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離世讓她有了“死亡恐懼”
父母隱瞞外公去世消息讓女孩耿耿于懷 心理專家:家長要直面“死亡教育” 。
外公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游了!
“我怕爸爸媽媽會死掉。很擔心今天不打電話,說不定明天再打電話就找不到媽媽了。”出于孩子承受力的考慮,家長隱瞞親人離世的事實,沒想到弄巧反拙,反帶給孩子持久的永別焦慮。
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的咨詢師剖析個案,建議在親人離世后,家長應對孩子誠實以對,無搪塞。讓孩子一起接受或表達對過世親人的哀悼與追思,使他們從中學習到真愛,使他們感受到溫暖和勇氣。越理解死亡的孩子,越懂得去尊重生命。
記者何道嵐
案例:外公“不辭而別” 她怕父母也會離開
萱萱今年剛上初一,從開學一個多月以來,每天到下午下課時間,就心情郁悶地打電話給父母說“想家”。因是在學校住宿,每周末才回家,她一到周日就表示不愿意回校。為此,萱萱和媽媽一起來到了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的咨詢室。
在咨詢師許嘉莉的引導下,萱萱雙眼通紅,慢慢說出了內心的真實恐懼,“我怕爸爸媽媽會死掉。很擔心今天不打電話,說不定明天再打電話就找不到媽媽了。”聽到萱萱的心里話,媽媽感到很震驚。
原來萱萱一直心里有個結,就是最疼她的外公在她5歲時的“不辭而別”。后來才知道外公去世的她,覺得沒有跟外公作最后告別,始終耿耿于懷。媽媽解釋說:“她從小就是外公和外婆帶大的,沒想到這么多年,她對外公的感情如此之深,當時顧及到她年紀小,她找外公時外婆告訴她外公去國外旅游了。”
父母和家人以為孩子將來“自然而然就會明白”,所以從沒正式告知萱萱外公去世的經過。到小學高年級時,萱萱開始強烈意識到“人死了就不會再回來”的含義。在初一開學后,因新學校離家很遠,需寄宿,萱萱在校見不到爸爸媽媽時,偶爾會想到爸爸媽媽會慢慢老去,也會有死亡的時刻,恐懼愈發強烈。
“來不及告別就永別了”,孩子的這份擔心需要被回應與照顧。許嘉莉說,萱萱悲痛與恐懼的情緒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得到充分的表達與流通,最后她還與咨詢師一起協議,找到了一個悼念外公的方式——制作一本屬于自己與外公的相冊,以及給外公寫一封信。
在咨詢中,大家還了解到萱萱也因開學換了陌生的環境,新班級新同學都讓她感到額外的壓力。萱萱為初一新生,寄宿生活意味著周一至周五跟父母的分開,是現實生活中的再一次“小別離”,分離情緒喚起了“永別”的恐懼。
分析:隱瞞親人去世會引發孩子猜測
“這個個案讓我們意識到,如何合理告知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以及如何正確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許嘉莉表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會如個案中的一樣,擔心跟孩子坦率地談論死亡會加劇他們的恐懼,故出于照顧孩子的考慮,而向他們隱瞞親人去世的事實,卻不知結果弄巧反拙。
其實孩子對于家庭關系與家庭氛圍極其敏感,向孩子隱瞞的“家庭秘密”越多,越會讓孩子消耗精力去猜測去幻想,且孩子也會不自覺去“隱藏”自己的焦慮情緒。
許嘉莉指出,案例中的萱萱外婆“告訴她外公去國外旅游了”,當孩子后來意識到“人死了是不會回來”時,情緒的落差具有傷害性。而且當孩子失去生活中某個重要的人,便會激發起對于失去其他重要人物的恐懼。像萱萱就開始萌生強烈恐懼,特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壓力或環境劇變時,對喪失的恐懼更會加劇。
建議:直面“死亡教育” 讓孩子理解生命
許嘉莉說,對于3至6歲的兒童而言,當孩子問“我會死嗎”“你們會死嗎”這類問題時,父母可以利用他們時間知覺不夠成熟的特點,做出真實且讓兒童較容易接受的回答,如“不會,還要過好多好多好多年,爸爸媽媽要先高高興興看著你長大成人”。
死亡教育可依據兒童的年齡,及思維認知發展的水平,借助繪本故事、話劇表演、關于生命題材的紀錄片等,進行分享教育。對于還沒有深刻理解死亡的永久性、必然性、終止性的兒童,要做出簡單、直接、正確的解釋。
誠實以對,無搪塞。讓孩子一起接受或表達對過世親人的哀悼與追思,使他們從中學習到真愛,使他們感受到溫暖和勇氣。越理解死亡的孩子,越懂得去尊重生命。
借掃墓祭祖
公開談生死:具體而言,父母可在生活中借助身邊的事件,如祭祖、清明掃墓等的傳統活動,或者家庭曾養過的植物、小動物死亡的機會,采取公開討論的方式,與孩子談論此事,及時解決孩子的困惑,接納陪伴疏導孩子由喪失帶來的悲傷情緒,幫助孩子理解關于死亡的意義。
“他去遠方了”
請別這么說: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死亡”的沒有概念。許嘉莉提醒,不要對孩子解釋死亡“就是累了睡著了”,也不要說誤導的話,如“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游了”,孩子可能會納悶:“他為什么不帶我去”、“他怎么去了這么久還不回來”,不真實或半真半假的描述,會讓他們無法分辨事實,特別對于3至6歲的孩子而言,幻想是很常見的,這些不確定與未知會引起孩子的焦慮。
一起憶親人
聽孩子心聲:對孩子的幻想和焦慮父母不必著急阻斷,可專注傾聽讓孩子有意愿繼續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時父母也可抓住機會與孩子分享自己對死亡的態度與感受。甚至還可和孩子一起回憶與已故親人的故事,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允許兒童自然表達出他們的任何情緒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