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付怡
近日,有媒體報道,廣東惠州一名16歲的少女疑因情感問題從三樓跳下,摔傷右手。其實,青少年因為情感問題處理不當而導致的極端事件偶有發生。“早戀”是每個家庭都繞不過去的話題。記者采訪發現,多數家長對此態度鮮明:不允許。不少受訪的年輕人也表示上學時曾被批評,且被嚴厲禁止與異性交往過密。教育界人士則建議,防止早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愛情觀。
家長對“早戀”,態度更包容措施更溫和
提起“早戀”,許多家長,尤其是高中生的家長如臨大敵,生怕孩子的學習因此受到影響,而他們制止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記者采訪發現,時代的發展讓父母對中學生情感問題的態度變得更加包容和開放,采取的措施也更加溫和。
記者在“家長幫”論壇上搜索關于“早戀”的話題,發現多數網友態度寬容,不少回復表示“不反對”,前提是不影響學習,因為“學會愛也是一種成長”。反對的聲音則是各個年齡段都有應該做的事,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做的就是學習,其他都應禁止。
劉女士的兒子如今上高二,成績優秀。劉女士說,兒子初三時,曾經和一個女同學頻繁發短信聊天。發現異樣后,劉女士并未立即制止,而是主動和兒子談心,告訴他這樣密切的交往會影響學習狀態,在現階段是不可取的。兒子聽進了她的話,和該女同學保持了正常的同學關系,不再密切聯絡。“他自己最后想明白了,說不能在春天的時期做秋天的事。”
劉女士表示,自己并不禁止兒子和女孩子來往,但是有個原則:不能和同一個女生有過于頻繁的交往。同時她認為,青春期的孩子產生對異性的好感是正常的,要疏導,不能嚴堵。
“剩男剩女”多,或是愛情教育缺失的結果
許多家長都認同一個觀點:青春期的孩子經歷心理和生理的巨大變化,產生“喜歡”的感覺無可厚非。盡管有此共識,但他們卻不認為在此階段“愛情教育”是有必要的。
當被問及是否應該對孩子早點進行愛情觀的教育時,劉女士顯得有些茫然。她表示,不會特別去對孩子講愛情觀,“因為他長大了慢慢就能學會,進入大學或步入社會,他有了一定閱歷,變得成熟,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愛情觀。”
事實果真如此嗎?當“剩男剩女”、“催婚”成為年輕人生活中最常見的話題時,家長們或許需要反思,家庭中的“愛情教育”是否有所缺失?
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會長吳穎民認為,家庭中愛情觀的教育對孩子日后建立戀愛關系、走入婚姻都是至關重要的。“為什么我們現在總說剩男剩女?為什么年輕人回家總被催婚?一方面成家立業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人的期望;另一方面,現在年輕人的愛情觀和戀愛能力都是有些問題的。”
吳穎民指出,一些家長把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的愛慕之情視作洪水猛獸,或采取高壓政策嚴厲禁止,或過度強調成績、社會地位等現實因素,讓孩子對愛情產生心理障礙或者功利心態。“如果家長一味打壓,告訴孩子這是錯的,那么孩子今后在面對愛情的時候,潛意識里也會覺得是錯的;有的家長會向孩子灌輸比較功利的想法,比如只有專注學習才能到好的大學、好的平臺去認識更好的異性,將愛情的標準用社會地位、金錢等因素來衡量,孩子眼光太高,以后自然不容易找對象。”
情感問題頻發,緣起青少年錯誤愛情觀
除了“剩男剩女”和“催婚”現象,青少年由于情感因素而導致的各種問題,也讓家長頭疼。惠州16歲少女因情跳樓、加拿大19歲少年為愛殺人,因情感不順利而抑郁的情況也偶見報端。這些孩子缺乏對愛情健康而正確的認知,青春期的“喜歡”本應給他們帶來美好的感情和前進的動力,卻因錯誤的愛情觀而釀成悲劇,令人痛惜。
那么,父母應該幫孩子樹立怎樣的愛情觀呢?劉女士認為,這不需要特意去教,但是夫妻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就是做出了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美好的相處模式,也會知道以后要找什么樣的伴侶才能幸福。”
吳穎民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尤其是受到朦朧情感的沖擊,更易產生沖動的想法和舉動。家長不僅要告訴孩子青春期談戀愛不可取,更要通過這個機會告訴孩子正確的愛情觀。
“家長和老師不允許學生戀愛,是因為作為成年人的我們,知道戀愛需要投入時間、精力、金錢,而中學生是無法負擔這些的,自然也就無法建立正常的戀愛關系。同時,擇偶需要了解對方的健康狀況、價值取向、性格特點等,中學生的價值觀還未完全成熟,也無法做到選擇恰當的伴侶。”他同時指出,在兩個人的相處中,需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給對方留下個人空間。而中學生往往不懂這些,他們喜歡一個人,總是想方設法和對方在一起,情緒極不穩定,很容易出現嫉妒、憎恨、抑郁等負面情緒。家長在疏導的同時,也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愛情觀是怎樣的,這不僅有利于孩子理清當下的情感問題,對他們日后建立良好的戀愛關系也是有利的。
不少家長表示,自己不會主動與孩子提及“愛情”的話題,擔心一提到,孩子就會去嘗試。但吳穎民認為,在大學前就應該向孩子進行“愛情教育”,因為孩子情竇初開往往是在中學階段。正如家長幫論壇上一位母親描述的那樣:上初中的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外表,連續多天放學回家比平時晚,這也許就是孩子有了愛慕的對象。吳穎民認為,孩子有了跡象,家長就可以適時與他們溝通相關的話題。“但是態度不能強硬,如果孩子沒有承認,就不必繼續追問,也不必強行制止孩子與對方的交往。采取溫和的態度才更有可能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