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虛實篇第六

中華典藏app下載

曹操曰:能虛實彼己也。

【題解】

“虛實”是《孫子》用這一對對立的范疇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闡揚虛和實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變化的。這里說明敵軍有“實”必有“虛”,無論怎樣配備,都必然有弱點暴露,而且我能設法造成敵之弱點,然后“避實擊虛”。“避實擊虛”是孫子戰略思想中主要的一個原則。篇中主要論述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造成敵人弱點,迫使或誘使敵之兵力分散疲憊,我則集中兵力,以逸待勞,一發現敵之弱點則應迅速乘虛而入,攻其無備,“因敵而制勝”。于是得出:“勝可為也”的結論。篇名《虛實》,竹簡作“實虛”,不取。

(三十三)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①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②(曹操曰:力有余也。)

【注釋】

①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即先敵到達并占領所要控制的重要地區,或先敵占領防御陣地,或先敵到達設伏地域。既可以整頓隊伍,休息兵力,又可以察明地形、構筑好工事、做好偽裝、準備好出擊,所以比較安逸。“佚”通“逸”。也就是說有休息整頓的時間。 [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趨(cù促),快步急進。趨戰就是被動地快速急進奔赴戰場,這樣軍隊就不免疲勞。

②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就是調動敵人;不致于人,就是說不被敵人調動。

【譯文】

(三十三)孫子說:凡先到戰場等待敵人的就安逸,后到戰場奔走應戰的就疲勞。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試箋】

《孫子》講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爭取主動,擺脫被動;是軍事上普遍性的規律。問題在于怎樣才能“致人”?!怎樣才能“不致于人”?!這同將帥的能否多謀善斷有極大關系。《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也說:“《孫子》千章萬句,無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也就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這是指導戰爭的主要原則之一。

(三十四)能使敵自至者〔1〕,利之也;(曹操曰:誘之以利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①(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故敵佚能勞之,(曹操曰:以事煩之。)飽能饑之,(曹操曰:絕糧道以饑之。)安能動之。②(曹操曰: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

【校勘】

〔1〕能使敵自至者:十家本、《武經》本作“能使敵人自至者”。竹簡作“能使適〔□〕至者”。“適”“至”二字間似只能容一個字,似“適”下無“人”字。“能使適自至者”,無人字更順。

【注釋】

①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即能使敵自己來就我,即調動敵人,而調動敵人的方法是用小利去引誘它。曹注:“誘之以利,使敵人貪利而就我。”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即使敵不能來犯我。害之也,意即設法使敵別有顧慮,無法攻我。十家注中李筌注以孫臏圍魏救趙為例。陳皥注以孫武、伍員疲楚為例。

② [故敵佚能勞之]:“敵佚”(佚,同“逸”)即敵集結休整,以求養精蓄銳,我能設法使之奔走疲勞。曹注:“以事煩之。”何氏注引用“吳為三師以擾楚,楚于是乎始病”為例。也就是說用襲擊擾亂敵人的辦法使之疲勞。 [飽能饑之]:飽,指敵軍糧秣充足,可以使官兵飽食。能饑之,曹注“絕糧道以饑之”;李牧守云中,堅壁清野,使匈奴攻城不克,野無所掠,后來李牧用數千人畜出誘,匈奴貪利,李牧出主力包圍大敗之。 [安能動之]:敵安于堅城固守,我則攻其所必救,以調動敵人。

【譯文】

(三十四)能使敵自動進到我預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誘它;能使敵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難阻止了它。所以敵軍休息得好,能夠使它疲勞;敵軍糧食充足,能夠使它饑餓;敵軍駐扎安穩,能夠使它移動。

(三十五)出其所不趨〔1〕,趨其所不意。①(曹操曰:使敵不得相往而救之也。)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②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③(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校勘】

〔1〕出其所不趨:十家本、《武經》本均作“不趨”,竹簡作“必趨”,可能出于抄寫之誤。從上下文意看,“不趨”比較合乎邏輯。

【注釋】

① [出其所不趨]:趨(qū區),急走,急救;不趨意即不及急救或無法急救。《新箋》作者在《孫子集校》中曾認為《十家注》古本和《武經》各本作“不趨”,“更合原意”。后在《新箋》中則改變了原來的看法,而傾向于“不趨”應作“必趨”。其實,無論從文意或從軍事上看,這段話分明是講乘虛而入。既要“出其所不趨”又要“趨其所不意”,這樣才能“行千里而不勞”,“行于無人之地也”。如作“必趨”,則如何能“行于無人之地”?盡管《新箋》作者引證并談論了許多贊成“必趨”的意見,都是難以成立的。至于下文:“攻其所必救也”,那是講“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前面講的“必趨”和后面講的“必救”是兩回事。《集校》也承認“當別為一事”,何健忘之速耶? [趨其所不意]:意思是向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急進。

②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行千里(言走很長的道路)而不勞,是說不遇到什么抵抗。行于無人之地是說走的是沒有敵人防守的地方。

③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進攻而一定能占領的地方,是因為攻擊敵人沒有兵守或守兵不足的地方。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我軍防守而一定能鞏固,是因為守的是敵軍所不攻或無力攻下的地方。

【譯文】

(三十五)進軍向敵人不及急救的地方,急進向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里而不勞頓的,是因為走的是沒有敵人守備的地區。進攻必然會得手,是因為進攻的是敵人沒有防守〔或不易防守〕的地點;防御必然能穩固,是因為扼守的是敵人所不進攻〔或攻不下〕的地方。

【試箋】

《計篇》說過“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本篇又指出“攻其所不守”。《管子》指出:“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都是避實擊虛的戰略指導方針和作戰指導思想。

(三十六)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①(曹操曰:情不泄也。)

【注釋】

①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是說善于進攻的軍隊能出乎敵人意料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攻擊敵人的弱點,使敵人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防御。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是說善于防御的軍隊能善于配備設防,高壘深溝,使敵人不知如何攻擊。

【譯文】

(三十六)所以善于進攻的,敵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御的,敵人不知道怎么進攻。

(三十七)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①

【注釋】

①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形容微妙到極點,致使敵人窺探不出形跡。 [神乎神乎,至于無聲]:神乎神乎,形容神奇到極點。至于無聲,意指我軍行動似乎毫無聲息,使敵聽不見一點動靜。 [故能為敵之司命]:司命,神名,這里作主宰解。

【譯文】

(三十七)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形跡。神奇呀!神奇到聽不見聲息。所以能成為敵人的主宰。

(三十八)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①(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曹操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我不欲戰,(曹操曰:軍不欲煩也。)雖畫地而守之〔1〕,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2〕。②(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

【校勘】

〔1〕雖畫地而守之:《武經》本有“雖”字,文順而意顯,故增之。

〔2〕乖其所之也:竹簡“乖”作“膠”,其義相近,保留它作參考。

【注釋】

①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說的是我進攻時使敵防御不住,這是因為沖向敵軍空虛的地方。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說的是我退卻時,使敵人追不到,這是因為退得極快,使敵人追不上。

②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是說:所以我要打,敵人雖然高筑堡壘、深挖壕溝,也不得不和我軍在野外打,這是因為我進攻敵軍必須救援的地方。(敵人為了保護他空虛的要害,就不得不由堡壘內調兵出來救援,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野戰中打運動中的敵人了。) [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畫地,即劃地。是說我不想打,在地上劃個防御區域做防守的樣子。 [敵不得與我戰者]:是說使敵無法向我進攻。 [乖其所之也]:乖,作背離解。意為我設法誘使敵軍走向另一方向,而不能來進攻我軍了。

【譯文】

(三十八)前進而使敵人不能抵御的,是因為沖擊敵人空虛的地方;后退而使敵人無法追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軍想要打,敵人雖然高壘深溝也不得不同我〔在野外〕作戰的,是因為進攻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軍不想打,雖然畫地防守,敵人也無法來同我作戰的,是因為我們誘使敵人背離他所要走的方向。

(三十九)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1〕,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①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2〕,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②(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

【校勘】

〔1〕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竹簡作“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者”,顯系字誤。弱軍對強軍作戰,戰略上以寡擊眾,戰役、戰術上必須以眾擊寡,“敵分為十,我專為一”。《孫子》書中從頭到尾都未論及以寡敵眾的理論。故竹簡不可信。

〔2〕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十家本、《武經》本“不可知”三字重文,而竹簡此三字無重文號,當以有重文為是,疑為竹簡抄漏。

【注釋】

① [故形人而我無形]:第一個“形”是動詞,第二個“形”是名詞。形人,就是設法把敵人的內部情況表現于外形上來,也就是用各種偵察手段察明敵情,或暴露敵人。我無形,就是隱蔽自己的行動和意圖,使敵人看不出我之形跡,也就是不讓敵人察明我軍情況,使我軍不暴露。《新箋》的作者把“形人”解釋為示形于敵,不符原旨。這里論述的是使敵情表露出形象來,而我卻無形,是講有形無形的問題。 [則我專而敵分]:竹簡作“摶”,“摶”、“專”通,讀團(tuán),把散碎的東西聚集成團。在軍事上就是集中兵力,因為我軍了解情況,所以就能集中兵力;而敵人不了解情況,就不得不分散兵力。這樣我們就能以多擊少了。 [敵分為十]:極言使敵軍分散。十,泛言其多,并不是具體的指數。 [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是說用十倍于敵的兵力去攻擊敵人,這樣我軍就成了優勢,敵人就轉為劣勢了。 [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約,指有限。意思是能夠以眾擊寡的,是敵既因到處有顧慮不得不到處分兵把口,那么我軍所要打的敵人就相對少(有限)了。

②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我軍所要進攻的地方敵人不得而知。 [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人不知道我軍要進攻的地方,那么他所要防備的地方就多。 [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敵人防備的地方一多,那么我軍所要進攻處的敵人就少了。

【譯文】

(三十九)能察明敵人情況而不讓敵人察明我軍情況,這樣我軍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了。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兵力分散在十處,這就是用十倍于敵的兵力去攻擊敵人,這樣我軍就成了優勢,敵人就轉為劣勢了。能夠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劣勢的敵人,那么同我軍當面作戰的敵人就有限了。我軍所要進攻的地方敵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所要防備的地方就多,敵人防備的地方一多,那么我軍所要進攻的敵人就少了。

【試箋】

《孫子》提出了用“形人而我無形”的方法,造成敵人兵力分散,使我轉為優勢而敵人相對地轉為劣勢。這樣,就是以眾擊寡,以優勢兵力打敗劣勢之敵了。在分散敵人的方法上孫子提出:“形人而我無形”,亦即我形人而不使敵形我,使敵有形而我無形。這在戰略思想上是難得的,而在哲學思想上則含有樸素辯證法的因素。

(四十)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①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②(曹操曰:上所謂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以備我也。)

【注釋】

①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這里指出注意加強前面的戒備,則后面的戒備就必然減弱。 [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注意加強左側戒備,則右側就會減弱。反之亦然。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如果到處戒備那就會到處薄弱。那正是我們批評過的到處分兵把口,形成到處兵力薄弱。孫子提出“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是軍事的名言,對處處顧慮,處處分兵的將領來說是講得非常深刻的。

②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兵少薄弱,是因為被動地戒備敵人,兵力集中是使敵人被動戒備我軍。

【譯文】

(四十)所以,防備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薄弱;到處都防備,就到處兵力薄弱。兵力劣勢是因為〔被動地〕去防備敵人;兵力優勢是因為使敵人〔被動地〕防備我軍。

(四十一)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①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1〕,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②(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

【校勘】

〔1〕此句竹簡作:“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十家本、《武經》本“日”“地”二字互乙,且其前無“之”字;“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在“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之后。今加“之”字,先地而后日,但全文不據竹簡改。

【注釋】

①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會戰,預期會合兵力,同敵人作戰,與現代軍語中的“會戰”不同。此句意為能預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時候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同敵人交戰。

② [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指不能預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時候打。 [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就左路(左翼)不能救右路(右翼),右路也不能救左路。 [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指前后不能相互救援。 [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何況遠在數十里近在數里呢?!

【譯文】

(四十一)能預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時候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同敵人交戰;不能預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時候打,那就連左路也不能救右路,右路也不能救左路,前面也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況遠在數十里,近在數里呢?

(四十二)以吾〔1〕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2〕哉?!①(曹操曰: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或曰:吳、越,仇國也。)

【校勘】

〔1〕吾:《武經》本作“吳”字。

〔2〕勝敗:《武經》本無“敗”字,但有無“敗”字無關重要。按漢語構詞法,屬偏正式(前正后偏),就是說兵多也無益于取勝。

【注釋】

① [以吾度之]:度(duó奪),推測,判斷。 [越人之兵雖多]:越,春秋時國名,亦稱于越。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末常同吳國對抗。國力強盛時,其疆域約占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部分地區。 [亦奚益于勝敗哉]:奚,何。此句意為:(敵人之兵雖多)又何益于勝利的取得呢?!或譯敵人之兵雖多,對于敵我勝敗,又有什么關系呢?

【譯文】

(四十二)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又有什么補益于決定戰爭的勝敗呢?

(四十三)故曰:勝可為也。①敵雖眾,可使無斗。②

【注釋】

① [勝可為也]:勝利是可以人為取得的。

② [敵雖眾,可使無斗]:敵軍雖多可以使它不能戰斗。

【譯文】

(四十三)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造成的。敵軍雖多,可以使它無法戰斗。

【試箋】

《形篇》說“勝可知,而不可為”,主要指敵我雙方主客觀條件對比,我占優勢的就有了勝利的基礎,也就是有了勝利的可能性,所以說“勝可知也”。本篇講了“形人而我無形”使敵“無所不備”,形成“無所不寡”,左右前后不能相救,這樣就使勝利經過正確的戰爭領導不但可以看到,而且也可以人工取得,所以言“勝可為也”。前面講了“勝可知”,后面又講“勝可為”,這是《孫子》的貢獻,可惜它對這兩者辯證的關系,未能闡述明白,這在邏輯上是個缺點。

(四十四)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①(曹操曰:角,量也。)

【注釋】

①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策,籌策、策劃,籌度、籌算或估計。策之而知得失之計,是說分析一下敵方計謀的得失;也可以解釋為分析一下敵我雙方計謀,誰得誰失。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作,指觸動、激動、誘逼(敵人)。意思是說觸動敵人,以了解敵人的動靜規律。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察明,作動詞用。意思是說察明敵軍所占的地區何處易于進攻;也可以解釋為察明敵我雙方所處地形的優劣利害。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角,較量力量,即戰斗偵察,威力偵察。意思是說通過小戰斗察明敵人何處(何翼、何路)較弱;也可以解釋為敵我誰強誰弱。

【譯文】

(四十四)所以要籌算一下計謀,來分析得失利害;激動一下敵軍,來了解敵人的動靜規律;偵察一下情況,來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進行一下小戰,來了解敵人哪方面優勢哪方面劣勢。

(四十五)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①

【注釋】

① [故形兵之極]:形,是我故意表現出來的假象。兵,是指用兵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形兵之極,是指我用兵的方法方式變化無窮,加上“示形”、“佯動”使敵人無法看出我之行動規律。 [至于無形]:指我用兵所表現出來的外形。因用兵方法不斷更新,變化無窮,等于無形,使敵人無法判斷。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深間,指打入我方很深的間諜。因我虛實不露,變化無窮,所以深間也無法窺測。張預注:“既無形可睹,無跡可求,則間者不能窺其隙,智者無以運其計。”深間,有人譯作高明的間諜,可備一說。 [智者不能謀]:縱有計謀的人,也不能想出辦法。

【譯文】

(四十五)所以偽裝佯動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跡。看不出形跡,即便有深藏的間諜也窺察不到底細,聰明的敵人也想不出辦法來。

(四十六)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曹操曰:不以一形之勝萬形。或曰:不備知也。)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曹操曰: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制勝也。)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①(曹操曰:不重復動而應之也。)

【注釋】

① [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憑借敵情變化,隨機應變而取勝,勝利擺在眾人面前,而人們不了解怎樣取得勝利。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這里講的是打了勝仗,是人們都看得到的有形的事情。 [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人們雖然看到了打勝仗,但卻不知道怎樣運用計謀取得勝利。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取勝的方法靈活多變,不重復,是根據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譯文】

(四十六)適應敵情而取勝,把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還是莫名其妙;人們只知道我們所以戰勝敵人的作戰方式,卻不知道我們怎樣靈活運用這些作戰方式。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復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四十七)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1〕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2〕,兵因敵而制勝。①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②(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校勘】

〔1〕形:十家本、《武經》本均作“形”;竹簡“水之形”作“水之行”。前三個“形”字,用“行”字還可以,但第四個“形”字,即“水無常形”,則只能用“形”字,而不能用“行”字。四個字都用“形”字是較為適當的。

〔2〕水因地而制流:竹簡作“水因地而制行”。今從十家本。

【注釋】

① [夫兵形像水]:指作戰方式有點像水。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水運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下奔流。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的地方,而攻擊敵人的弱點。 [水因地而制流]:水因地形的制約而改變其奔流的方向。 [兵因敵而制勝]:作戰是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

②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即作戰沒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是說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譯文】

(四十七)作戰方式有點像水,水運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下奔流,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的地方而攻擊敵人的弱點,水因地形而制約它奔流的方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試箋】

因敵制勝,這是《孫子》十分重要的作戰指導思想,至今仍不失其歷史的光澤。

(四十八)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①(曹操曰:兵無常勢,盈縮隨敵。)

【注釋】

① [故五行無常勝]: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五行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這五種物質在當時是被看成相生相克的。無常勝,是說這五種物質沒有哪一種是經常固定起制約作用的。 [四時無常位]:四時,四季,即春、夏、秋、冬。無常位,是講一年四季不斷更迭,沒有哪一季常住一年的氣節。 [日有短長]:白天有長有短。 [月有死生]:月亮有晦有明,有盈有虧。這里含有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中的辯證法思想因素。

【譯文】

(四十八)五行〔互生互制〕沒有哪一個固定獨勝;四時〔相接相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晝有長短,月有圓缺。

【試箋】

在這一篇中,《孫子》著重講避實擊虛的原則,并進一步闡述如何“形人而我無形”,造成敵人弱點,以便我之避實擊虛。《孫子》所說的不但是講戰略上要“避實擊虛”,在戰術上也要“避實擊虛”。因古代作戰并未把戰略戰術分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孫子兵法·地形篇譯文及注釋
第六篇 虛實篇
《孫子兵法》30句經典名句,講的不僅僅是權謀,還是人生!
孫子兵法(白話版)
孫子兵法——原文與譯文
孫子兵法 原文與翻譯 (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铁岭县| 靖边县| 金沙县| 昌乐县| 江门市| 延吉市| 清苑县| 都匀市| 溆浦县| 临潭县| 龙里县| 桃园市| 嫩江县| 泸西县| 霸州市| 周口市| 开远市| 晋中市| 亳州市| 临沧市| 永胜县| 长顺县| 镇巴县| 绥芬河市| 湖南省| 黄龙县| 晋州市| 深泽县| 温州市| 利津县| 新化县| 东乡县| 陆川县| 垫江县| 泗阳县| 博爱县| 永丰县| 肥城市| 永嘉县|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