不高興了,要求我刪照片。她說她是周日來看父親的,給父親洗洗臉擦擦身體。而實際上,她父親當時很整潔。總體感覺國外的老人更加追求內心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