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志強
全國恢復高考已40余年。在此期間,我家先后有幾十號人參加高考。每逢高考時節,幾代人時常聚在一起,談論不同年代的高考,以及與此有關的“高考食譜”,喚回各自的高考記憶,感嘆著生活的變遷。
1977年冬,父親和大姑參加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爺爺奶奶卻想盡招法改善伙食。在考前半個月,爺爺頂風冒雪,在山里逮到一只野兔,奶奶用最簡樸最原始的烹調手段,做了一頓“兔肉宴”。父親和大姑堅決不吃,不約而同捧給了臥病在床的曾祖父。曾祖父用煙袋桿戳著父親腦門:“吃飽吃好,把腦子補好,考上大學!”
最后,這兩位學子趁人不備,悄悄把兔肉夾給了年幼的叔叔和小姑。
那年的高考競爭激烈,全國考生高達570萬人,僅有27萬人被錄取,父親和大姑雙雙落榜,他們不約而同朝著長輩們跪下:“對不起爹娘,對不起那碗兔子肉……”
叔叔和小姑也朝著爺爺奶奶跪下:“我們不該吃兔肉,不然,哥哥姐姐一定能考上……”
爺爺頗為欣慰:“盡力了就行!今年考不上,明年接著考。只要想學習,我砸鍋賣鐵供你們?!?/span>
只是,父親和大姑似乎沒有讀大學的命,連考三年皆與大學無緣。爺爺卻毫不失望,每逢高考都到山里逮野兔、捉山雞,改善生活。直到現在,父親依然感慨:“白白浪費了好幾只野兔山雞。”
幾年后,小姑參加高考,她不負全家期待,叩開了大學校門。據他們回憶,當時已改革開放,生活條件好了一些,爺爺奶奶養了幾頭豬,逢高考,必殺豬。那個年月,這樣的生活算得上奢侈了。待收到錄取通知書,爺爺更是激動,將親朋好友請至家中,先是宣讀錄取通知書,接著便開席,吃的是豬肉燉粉條,喝的是二鍋頭,全家上下,喜氣洋洋。
1998年,我家的生活水平已出現根本性改變。那年夏天,我參加高考,爸媽變著花樣為我做好吃的,紅燒排骨、清蒸鯉魚、豬肉大蔥餃子……只是,我未能考上大學,而是穿上軍裝進了部隊這所大學。
今年,大姑的孫子曉勇參加高考,表哥制定了長達一個星期的“高考食譜”,每一天的食譜絕不重復,目的是營養均衡,做到清淡、養胃、補腦、利眠。以第一天的食譜為例:早餐為饅頭和草莓醬、牛奶、荷包蛋、醬黃瓜、夏橙。中餐為蕎麥大米飯、香菇菜心、糖醋帶魚、豆腐血旺絲瓜湯。晚餐為綠豆粥、白菜豬肉包子、蝦皮冬瓜。
看著厚厚的食譜,我無限感慨。這些年來,我們的高考食譜日漸豐盛、科學合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生活變遷。同時,我們對于高考的理解和認知日漸刷新,成才之路千萬條,高考不再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但高考依然承載著我們大多數人的夢想。時代變了,高考的錄取比例年年提高,可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大,就像那日新月異的高考食譜,從單一到豐富,從簡單的“吃飽吃好”到如今的五彩繽紛,不變的是——我們追夢的腳步從未停滯。
?
?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