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范圍、病程的一長短以及個體差異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主要的臨床表現有:
( l )腰部疼痛腰痛一般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發癥狀,可以出現在勞動、激烈運動、扭挫傷等明顯的外傷之后,也可以沒有明顯的誘因。腰痛的范圍較廣泛,但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骼部,以時輕時重的鈍痛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樣銳痛,平臥時疼痛可減輕,久站或彎腰活動時疼痛加重。腰部有局限性壓痛、叩擊痛和放散性痛,同l 付可見腰部肌肉痙攣,腰推功能受限,腰椎的生理前屈變小或消失呈平腰。腰椎側彎畸形、雙肩不等高,臀部向一側偏歪等特有姿勢。
( 2 )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痛可在腰痛發生前出現,也可在腰痛發生后或同時出現。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側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嚴重者可呈電擊樣疼痛。咳嗽、打噴嚏、用力排大便時均可使疼痛加劇。這種下肢放射性疼痛多表現為一側性的,也有一側輕一側重、左右交替的情況,少數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則為雙下肢均疼痛。
( 3 )下肢感覺異常患側下肢后外側感覺麻木,發涼怕冷,尤為足趾末梢皮溫降低,有時出現蟻行感、燒灼感等異常感覺。下肢后外側感覺麻木可與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隨出現,而足趾的感覺異常常在較晚時間出現。
( 4 )肌力減弱或癱瘓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嚴重時,可產
曬腮推向盤夾出應生神經麻痹而致肌肉力量減弱甚至癱瘓。這多為低一5 椎間盤突出,腰5 神經根受壓麻痹所致。一般可出現脛前肌、排骨長短肌、伸拇長肌、伸趾長肌麻痹,表現為伸拇力或屈拇力下降,重者表現為足下垂。
( 5 )脊柱畸形與間歇性跋行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人,大部分程度不同地存在有腰椎側彎畸形、身軀向一側傾斜,腰不能伸直,臀部向一側偏歪,呈一種特有的姿勢.而且表現有明顯的玻行,跋行可隨著行走距離的延長而加重,經短時間的停留或蹲坐休息而減輕,這樣循環往復,即為間歇性跋行。其產生的原因可能與椎間盤突出的同時繼發腰椎管狹窄所致。
( 6 )馬尾神經癥狀中央型的腰推間盤突出,若突出物較大,或椎管骨性狹窄,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排尿、排便無.力;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瘓。此型應盡快手術治療。
42.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分型
目前醫學上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尚未統一分型的標準,各種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幾種分法:按突出程度分成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型和脫垂型;按突出物大小及突出方向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根據手術觀察及突出又分為完整型、膜下破裂型及椎管內破裂型。陶甫據128 例手術將突出分為成熟型、幼弱型和中央型。另外,還有根據癥狀分為輕型、重型、典型與不典型。根據病程分為急性期、慢性期。根據部位分為高位、低位、單側、雙側、雙側交替、單發、雙發等;根據方向可分為前突、椎管內突和后突A 椎間盤突出示意B 椎間盤脫出示意C 椎間盤膨出示意三型。
國際腰椎研究會(I 551 另)和美國矯形外科學會(AAOS )將椎間盤突出分為退變型、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后縱韌帶下)型、脫出(后縱韌帶后)型及游離型
43.高位椎間盤突出癥
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1 一3 椎間盤突出,占腰稚間盤突出癥的1 %一10 % ,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中的33 . 8 %。誤診和漏診達黝%一40 % ,需再手術者占加.7 %。腰1 一2 、腰2 一3 椎間盤突出受壓的神經為股神經,癥狀與一般椎間盤突出癥不同,主要表現在大腿前方疼痛,股四頭肌萎縮,伸膝力量減弱,膝反射減弱,腹股溝、大腿前側至小腿內側感覺減退。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原則與下腰椎間盤突出相同,因脊髓末端在第1 腰椎下緣,故手術危險性大于下位腰椎。
44.青少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青少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較少見,占腰椎間盤發病率的1 %。常因外傷、椎間盤退變過早而發病。臨床表現為腰腿疼痛和單一性放射痛,但不劇烈,較成人癥狀輕、體征重。檢查可有明顯的腰椎側后凸畸形,腰椎功能活動受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一般在30 ℃ 以下,有明顯的“筋短感”神經支配區感覺障礙。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原則與中年人相似。青少年椎間盤纖維環和髓核彈性較好,沒有骨質增生,黃韌帶也不肥厚,一般不存在椎管狹窄,非手術治療能達到緩解、消除癥狀的目的,故盡量采用臥床體息、牽引、推拿、理療、小針刀等方法治療。
45.老年型椎間盤突出癥
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占總門診量的10 %左右。明顯低于青壯年,其原因是老年人的椎間盤與腰椎都有明顯退變,腰椎結構對椎間盤的退變已經適應:再者老年人運動量較少,負重量有所下降,扭傷機會減少。因此,老年人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老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癥狀較輕,疼痛劇烈癥狀明顯者較少,常表現為腰部隱痛,以酸痛不適為主,活動輕度受限,伴有一側下肢放射疼、麻木,一般不涉及整個下肢。
因老年人病理特點較為復雜,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前列腺肥大等,故選用非手術療法較好。
46.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突出物在中央突人椎管,壓迫神經,使神經分布區感覺運動障礙,稱為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4 、腰,間隙發生率最多,占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功%一15 %。患者椎間盤退變、突出、破裂,退變多較重,年齡偏高。發作反復后突然加重而致癱或扭傷,勞累時引發腰或腰腿痛,2 一3 天內即出現馬尾神經障礙。
腰生理前凸多消失感后凸,強迫體位,截癱者起不了床,直腿抬高可雙側陽性,疼痛、感覺、運動涉及臀部雙下肢,廣泛不集中,跟腿反射消失,大小便障礙。
47.硬膜內型腰稚間盤突出癥、
突出的腰椎間盤破人硬膜腔內者稱為硬膜內型或蛛網膜腔下型,都是后rl ,央型,很少見。
病人多有較長的腰腿痛病史,且多為雙側腿痛者多,可能為硬膜前層與后縱韌帶發生乳連,纖維環破裂時一起破裂,或逐漸破裂的纖維環引起后縱韌帶及硬膜薪連,突然破裂時“纖維環”破裂,造成的馬尾神經傷比硬膜外為重。
48 .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療效欠佳的原因之一,是術中椎管內探查未找到突出物,這包括縱行平面和橫斷面定位錯誤及推間盤突出的識別錯誤。在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這兩種錯誤均易發生。它壓迫位于椎間孔內或椎間孔外的神經根或脊神經,與椎管內上位間盤突出有同樣的臨床特征。在定位診斷錯誤的情況下手術,則難以發現真正的病變。
腰4 、腰5 椎間盤突出癥最多,跳、腰4 次之。多在50 歲以上的病人。臨床表現有下肢痛和下肢感覺障礙,推旁肌肉痙攣.脊柱活動受限,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及膝健反射減弱或消失。突出椎體旁以放射痛為主,腰前屈、后仰時癥狀不加重而側彎時加重,股神經牽拉可引起疼痛。
49女性腰椎間盤突出癥
女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與男性相同,因女性有其特有的生理特點,故又有所差異。月經期時盆腔充血刺激盆腔神經叢,造成骸叢神經痛與坐骨神經分布區混合痛,使癥狀混淆。妊娠期前可無癥狀,妊娠期出現癥狀或原腰腿痛癥狀加重。因好娠期身體重心前移,使上半身后仰,多胎婦女韌帶松弛引起脊柱不穩。絕經期“鈣饑餓”引起骨質疏松、骨萎縮,椎間盤退變,加上家務勞動多,發病率高。
預防女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應抓住妊娠期的身體鍛煉以增強體質,防止孕時的腰酸背痛,也有利于日后分娩。
50.足下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治療或手術不及時致足下垂。臨床上大多病史長,多次外傷,癥狀漸重,下肢麻痛無力.后有肌萎縮,弛緩或突發足下垂,否認排總神經損傷和內壓迫因素,腰骸部多有畸形和相應的椎旁壓痛,放射性下肢串痛,腿反射消失,足背伸功能喪失呈足下垂,X 線片有脊柱退變、鈣化和骨贅,脊髓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神經鞘袖缺失或位置改變。
患本病者需盡早手術。年輕、病史短,足下垂輕者,行單側擴大開窗或半椎板切除;病史長,足下垂重,對側肌力改變者行雙側椎板開窗;年齡大、病史久,足下垂重伴腰椎退變者行全椎板切除。骨性突出及有復合因素,神經根有缺血性實質病變、減壓不徹底的足下垂恢復差。
51.腰椎間盤突出是否會導致癱瘓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否會導致日后癱瘓,這是大多數患者所共同關注和擔心的問題,患此病的人導致癱瘓者畢竟是少數,只要及時、合理、正確地治療,絕大多數可以治愈。
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其突出物向后方正中擠壓硬膜囊,使馬尾神經受損,臨床表現為雙下肢疼痛、肌肉無力,鞍子感覺障礙、麻痹,二便發生異常改變,這些癥狀及體征本身就是一種輕微癱瘓的表現,若治療不當,長期不能恢復,病情會不斷惡化,最后出現典型的癱瘓。
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大多為中央型后突,發生癱瘓的比例明顯增高,應引起高度重視,其特點是呈突發性癱瘓。
以上是易發生癱瘓的兩個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任何非手術治療都是無效的,必須立即手術,越早越好,拖延時間過久,神經受壓變性,甚至壞死,恢復起來就困難了。
52.鈣化型腰椎聞盤突出癥
鈣化型即指突出的椎間盤發生鈣化,此型較為少見,突出的髓核組織,圍繞其纖維環常出現斷裂。長時間的突出,突出物出現炎癥反應,逐漸纖維化,突出物與纖維環發生鈣化,形成局部鈣化點,這種病理改變可以延長到椎間盤內部,如果完全鈣化,突出物可以變成骨性關節。
由于病人多伴有骨質及韌帶增生,久病后可有椎管狹窄、神經根受壓迫、出現間歇性破行,徒步行幾百米即感下肢酸脹無力.難以堅持,彎腰或蹲下休息片刻癥狀可暫時緩解或減輕。
值得提出的是,膠原酶注射髓核溶解術對于鈣化而變得堅硬的椎間盤難以發揮作用。如膠原酶可以溶解椎間盤,在很大程度上可代替手術,但對沉積在其中的鈣質卻無能為力,因而對于癥狀顯著的鈣化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手術為好。
53 .伴有稚管狹窄的腰稚間盤突出癥
有些腰椎問盤突出癥患者,坐骨神經痛癥狀明顯,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跤行。其特點是病人行走一定距離后,即感一側或兩側下肢酸脹無力,不能堅持下去,此時彎彎腰或蹲下片刻,癥狀便有所緩解。因而停停走走,十分困難。這是由于病人小關節和椎板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已經占據椎管內部分空間.加之椎間盤突出,椎管嚴重狹窄,同時神經根受牽拉后,相應部位的微循環受阻,出現缺血性神經炎,從而產生腰腿疼、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當彎腰、下蹲或騎自行車時,身體前傾,椎管向前彎曲,椎管容積稍微增加,癥狀暫時得到緩解。
伴有腰稚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原則與一般腰椎問盤突出癥相同。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方法可能效果不好,比如膠原酶注射髓核溶解術、經皮椎間盤髓核部分切除術等。原因是不能解決韌帶和骨質增生引起的狹窄問題,所以不宜選用。癥狀嚴重的,以手術治療為佳;對于癥狀較輕、無特殊體征、脊髓造影根據不足或臨床表現雖很典型,但脊髓造影僅顯示中度狹窄的患者,則可采用非手術治療。
54.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大小便異常的原因
腰椎間盤突出癥除少數極高位型外,傷及的是馬尾神經,馬尾神經有陰部神經、盆神經等分支,支配會陰部肌肉及括約肌,影響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部分器官。有的患者長期患腰椎間盤突出癥加上治療不當,出現排尿困難,每次排不凈,呈滿溢性尿失禁,嚴重時導致尿漪留。若支配肛門的神經受到壓迫,肛門括約肌收縮無力,大便干燥,而導致排便困難。以上情況是由于腰4 一5 或腰5 一能1 椎間盤突出、突出物較大且為中央型,嚴重壓迫馬尾神經。初期會出現會陰部麻木現象,繼而出現排尿、排便失控現象,這種患者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癱瘓。
現在臨床上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大多效果較好,很少有患者發展到大、小便異常的程度。即使是有,也是突然發病。這種情況下應立即手術治療,避免壓迫時間過長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55.沒有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
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醫生偶然也碰到一些患者,做腰椎CT 、MRI 或脊髓造影檢查,發現腰推間盤明顯突出,但反復體檢、詢問,卻沒有任何腰腿疼痛的癥狀,如常人一般。
細心的醫生可以觀察到,有些坐骨神經痛很嚴重的腰推間盤突出癥的病人,不能站立行走,不得不臥床體息,經過推拿、牽引、小針刀、理療等非手術治療,腰腿疼等癥狀大大好轉,甚至消失,經CT 、MRI 或脊髓造影檢查,腰推間盤突出卻依然如前,這是為什么呢?
腰椎間盤與人體其他結構一樣,隨年齡的增長必然會老化退變,含水量大大下降,彈性不足,在身體重力作用下變扁、膨出,這屬生理變化,故無腰腿疼現象。
另一方面,神經受到壓迫也不一定發生癥狀。只有發生炎癥反應,釋放出炎癥因子,刺激神經纖維才會產生疼痛。經過非手術治療后,突出依然如故,而炎癥反應消退,癥狀因而大大減輕。醫生應結合臨床癥狀綜合分析,作出明確診斷。對患者來說,在體檢時查出腰推間盤突出,只要沒有癥狀,不必背上思想包袱。憂心忡忡。有些人為此勞心費神,甚至要求手術,這大可不必。如果過去有坐骨神經痛癥狀,做硯、N 限I 也證實腰椎間盤突出,但經過治療后癥狀消失,就說明治療有效。
56.腰椎椎管狹窄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本病是指腰推管、神經根管或推間孔因骨性或纖維性管腔狹窄而引起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的一種病癥。
脊柱附件骨質增生使椎管內徑變小
左圖椎板增生右圖推板、關節突椎體后緣增生
上述臨未表現頗似腰椎間盤突出癥,但又有些不同,即主訴的癥狀重而客觀體征輕。主要特點是發病緩慢,病情多呈進行性加重,一廠肢出現問歇性跋行,但騎自行車無影響。腰部后伸活動受限,下肢麻木,疼痛,行走無力。其不同于腰推間盤突出癥的特點
如下:
( 1 )腰痛并不太明顯,但腰部后伸時,則立即增加疼痛程度和范圍。這是由于腰后伸時,推管容量減少的緣故。
( 2 )間歇性玻行是本病常見表現,即行走之前,疼痛不明顯,但行走一定距離后,患者逐漸感到下肢疼痛發麻,以致不能繼續行走,經蹲位休息后,癥狀減輕或消失,又可繼續行走。這種情況,可反復發生。
( 3 )坐骨神經痛此種神經痛類似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但程度的輕重完全根據其狹窄程度不同而異。輕癥者并不明顯,但是如果合并有嚴重側隱窩神經根管狹窄者,則其坐骨神經痛可以十分明顯,更勝于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癥。
( 4 )下肢無力或麻木在休息時并不嚴重,但行路后立即出現。晚期患者由于神經受壓時間過久,病程較長者,亦可為持久性癥狀。
57.腰椎結核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腰椎結核壓痛、叩擊痛在棘突,腰椎間盤突出癥腰痛在棘突間隙,并向下肢放射。
腰椎結核疼痛集中在腰骸部,無坐骨神經痛,而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由腰部逐漸向下肢轉移,下肢痛嚴重而后腰痛反而減輕或消失,為典型的坐骨神經痛。
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下肢麻木感,足趾背伸無力,膛反射改變,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腰椎結核為陰性。
腰椎結核可有不同程度的低熱、盜汗、乏力、消瘦等結核性全身反應,血沉較正常快、白細胞可增高,輕度貧血。而腰椎間盤突出癥無全身癥狀,化驗室檢查均在正常范圍。
發病年齡不同:腰推結核發病年齡為8 一30 歲,女性居多。腰椎問盤突出癥多見于35 一55 歲,中年居多,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X 線檢查:腰椎結核早期可無明顯改變或可見到椎體松質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模糊呈磨砂玻璃樣改變,椎間隙可略變窄。而腰椎間盤突出癥除生理屈曲有改變外,其他無異常所見。
總之,二者區別明顯,即使結核早期,只要仔細詢問病史,認真檢查癥狀、體征,鑒別也無太大難度,若做Cr 、MRI 檢查,鑒別就更容易了。
58 .腰椎骶化與腰稚間盤突出癥
當第5 腰椎與骶椎相連,兩個脊椎骨異常融合,變為類似器椎形態時稱為腰椎骶化。腰椎骶化一般是一側或兩側橫突增大成翼狀,并且和能骨或骼骨形成假關節甚至相連,有時第5 腰椎與骶骨完全合并,兩個脊椎骨異常融合,這時腰椎數目即為“四個”。腰椎骶化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脊柱無畸形,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除急性期之外無放射痛,無玻行。腰骶部壓痛在腰,單側或雙側橫突末端處,以及骶骼關節后側間隙處。屈膝屈骶試驗、“4 '' ’字試驗及雙髓外展試驗均為陽性。X 線片可見腰椎的數目變化和骸化程度,當完全能化后癥狀可明顯減輕。
此外,臨床上還可見到與腰推骸化相類似的另一種變異― 骶椎腰化。腰椎由5 節變成6 節,活動范圍與杠桿作用增加,加重了肌肉韌帶的負擔,同時也增加勞損和扭傷的機會,引起慢性腰痛。
以上兩種脊柱先天性變異,均需拍X 線片確診,與腰椎間盤突出癥不易混淆。
59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與腰稚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是指因梨狀肌急慢性損傷引起的梨狀肌水腫、痙攣、肥厚等,刺激或壓迫了坐骨神經及其他能叢神經、件部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其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有以下幾點:
梨狀肌與坐骨神經關系示憊圖
( 1 )損傷機制和作用部位不同前者常為艦關節扭閃拉傷;而后者常無明顯外傷史,或腰部扭傷所致。
( 2 )癥狀不同前者疼痛在臂部并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后者是腰痛及下肢痛,放射的起點是腰部而不是臀部。
( 3 )壓痛.點不同前者壓痛點在臀部及沿坐骨神經干的走行,并可觸及到水腫、痙攣呈條狀的梨狀肌,腰部無壓痛;而后者壓痛點主要在腰骸部棘突間或某一棘突間旁開1 . 0 一1 . 5 厘米處,及環跳穴。
( 4 )臨床表現不同前者腰部無畸形,運動無障礙,無壓痛、叩擊痛及放射痛,而后者與其相反。
( 5 )直腿抬高試驗雖都為陽性,但前者抬高60 ’內疼痛明顯,超過60 ’則減輕,做踩關節背伸加強試驗陰性;而后者大多數不能超過60 '' ,加強試驗陽性。
〔 6 )前者在痛點做局部封閉后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后者卻無明顯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偶見有兩病同時存在者,需認真仔細鑒別。若拍X 線或做盯檢查,診斷會更明確。
60 .隱性脊椎裂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脊椎后弓的兩半未能會合而造成的骨性缺損稱為脊椎裂,也叫椎弓裂或椎板裂。脊椎裂是由于胚胎時期胚葉發育不全所產生的脊柱畸形,最常發生于腰骸部,其次在頸部。如果只有骨缺陷,沒有椎管內的組織從裂口向后膨出就稱為隱性脊椎裂。隱性脊椎裂與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不易混淆,在合并坐骨神經痛時需注意鑒別。如腰髓部都有壓痛、叩擊痛和放射痛,但后者放射痛更明顯。二者雖都有坐骨神經痛,但仍有區別,前者是在腰椎過伸時疼痛明顯,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而后者幾乎哪種體位都有疼痛,只不過是輕重而己,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前者以慢性持勿腰推向盤夾出應續性腰痛為主,而后者以下肢坐骨神經痛為主。前者X 線片可見第5 腰椎和第1 能推椎板有未愈合之裂隙,可有游離棘突,而后者正常或見腰椎側彎、生理前屈減小或消失。
在臨床上常常見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拍攝X 線片或做CT 檢查時,發現有低椎隱性裂畸形,診斷時可以下兩個診斷,但治療時肯定以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主。因為坐骨神經痛是其主癥,偶見隱性能椎裂,并在特定體位下較為明顯,所以此時的腰痛癥狀一定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
61 .腰背邵肌筋膜炎與腰稚閱盤哭出癥的鑒別
腰背部肌筋膜遮于腰背部肌肉的表面,肌肉收縮時,肌筋膜參與位移和肌肉收縮的張力活動,保證肌肉收縮的正常功能。肌筋膜的結締纖維組織豐富,富有彈性。炎癥時彈性減弱并出現退行性改變。
損傷是本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寒冷和潮濕是腰背部肌筋膜炎發病的最主要的原因,痛風、風濕類疾病均可引起該病。表現為彌散性疼痛,腰背部、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以腰部、骼嶺上方最明顯,伴有酸脹、僵硬、麻木等。早起后疼痛加重,活動后緩解,勞累時加重,腰背部可觸及僵硬的條索狀物或結節,為炎癥后結締組織中的纖維攣縮及痕痕化形成的小病灶.在低骼關節、骼暗上、腰椎橫突及能棘肌外緣多見。
而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或同時伴有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麻本、感覺異常、肌力減弱甚則癱瘓。有時有間歇性跋行,以及會陰部麻本、刺痛,排尿、排便無力,女性出現尿失禁,男性出現陽瘓等馬尾神經癥狀。
根據臨床上這些表現的差異,可以判斷出哪種疾病。
62.骨質疏松癥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骨質琉松癥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代謝性骨病。其特點是每單位容積內骨組織總量減少,但骨的化學成分不變。骨質疏松癥臨床表現很不一致,大多數患者無癥狀,有的在進行體檢或者外傷而發生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質琉松病變,主要表現為腰背痛、肋間神經痛,部分患者感覺全身骨頭痛,尤以負重的脊椎骨、骨盆、股骨等部位疼痛為甚。
X 線檢查是診斷本病的可靠方法之一,其表現為骨骼脫鈣,骨皮質變薄,骨小梁變細,數量減少,椎體呈不同程度的扁平化或塌陷及楔形變等。
63.腰3橫突綜合征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第3 腰椎橫突最長,是腰椎伸屈、旋轉、側彎等活動的樞紐,當人體用力做彎腰活動或勞動時,深筋膜和張棘肌就會受到牽拉而進一步損傷,引起局部出血、充血、水腫。由于受第3 腰推橫突尖部摩擦、牽拉損傷的肌肉部原是在第3 橫突尖部運動范圍內的一條線上,因此發生粘連必在橫突尖部,當粘連形成后,將痛點固定在第3 橫突尖部這個點上,故形成第三橫突綜合征。
患有腰3 橫突綜合征的病人大多數有長期從事彎腰活動的職業或腰扭傷史,主要表現為腰痛,亦可牽涉到臀部和下肢,甚至牽涉到腹部,彎腰后癥狀加重,休息后可緩解。瘦高體型的人易患,查體可見在腰3 橫突尖端和背側有較明顯的壓痛,有時可向下肢放射,有的可觸及一纖維性的軟組織硬結或條索狀物,X 線片常顯示腰3 橫突過長或肥大,有時在其附近軟組織內可發現不規則的鈣化影。
患腰;橫突綜合征者,腰椎生理平衡遭到破壞,誘發軟組織炎癥,粘連能直接影響腰椎的生理功能,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誘發因素。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晚期,脊柱側彎等因素可造成腰3 橫突的損傷,并發腰、橫突綜合征。所以患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間超過一個月者應常規檢查腰:椎橫突,若發現有前者的表現,應積極正規的治療。
64.腰椎椎管內腫瘤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椎管內腫瘤可分為脊髓內和脊髓外腫瘤兩大類,而脊髓外腫瘤又可分為硬膜內和硬膜外腫瘤兩種。〔 3 )硬脊膜外腫瘤
推管內腫瘤的部位分類
髓內腫瘤較少見,主要為膠質細胞瘤,脊髓外硬膜內腫瘤比較常見,約占推管腫瘤60 %一70 % ,大多為神經纖維瘤和脊膜瘤。椎管內腫瘤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要點有以下兒點:( 1 ) X 線平片腫瘤早期絕大部分病例中有骨質改變,常見的異常改變為:1 .椎間孔改變:發生在神經根的腫瘤,在X 線片上可見推間孔擴大與破壞。11 .推管擴大:可見兩側椎弓根間隙增寬。111 .椎體和附件有骨質破壞。由于推體破壞,可見弧形凹陷、椎體變薄和萎縮,椎弓根可見骨質吸收、變薄和變形。Iv .推管內鈣化:椎管內呈斑片狀鈣化影。V .椎管旁軟組織陰影:某些腫瘤或轉移瘤可經椎間孔向椎管內外伸展而出現椎旁陰影。
以上病變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是見不到的,能看到的有生理曲度的改變和側彎,無骨質方面的改變。
( 2 )腦脊液檢查正常腦脊液外觀性狀是清徹透明,無沉淀混濁,貓稠度適中,若呈粉紅色、淡黃色則為病理性改變。首先做腦脊液動力學檢查,正常的在測壓管中可見隨呼吸而波動,在腹部或頸動脈加壓時,腦脊液在測壓管中迅速上升,去壓后迅速降至原來高度。若椎管完全梗塞時,加壓后腦脊液無變化,若上升緩慢,幅度較小,減壓后下降緩慢,為不完全梗塞,而腰椎間盤突出癥腦脊液檢查無任何異常改變。
< 3 )化驗室檢查腫瘤根據其性質不同,可有化驗室檢查的異常改變,特別是惡性腫瘤、轉移瘤常有血沉快、堿性磷酸酶增高、貧血、異常球蛋白、鈣磷的變化,而化驗室檢查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沒有任何診斷意義。
65.強直性脊椎炎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兩側能骸關節開始逐漸上行到腰椎、胸椎以至整個脊柱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故也稱上行性脊椎炎。本病與自身免疫功能障礙有關。通俗講,是某些因素刺激了體內免疫細胞產生了一種抗體,而這種抗體敵我不分,向人體自身正常組織發起進攻,使關節的滑脫和軟骨遭到破壞,繼之,椎間的纖維環、前后縱韌帶和黃韌帶發生纖維鈣化,鈣化后形成椎體間的骨橋連接,椎體呈竹節樣改變。
本病患者多見于巧一30 歲的青壯年,多有家族遺傳史。早期腰骸部、髓部、背部酸痛僵硬,腰椎前凸消失,不能挺腰,只能半俯身行走。病變多以能髓關節開始,逐步上行蔓延至頸椎,最后致脊柱強直,四肢大關節可累及。大部分患者發作與緩解交替進行,病程可達數年或數十年,20 %的患者發病急驟,出現高燒等全身癥狀。X 線片顯示早期骸散關節邊緣模糊.少見致密,關節間隙增寬;中期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與腐蝕交錯,呈鋸齒狀;
晚期關節間隙消失。早期脊柱僅見骨質疏松,中晚期出現小骨刺,方椎,小關節融合,關節囊及韌帶鈣化,脊柱強直呈“竹節”狀,髓髓關節改變,為診斷強直性脊椎炎的主要依據。
前者早期可表現與后者類似的腰腿痛癥狀但其與后者是兩種發病性質完全不同的疾病,疾病,前者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異常變化。二有可能造成誤診,后者是運動勞損性
66.骶、髖關節痛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 1 )發病情況不同前者均有明顯外傷史而且受傷后立即出現劇烈的疼痛,功能障礙等典型癥狀、體征;而后者無明顯外傷史,有外傷史者開始臨床癥狀不明顯.以后逐漸加重,體征明顯而典型。
戈2 )脊柱改變有區別前者腰椎屬假性側彎,是患側不敢負重,而將軀干重心移向健側,脊柱實際上是直立傾斜;而后者則是為躲避突出物對種經根的擠壓而產生的保護性姿勢,呈現出S 形側彎。
( 3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病因不同前者出現放射性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三點:1 .能髓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受第4 、5 腰椎神經支配,當低髓關節損傷時,可引起這些神經反射性疼痛。n .坐骨神經及腹后側神經束緊貼能骸關節和梨狀肌的兩側,當抵髓關節周圍的韌帶因扭傷而出血、腫脹或梨狀肌痙攣可直接刺激神經束而引起疼痛。川.髓敵關節扭傷時合并腰能關節扭傷亦可刺激神經根而引起坐骨神經痛;而后者是由突出的椎間盤擠壓所致。
( 4 )治療方法和療效不同前者若按后者行脫水抗炎治療無明顯療效,而行恰當的手法復位可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后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一次手法治療,全部癥狀立刻消失,若予以抗炎治療,急性期癥狀可在較短時間得到緩解。
總之,臨床上只要認真仔細了解病史,二者鑒別并不難,必要時應拍X 線片或CT 檢查,切不可凡是具有腰、臀、腿、坐骨神經痛者,都按后者治療。
67 .腰稚后關節紊亂癥與腰稚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腰椎后關節紊亂癥是‘’腰椎后關節錯縫”、“腰椎后關節滑脫嵌頓”、“腰椎后關節炎”的統稱,是骨傷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引起腰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患者的疼痛主要在腰部、能部,少數可累及到臀部、大腿,疼痛異常劇烈,脊柱的任何活動、咳嗽、震動都會使疼痛加重,臥床時被迫于某一體位。翻身,上、下.床都很困難,即使是稍微改變體位,也會使疼痛明顯加重。
查體可見腰椎生理屈度變直,骸棘肌痙攣,椎旁小關節體表投影有明顯的深壓痛,程度較腰椎間盤突出癥輕,無放射痛及感覺障礙,反射沒有異常,發病部位主要在腰孤關節和腰4 一5 與后者相似,X 線檢查除腰椎序列改變外,多無異常。僅在小關節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時可見增生、關節間隙變窄、密度增高。
手法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方法,如診斷明確,手法治療后多能立見功效。在放松腰背及臀部肌肉的情況下,確實偏歪的棘突,施行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治療后注意適當的臥床體息,以利病變恢復。
68.腰椎滑脫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
相鄰腰椎間慢性脫位稱為腰椎滑脫,多發于腰骼部。根據腰,在骸骨上向前滑移的程度,將滑脫分為四度:一度為1 / 4 以內;二度為1 龍以內;三度為3 / 4 以內;四度為3 / 4 以上,若超過骸骨則為腰椎脫離。本病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鑒別要點如下:
( l )腰骼部疼痛前者開始為間歇性鈍痛,負重過度勞累時加重,休息后減輕;而后者所引起的腰部疼痛多在外傷、扭傷時出現,劇痛時可使腰椎活動受限。
( 2 )下肢放射或麻木感腰椎滑脫最初痛點在臀部或大腿后部向腰骸部及小腿放射,彎腰活動受限;而后者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側至足跟、足背。
( 3 )局部壓痛患椎棘突處壓痛,局部有臺階感,下腰段前凸增大,或保護性強直,而后者壓痛在病變間隙棘突旁。
( 4 ) x 線平片腰推滑脫側位腰椎X 線片上可見到上、下關節突間由后向前下的裂縫,而X 線平片對后者無任何意義。
69 .腰稚間盤突出癥的脊柱外形改
正常人脊柱的外形從后面看是直的,從側面觀察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即頸推、腰椎呈現生理性前凸,胸椎和骸椎是生理性后凸。腰稚間盤突出癥可使這種生理性彎曲發生改變,輕者可在外形上出現腰推生理性前凸變淺,嚴重者則腰椎生理性前凸可完全消失,函睡推向盤突出莊甚或反凸。除此之外,脊推還可以出現側彎,側彎主要發生在腰段,腰段脊柱側彎方向可突向患側,也可突向健側,這與突出物和神經根的相鄰關系有關,如突出物在神經根內側脊柱凸向健側,如突出物位于神經根外側脊柱突向患側。部分患者脊柱側彎方向可呈現交替性改變,即開始脊柱突向一側,過一階段后變成另一側,這往往是因為突出物位于神經根的正前方,當腰部活動時,神經根可移向突出物內側,或復移向突出物的外側,致使側彎出現交替性變化。這種跡象往往表明神經根與突出物沒有粘連。一般來說,風、腰5 推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常出現程度不同的脊柱側彎,而腰,、骸1 椎間盤突出時,則側彎不太明顯。那么腰椎生理性前曲為什么又會變平,甚或反凸呢?這是由于推間盤突出后,刺激了相應的神經根而引起疼痛,為了減輕疼痛.推間隙(腰)后部增寬,以盡可能的加寬后側椎間隙,使突出物張力變小,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還可使后縱韌帶張力增加,髓核部分還納。故臨床上出現了生理性前凸變小,甚至平直或反凸。
70.腰椎間盤突出癥腰部活動為何受限
腰部在正常情況下的活動度前屈可達90 ,后伸及左右側彎可達30。老年人及很少參加體育活動者的活動度可能會小些,而體操運動員、舞蹈演員雜技演員,其活動度可大大超過上述范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部各方向的活動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臨床上,病情是否在急性期,病程長、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動范圍的受限程度差別亦較大,輕者可近于正常,嚴重者腰部活動可完全受限,甚到巨絕測試腰部活動。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部活動受限的方向可以是前屈、后伸,或向兩側屈曲受限。
活動受限的常見原因:
( l )腰部活動可使本病患者腰疼更為劇烈,腰部活動受限是一種生理性自我保護,以前屈活動受限多見。當腰部向前屈曲時,髓核與突出的其他組織向后方移動,可進一步壓迫硬膜囊或神經根,疼痛會更劇烈。臨床上,可見到患者不敢彎腰,如穿襪子、穿鞋等。其次為后伸受限。因后伸時后方椎間隙變窄而使突出物更為后突,加重了對神經根刺激。
左右側屈活動受限:這與椎間盤突出物同神經根位置關系有關,其表現為某一側受限為主,而向另一側無明顯障礙。( 2 )腰部肌肉痙攣,為腰部活動受限的另一原因,痙攣的肌肉可將腰椎固定在相應位置,以減少疼痛,起到保護性作用。
7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什么感覺減退
腰椎間盤突出癥所引起的感覺減退,大多數為患者主觀上感覺小腿外側、足背及足外側麻木感,但用針刺足背及小腿皮膚時,其感覺和其他部位一樣,并無減退或消失。下肢麻木可與下肢放散性疼痛相伴出現,其主要機制為突出物機械性壓迫神經根,造成神經纖維損傷,使其支配區域發生麻木、感覺異常、及運動障礙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為什么會導致小腿外側及足部麻木的異常感覺呢?這與腰部解剖位置有關。我們知道,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最多的部位是腰4 、腰5 和腰5 椎阿盤,而腰4 、腰5 和骼卜髓之、髓3 等五條共同組成坐骨神經。該神經自腰部發出后,下出骨盆,支配下肢相應的區域或部位。一旦腰推間突出壓迫腰4 、腰,或孤,、髓:、抵的神經根時,就會沿坐骨神經走行部位及分布區域發生麻木或其他異常感覺,少數中央型突出的患者會有鞍區麻木感覺。
72.腰椎間盤突出癥腱反射的改變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患側下肢可有不同程度的膝勝反射及跟勝反射減弱或消失。腰:、腰3 或腰;、腰4 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時,可致膝鍵反射減弱,腰4 、腰5 或腰5 、低1 推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時.常導致眼睦反射減弱。
膝勝反射的反射弧中樞在腰2 一4 中段,其檢查方法如下:坐位檢查時,小腿完全放松,自然懸垂,或一腿重疊置于另一腿上,俗稱“翹二郎腿”。臥位時醫生用左手在胭窩處托起雙下肢,使鏡膝關節稍屈曲,然后用叩診錘叩擊骼骨下方股四頭肌肌膜。正常情況下,應為小腿伸展,(踢腿樣動作)。臨床上若出現膝勝反射減弱或亢進,表明腰2 一4 脊神經根有損傷或異常刺激。
跟健反射檢查方法如下:囑病人側臥,髓及膝關節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醫生用左手輕將病人的足環推向足背,使足稍彎曲,然后用叩診錘叩擊眼腔;另一種方法可囑病人跪于椅面上,雙足自然下垂,然后轉叩跟鍵,正常反應足向躊面屈曲,反射中樞在低髓1 、4 節。
檢查時,應注意兩側對比,腰3 能1 推間盤突出時常出現該反射減退或消失。
73 .腰椎間盤突出癥可致姆趾背伸無力
蹬趾背伸無力,常出現在腰4 、腰,椎間盤突出時,因為腰4 、腰5 椎間盤突出后壓迫腰5 神經根,該神經支配的姆長伸肌有促足尖上抬的功能,故該肌肌力減弱時,可致姆趾背伸無力。臨床__匕可見.走路時,足尖抬不起來,使鞋尖和地面摩擦,形成“拖拉步”。壓迫骸,神經根時,情況與上正好相反,出現足尖向上翹和足跟上抬無力。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由于患足的上抬功能障礙、疼痛、無力,不敢持重,加上脊柱側彎,形成了本病特有的畸形特征和跋行步態。
74.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壓痛點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壓痛點多在有病變椎間隙的棘旁,如病變發生在腰4 、腰、椎間隙,則在4 、5 推間隙棘突旁邊有深壓痛,此種疼痛向同側的臀部及下肢放射,放射程度遠近不一。這由于在作深壓痛時刺激背部肌肉的背根神經纖維,使原來敏感性已增高的神經根產生感應痛,這種棘突旁的放射性壓痛,在腰4 、腰5 椎間盤突出時常很明顯,而部分腰5 能;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多是不太明顯。部分病人可僅有腰部壓痛而無放射痛,甚至有時局限壓痛也不明顯,壓痛點對本病的診斷及定位有重要意義。如何去正確尋找壓痛點,如何去判斷其可靠性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間題。壓痛點多位于突出物的棘間隙棘突偏外1 厘米左右,當按壓時可產生劇痛,并沿神經根向下的分布區域放射。有時壓痛點難以查找,遇此情況時,可采取兩側對比按壓,或用手掌加力按壓,不可在局部叩擊、振動等,以避免假象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的壓痛多為深壓痛,按壓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出現。有時淺表的、局部的軟組織病變可產生局部淺表疼痛,應注意其間的鑒別。
75.腰椎間盤突出癥致使下肢肌肉萎縮
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引起患側下肢肌肉萎縮,可表現為肌肉松弛、肌張力低下、臀部軟平、雙側下肢粗細不對稱,這是本病的常見體征。其原因主要是腰髓神經根受壓和廢用性肌萎縮、腰能神經根一且受壓或受刺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傳導障礙、失調,所支配肌肉的活力低下,運動無力,神經營養狀態不良,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所支配肌肉萎縮,除此之外還可以表現肢體不溫怕涼等癥狀。肌肉萎縮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廢用性肌萎縮。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由于坐骨神經疼,使病人在行走或站立時就很自然地多以健肢來負重,而患肢由于不敢負重,行走及其他活動明顯減少,長時間肌肉得不到鍛煉、代謝減慢,自然就會萎縮。
以上兩種因素多同時存在,故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短時間內就會出現雙下肢明顯不對稱。
76.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下腹為何疼痛
有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發病過程中有下腹疼或辜丸疼,這可能是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時,同節段病變的輸人脈沖在脊髓后角與交感神經叢內臟傳脈沖相互聚合,因而患者有腰腿疼痛的同時又有下腹以及盆腔內器官疼痛。高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時,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腰:、腰:、腰3 神經根,出現相應的神經根支配的腹股溝區疼痛,或大腿內側疼痛。一般認為,腹股溝外側疼痛為腰4 、腰。椎間盤突出,而腹股溝內側和會陰區疼痛為腰5 、淞:椎間盤突出,此種疼痛多為牽涉痛。牽涉痛在臨床上是常見的,它是由于內臟病變刺激了疼覺神經纖維,通過交感神經干和交通支而人后根和脊髓,又將刺激轉移擴散到該段脊髓和神經根支配的皮膚和筋膜等。
77.
個別病例報道有腰椎間盤突出癥見患側小腿水腫,排除其他致病原因,其可能機制為神經根受刺激,粘連水腫,交感神經傳導功能失常或竇椎神經異常短路,使下肢血管神經功能障礙。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主訴肢體發涼與受累神經支配區域相一致。其部位多在下肢后外側,尤以足背、足趾多見。有時則局限于大腿或小腿的某一部位。此系腰椎間盤突出時,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經纖維,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的收縮所致。
78.腰的放射痛
人體內某一神經根或起始階段受到病理刺激而引起的沿著神經走行和分布出現的疼痛稱為放射痛。神經干、神經根或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感覺傳導受到炎癥、腫瘤、腰椎間盤突出及骨刺造成的刺激或壓迫,使疼痛沿著神經向末梢方向傳導,以致在遠離病變的受累神經分布區內出現疼痛。在腰部的放射痛最為常見,也最為典型。放射痛猶如過電樣的串麻感,由腰臀部放射到腿的后側,直達足部。病程較長的患者,還會出現肌鍵反射減弱和皮膚麻木等變化,而這些改變均與受累神經的支配區域相一致。坐骨神經痛也屬于放射性疼痛。
79.腰的牽涉性痛
牽涉性痛是由于內臟病變時刺激了內臟的痛覺傳入纖維,通過交感神經干和交通支而入后根和脊髓,又將刺激轉移擴散到該段脊髓和神經根所支配的皮膚和筋膜等組織,從而在此產生疼痛、壓痛和感覺過敏。在臨床上很常見。例子有很多,如肝膽疾患引起的右肩痛,心絞痛時引起的左臂內側痛、腎結石引起的腰痛和盆腔疾患引起的腰既痛,這些均屬牽涉性痛。某些子宮后傾的婦女,在月經來潮時出現的腰痛,也屬此范圍。背部疾患也可引起內臟痛,如頸椎病引起的.合絞痛和心律失常等。
80 .腰的反射性疼痛
反射性疼痛也稱擴散性疼痛,是指神經的一個分支受到刺激或損害時,疼痛除向該分支支配區放射外,還可累及該神經的其他分支支配區而產生疼痛。腰神經從椎間孔發出后分為前后兩個分支,前支形成股神經和坐骨神經,后支則支配腰背肌肉筋膜和皮膚。當腰背肌肉筋膜出現病變時,也會影響到腰神經的前支而出現前支支配區腰部的疼痛。此時的腿痛并非是由腰部疾患造成的,而是由腰背部病變引起的反射性疼痛。治療應以腰背為主,才會收效。所以,病人腿部出現癥狀時,切勿忘記進行相應的腰部檢查,以免誤診誤治。
81 .間歇性玻行― 腰椎管狹窄癥的特點
間歇性破行是指當患者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出現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無力,腰酸腿痛以致跋行,但當稍許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癥狀可以很快消退、減輕,病人可繼續行走。但騎自行車幾里、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卻毫無影響,故又稱為“騎車行百里,步行百步難”。這種情況可以反復出現。因這一過程出現的癥狀(跋行)有間歇性,故名間歇性跋行,它是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特點之一:
間歇性跋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直立時椎體及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再加行走時‘F 肢肌肉的舒縮活動促使椎管內相應的神經根部一血情生理性充血,繼而靜脈痕血以及神經根受牽拉,此處微循環受阻而出現缺血性神經炎。當稍許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神經根的壓力負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動時的刺激來源,脊髓及神經根缺血狀態得以改善,因此癥狀也隨之減輕或消失。行走休息,休息行走,如此反復交替,上述病理改變也相應地同步出現,這就形成了間歇性跋行。
82.腓總神經麻痹與腰稚間盤突出癥的關系
胖總神經為坐骨神經的一個分支。從胭窩部由坐骨神經分出,緊貼排骨頭繞向前下方。由于該處神經位于淺表部位,內有排骨頭的硬性襯托,外無豐厚的軟組織保護,因而膝總神經常在此部位造成損傷,這與該處的解剖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引起損傷的原因有排骨頭部位的撞擊傷;胖骨頭骨折,骨折后移位及骨癡和周圍軟組織粘連的刺激和壓迫,石膏壓板及局部應用止血帶的壓迫;戰時軍人應用扎腿帶過緊或時間過長;麻醉、昏迷和小腿活動障礙時,小腿置于硬物上時間過長;最常見的原因是蹲位工作時,膝關節強力屈曲,大腿壓于小腿后方,從而造成胖總神經的血運障礙及直接壓迫而發生功能障礙。
麟總神經有排探和排淺神經兩個分支。前者支配脛前肌、趾長短伸肌和姆長短伸肌,有使足背伸的作用。如該神經受損則足不能蹺起,形成了足下垂。而后者支配排骨肌,有使足外翻的作用。該神經受損時則足的外翻功能障礙。此外,尚有步態拖拽、肌肉萎縮及感覺障礙等表現。
上述病癥常被稱作自休壓迫性胖總神經麻痹。其他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癥等亦可引起本病,但要注意從病因上加以區別,因二者的治療等方面相差甚遠。
自體壓迫性膊總神經麻痹多能恢復,但要早期治療,并注意保護麻痹的肌肉,可穿矯形鞋等。勞動時應盡量減少下蹲時間,如必須下蹲則應左右側交替,以免排總神經長時間受壓而發生麻痹。
83.大腿外側麻木疼痛除椎間盤突出癥外還有什么原因
有的人(特別是中年以上的男人)常常感到大腿前外側部位麻木、刺癢、酸脹、燒灼及疼痛,這是什么原因呢?
支配大腿前外側皮膚的神經叫做股外側皮神經。該神經起自于第2 、3 腰脊神經的后根,從腰大肌外緣出來之后,越過骼肌深面至骼前上棘,然后在其內側通過腹股溝韌帶下方,沿縫匠肌外側下行,穿過大腿闊筋膜后分為前后兩支面分布于該處的皮膚,主司該處的皮膚感覺,在某種情況下,由于各種原因影響了該神經,就會出現該神經支配的大腿前外側麻木、疼痛等不適。醫學上稱之為股外側皮神經痛或感覺異常性股痛。
引起這種病的原因很多,除腰椎間盤突出刺激神經根而發病外,受涼、感冒、糖尿病、嗜煙酒等可引起該神經的中毒和損傷而發病,特別是在骼前上棘附近更是如此。在該神經通過腹股溝韌帶和大腿闊筋膜處也可由于組織的纖維化和攣縮而直接束壓該神經,從而發病。可見,引起該病的原因很多,而且往往不易被人們注意和發現。
這種病除大腿前外側麻木、疼痛等表現外,有的還有腰背疼痛,腿部無力、串麻等。疼痛以刺痛或灼痛、酸痛為多,時重時輕或間斷發作,如呈持續性疼痛,較劇,甚至影響睡眠。腰部旋轉,站
確臉推向臺突出莊立、行走,腰部受寒及皮帶過緊時常易引起發作,而臥床、遇熱則可使癥狀減輕。在骼前上棘的內側或下方可有明顯壓痛,或摸到條索狀物,揉之滾動、疼痛。在大腿前外側有形狀、大小不一的感覺減退區。
本病的防治應首先找到病因而來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找不到明顯原因的,用理療、按摩、封閉等也會取得良好效果。只有個別頑固病例需行闊筋膜下神經切斷術。
84 .坐骨神經痛除腰稚間盤哭出癥外還有什么原因?
坐骨神經由椎間孔發出后,走行于骨盆后側,在梨狀肌的下部出骨盆而進人臀部,在股骨大粗隆與坐骨結節之間,沿大腿后側向下走行,在胭窩上角處分為脛神經(內側)和徘總神經(外側)。坐骨神經在其分支以上的走行部位,因各種原因的刺激或壓迫,均可引起坐骨神經痛,如風、寒、濕邪的侵襲,坐骨神經炎飛椎間關節炎、能骼關節炎、腰椎管狹窄癥、黃韌帶肥厚、脊椎滑脫、腰椎能化或散椎腰化、脊椎裂、腰椎結核、馬尾神經瘤、妊娠時胎兒的壓迫、臀部注射藥物的刺激、梨狀肌損傷綜合征、子宮附件炎、子宮腫瘤、股后軟組織勞損等均可引起放射性或反射性的坐骨神經痛。由此可見,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治療時不應因痛治痛,而要找出病因,從本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