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子華
那天,閨蜜說要被公司辭退了,她愁著未來的路該怎么走。我聽了不免一驚:“怎么沒見你在朋友圈里說?”閨蜜揮手道:“在朋友圈發(fā)出來還不知道會惹什么是非呢!”想想,有道理。
想當初剛有微信朋友圈的時候,加為好友的不是好友便是親人,吃喝拉撒睡,一丁點兒雞毛蒜皮的事都要在里面說一下,根本不用多想。后來,朋友圈開始復雜了,不論見著誰,不論是不是第一次見面,要的是微信號,我不一定要聯(lián)系你,但我想知道你的生活狀態(tài)。
人一雜,朋友圈的意義漸漸就變了,因為那么多即便是陌生但也不好拉黑的朋友在“監(jiān)視”著,自留地般的朋友圈自動轉(zhuǎn)為形象窗口,而且每個人的朋友圈內(nèi)容都是那么美好,不是吃美食便是在旅游,不是看電影便是在家煮茶讀書,個個的生活都是那么的美好。
在這樣的前提下,自拍照也不可能再是真正的自拍,而是多重美圖之后的藝術(shù)照,因為必須要讓所有的人知道我們的生活比陽光更燦爛。
那次我體檢,狀況雖不是很好,但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只是隨手把這事兒發(fā)到了朋友圈,然后迅速收到諸多評論,大部分是“保重”之類的。回嗎?其實覺得沒意義,誰都知道要保重,頂多只能回一個“謝謝”。可若不回,人家畢竟表達了關(guān)心之意,顯得不近人情。
那之后又有一次,我發(fā)了一條和兒子一起去看電影的朋友圈,本意是曬一曬美好的親子時光,不想竟有人質(zhì)疑:是不是和老公吵架了?要不怎么不是一家三口一起出行?
自那以后,每次發(fā)朋友圈,我都要換位思考一下朋友們看這條消息的感覺,以免惹來不必要的同情或者非議。但也因為這樣的斟酌太多,于是我的朋友圈也漸漸“荒蕪”了起來,因為我不想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倒不如,將自己隱藏起來,讓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