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閉幕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2017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修改后的法律明確: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圍繞社會上對于民辦中小學受新條款影響大量退出的擔心,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在人大常委會新聞發布會上解釋說,目前國家已經審批設立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沒有一所是營利性的,不存在法律實施后會有一大批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被強制退出的問題。
一些公眾特別擔心不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會不會導致大批民辦學校退出,從而影響還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選擇。這是對營利性民辦學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概念不清晰所產生的誤解。立法不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并不會打壓民辦學校發展,反之,要促進非營利民辦學校大力發展,在公辦義務教育之外,為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選擇。
不少人認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就是免費或者低學費民辦學校,這樣一來,那些目前在義務教育階段受到家長追捧的民辦學校,肯定就辦不下去了。而其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和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差別,在于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投資人、舉辦者,不能分紅,不能運作學校上市,學校照樣可以根據辦學成本進行高收費、給教師和管理人員高薪,學校辦學也掙錢,只是盈余部分不用于分紅,而必須用于辦學積累,繼續投入辦學。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都是非營利學校。當然,有民辦教育研究者指出,我國90%的民辦教育投資人、舉辦者都是希望賺錢的,以前雖然是非營利學校,但不少學校是在做營利的事,因此《民辦教育促進法》禁設營利性民辦學校,會導致資本退出,進而影響民辦學校發展。這同樣需要理性分析。大多數民辦學校舉辦人想通過辦學賺錢不假,可賺錢和選擇營利是兩回事,非營利照樣可以掙錢。根據教育部的官方調查,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選擇營利性的只有10%,這部分學校的舉辦者在新法實施之后,可能會選擇退出,但退出之后,辦學不會受到多大影響,國家可以接盤是一方面,另外也會有其他社會資金進入舉辦非營利民辦學校。
從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辦學情況看,不要說在義務教育階段沒有營利性民辦學校,就是學歷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很少有營利性民辦學校。義務教育具有普惠、公益、強制、均衡等特點,保障義務教育是國家的基本責任。
——有的國家允許營利性民辦學校,其出發點是推卸國家責任。在國家保障公共義務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也要鼓勵民辦學校發展,為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選擇,而民辦學校也必須堅持公益性原則。根據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我國將加大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支持力度,包括給民辦學校在校生生均撥款,對民辦學校辦學給予稅收優惠,也就是說,將把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納入財政預算,以此讓每個受教育者不管在公辦還是民辦學校就讀,都獲得同樣的國家資源,同時,也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民辦領域,以辦好教育而非單純逐利來推動民辦教育發展。
對此,也有人擔心,這會不會令民辦學校缺乏自主權,影響受教育者的選擇?其實,這和民辦學校營利和非營利、是否獲得國家財政撥款是沒有多大關系的。民辦學校有更大的辦學自主權,給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選擇,關鍵在政府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如果政府部門不放權給學校自主辦學,選擇營利性的民辦學校,也是沒有課程設置、教育教學自主權的。
因此,政府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保障公共基礎教育是履行政府責任,而與此同時,要深化管辦評分離改革,給學校更大的自主辦學空間,這樣,義務教育才能在逐漸實現均衡的基礎上,也滿足受教育者的多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