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家庭教育狀態調查。調查結果出人意料。
學前班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家長都認為,讓孩子早點上學,至少能夠讓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因此,調查顯示80%小學生都上過學前班。
但是調查結果卻告訴我們,早點上學,并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沒上過學前班”比“上過學前班”的多10.89%,而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上過學前班”的比“沒上過學前班”多10%。這就告訴我們,學前班不僅沒能幫助小學生贏得任何學業優勢,反而因為讓孩子過早學習知識引發挫敗感,降低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從而產生學業上的倦怠和松懈。
課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由于害怕孩子在學校學不夠,很多家長都會在周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調查發現,近九成小學生在上各種“班”,每天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但調查發現,無論是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成績差的孩子,對周末補課的作用,都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恰好證明了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家庭作業時間不一定帶來更好學習成績。
“考得好就給獎勵”不管用
物質刺激能否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調查顯示,與孩子的成績優秀呈正相關的不是買禮物、給零花錢這些物質獎勵,而是父母雙方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互相理解支持的親子溝通模式以及家人間良好的情緒理解與反饋。
比如說,面對教育分歧時,父母選擇“私下再協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6.10%,成績較差的僅為11.98%;“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關心”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74.12%,而冷漠、疏離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48%。
父母與孩子共進晚餐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數據顯示,閑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
爸爸經常和孩子共處(玩智力游戲、打鬧玩耍、一起運動、一起聊天談心、一起嘗試新事物、一起修理東西、共同保守一個秘密)對孩子的學業水平影響明顯;家庭娛樂活動越多,孩子成績越優秀;而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幾乎每天”或者“每周2-3次”能共進晚餐。
會做家務的孩子,成績更優秀
做家務會耽誤學習,很多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做家務。但是調查結果卻告訴我們,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相對較高。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而認為“孩子應該做些家務”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兩者相差懸殊。
(據3月9日《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