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腌篤鮮 |
文/圖 王敏
蘇東坡有詩: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謙謙君子,總能為自己的饞找到種種借口。竹筍因出產季節的不同,可分為春筍、冬筍。正值時令的冬筍比春筍的味道還勝一籌,正如少婦與少女相比,風韻更濃。
冬筍是楠竹竹根鞭上長出的幼芽,夏季孕育,冬季長大后挖取。竹農的經驗是:“九前冬筍進春爛,九后冬筍清明出”。即冬至以前形成的冬筍,只有少數能轉化為春筍,一般可挖;冬至以后形成的冬筍,大都能轉化為春筍出土成竹,不應該挖。
好的冬筍兩頭尖中間飽滿,像微微地駝著背,筍殼緊密并帶著銀白色的優雅茸毛,細細密密的一層。買時輕掐冬筍根部可判斷冬筍的鮮嫩程度。另外,最好買沒有去根的冬筍,添加二氧化硫的可能性更小。也許是因為在冬天生長的緣故,冬筍筍殼會比春筍的更為緊致,因此在剝殼的時候要小心手指。
竹筍不能生吃,單獨烹調時有苦澀味,味道不好。但將竹筍與肉或主食同炒同煮,則味道特別鮮美,最經典的搭配莫過于咸肉了。冬筍能吸收肉汁的鮮美,燉煮時間久了,筍里青澀的味道會消失掉,懂吃的人一定會揀湯里的筍塊來吃,而且還要挑筍根,雖然較筍尖稍老,但爽脆的鮮中還能透出甜來。“腌篤鮮”是江南一帶經常會出現的家常好菜,燉上一鍋,雖然有肉卻仍是清清爽爽,味道上卻又是非常濃郁,配一碗米飯就能吃得有滋有味。喜歡惹味一點的,可以把廣式臘腸切片與冬筍片同炒,放一點點辣椒帶味,甘香滿嘴,又是另一番滋味。
竹筍各個部位鮮嫩程度不同,可分檔食用,各具特色。如嫩尖可用來炒食;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肴的配料;根部質地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類一起烹湯,還可放在壇中經發酵制成霉筍,燉食最好不過了。
有經驗的廚師,連焯筍之湯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別的菜,就兌一點進去,相當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之者在也。”筍之調味,快達到魔法的境地了。連殘湯剩汁都能畫龍點睛,把一道新菜全“盤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