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武夷肉桂火得一塌糊涂,價格也隨之一路飆升,首當其中的就是“牛肉”——牛欄坑肉桂,價格更是爆表。在去年年底,國內有記者專門走訪茶葉市場發現,只要說是 “牛肉”,身價便在每斤一萬二到兩萬元之間,把近年的紅茶新貴“金駿眉”也遠遠甩在身后,其中某些精品身價更是突破十萬元大關。
武夷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千變萬化的山場環境、數以百計的
茶葉品種以及不同風格的制茶師共同造就了武夷巖茶的博大精深,讓無數愛茶人癡迷于此。
近兩年,武夷肉桂火得一塌糊涂,價格也隨之一路飆升,首當其中的就是“牛肉”——牛欄坑肉桂,價格更是爆表。在去年年底,國內有記者專門走訪
茶葉市場發現,只要說是 “牛肉”,身價便在每斤一萬二到兩萬元之間,把近年的紅茶新貴“金駿眉”也遠遠甩在身后,其中某些精品身價更是突破十萬元大關。
市場的火熱與媒介的高曝光讓更多人了解到了武夷肉桂。也讓我們認識到了眾多發燒友,他們把走遍喝遍大大小小的山場“吃肉”作為追求目標。而談起武夷山的“肉”更是如數家珍:牛欄坑的牛肉、竹窠的豬肉、馬頭巖的馬肉……而各自風格鮮明的“肉味”也使得他們各自擁簇自己的“心肝肉”:非牛肉不喝、非龍肉不聞……
巖茶堆中長大的他
牛肉、馬肉、豬肉、虎肉、龍肉……誰才能成為你的心肝肉?我們來聽聽武夷巖茶非遺傳承人陳孝文師傅對肉桂與其“山場”的介紹。
陳孝文,今年33歲,卻擁有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的頭銜,有著異常深厚的武夷巖茶知識。是12位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年紀雖輕,接觸茶的時間可是不短了,陳家世代都在武夷做茶,而陳孝文就出生在這個
茶葉世家,可謂是從小就在
茶葉堆中摸爬滾打,聞著茶香長大的。
在陳孝文師傅看來,“肉桂茶”香味獨特,外揚明顯,且辨識度高,即使不是“老茶鬼”,也能深切感受到它的韻味。從這些來說,適眾性強,利于市場運作,都會讓武夷肉桂有著獨特的魅力。他還談到,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由于肉桂的畝產量很高,政府開始給予農戶一定的補貼鼓勵種植肉桂,所以至今肉桂已成為武夷山出產量最高的茶品之一。
吃肉也講“山場文化”
“隨著越來越多茶友自發的探尋,武夷山獨有的‘山場文化’的神秘面紗逐漸褪去。‘喝山場’成為一部分茶友‘吃肉’的標簽。”說起武夷巖茶這場“全肉宴”,陳孝文師傅開門見山。“這些肉的名字都是由產茶山場地名而起的,譬如鬼肉是指鬼洞肉桂,龍肉指九龍窠肉桂……這各種各樣的‘肉’就是武夷巖茶山場文化通俗化的另類表達方式。”
武夷巖茶“全肉宴”,不同特色,不同“肉味”,讓眾多巖茶愛好者神往,欲罷不能。說到這里,陳孝文師傅指出了重點:“‘肉味’的不同,的確有一部分決定于山場的不同環境。” 但是陳孝文強調到,只要正巖場區,不必過多追求這個肉那個肉的,要看制作工藝水平與制成后的茶品質量等級,好的山場再加上精良的工藝才算好茶。
如若非要深究山場環境,他談到,不同的山場,具有獨特的土壤和微地域小氣候,因此同類茶在不同山場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傳統夷巖茶山場的劃分,本質都是因為不同山場的土壤類型、日照、溫濕度、植被環境等等因素對
茶葉品質的影響。譬如崗坡上的茶由于日光照射多,光合作用充分,出產的茶香氣會更足;而坑底茶,如牛欄坑,由于日照更少,水氣充足,其巖韻悠長,持久。
看非遺大師“拼地盤”
山頭的不同,使得這場“全肉宴”更加豐富異常,各有千秋。但其中有的肉卻異常稀少,使得想一嘗其味的發燒友顯得特別多。用陳孝文師傅的話來說,產武夷肉桂的山場中,“三坑兩澗”中以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以及流香澗、悟源澗為核心的區域內,其巖茶追捧者就非常之多。
任何茶類都會受山場影響,而武夷巖茶因巖而出名,總的說來,正巖茶只要做不壞,就有巖骨,外山茶做得再好,依然沒有巖骨,這就是為什么談及巖茶的時候必須談論山場的根本原因。所以這場“全肉宴”也免不了要“拼地盤”了。當然,從陳孝文的話中,這個“拼”不是拼比,而是按山場區域劃分的拼接。
那么讓茶友們趨之若鶩的究竟有哪些肉,這些山場有哪些特點,又造就了其茶的哪樣口感,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從小就在武夷山中長大的陳孝文師傅,對于各個山場環境,如數家珍。一提到發燒友們“非它不喝”的山場,他就開始“拼”起這些山頭地盤來了,這些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山場,我們能從中了解多少呢?大家來感受一下。
牛肉——牛欄坑肉桂
說起牛欄坑,陳孝文再熟悉不過了,因為他自己就擁有其三分之二的茶場。
作為三坑兩澗的代表之一,牛肉的山場是得天獨厚的。其實關于三坑兩澗的地名在圈內一直都有幾種說法,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有牛欄坑的存在,這也足以看出牛欄坑的重要。而在三坑兩澗中,牛欄坑是主要種植肉桂的,占比大,加上三坑兩澗肉桂本身的名氣,使得牛肉成為市場中“三坑兩澗”的熱點代表也不足為奇。
牛欄坑就像武夷山的一個原生態植物園,如果能親臨實地看過之后,不用別人講你就會明白為什么這里的茶會如此那般的“巖骨花香”。
陳孝文師傅介紹,當地一條東西向河流,被南北向的流香澗攔腰切穿,地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河流襲奪”,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坑內多處崖壁下,皆有茶數叢,崖下有一叢名茶,當是“水金龜”。這里的茶山都在半山懸崖上,一層層用石頭壘成,不惜工夫,足見這些名叢之珍貴。如今崖壁、砌石之上早已布滿青苔、蘚草,巖石表面黝色蒼蒼,茶叢生長其間,此地所產之茶,香氣飽滿,齒頰生津。牛欄坑總體環境,幽谷森然,澗水常流,柔風常撫,大風不往,朝陽夕暉,烈日不至,是武夷巖茶的理想家園。
關于前面提到的“水金龜”,陳孝文還講了個故事:在1919—1920年間,蘭谷巖主與天心巖寺僧為此樹的所有權引起訴訟,耗資數千,茶之名聲亦隨之而顯,施棱曾慨嘆并題字“不可思議”,石刻于山崖之側以記之。自此“水金龜”之名大著,被列為四大名叢之一。
茶園內以種植肉桂、水仙為主,平均叢齡二十幾年。其肉桂——“牛肉”香氣顯,屬開杯香型,滋味甜、醇、厚、強,回甘快爽,巖韻強。在TVB熱播的《名門暗戰》中,就多次出現了“牛肉”的身影,甚至有帖子稱一位迷戀咖啡、紅酒、雪茄的粉絲為此改了喜好,指明要喝“牛肉”。
牛欄坑山場面積不大,肉桂種植面積僅有70余畝。因此價格在市場上十分昂貴。當地肉桂除香氣中帶顯著品種的辛香以外,香氣滋味均帶乳香(除非茶制作太差)。
在牛欄坑的坑尾緊挨著的北斗峰和曼陀峰延續了牛欄坑山場的特征,這些地域的肉桂茶也具備了好肉桂的這些要素,也可以被稱之為肉桂中的精品。
鬼肉——鬼洞肉桂
談到鬼洞,陳孝文說不少外地人不是很熟悉:“其實慧苑坑這個名字更為人熟知,而鬼洞就在慧苑坑內。”慧苑坑,也是三坑兩澗之一,慧苑坑名叢非常多,特別是老樅水仙十分出名。史上傳說中的八百名叢有也出自這里,目前仍有鐵羅漢、白雞冠、白牡丹、醉海棠、白瑞香、正太陰、正太陽、不見天等珍稀名叢。坑內的水仙以高叢居多,古井老叢更是八面威風,口感相當震撼,霸氣不讓頂級肉桂。這十幾年來天心村茶農新種植了不少名叢和品種茶,諸如奇丹、雀舌、黃觀音等等。鬼洞的茶樹也具有慧苑坑多樣的特點。
陳孝文談到,鬼洞分內鬼洞和外鬼洞,“洞”是“洞天”的意思。它夾藏在倒水坑火焰峰和慧苑坑鷹嘴巖間,西北向由低向高呈一條狹長的幽邃峽谷,兩旁峭壁聳立,洞內草木蔥蘢,極其陰涼,是出產極品好茶的福地。這也解釋了鬼洞茶樹如此多種多樣的原因:茶樹在經歷了長期的自然選擇,對當地生態條件具有最強的適應性,菜茶的繁殖依靠的是異花授粉,武夷山地形特殊,石窩、石罅、溝壑間易出“單叢”,斜坡、平地則易出“奇種”種群,正因為鬼洞獨特的小環境,自古以來這里的巖茶品種變異時有發生,是現在僅有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茶樹品種基因庫之一,是武夷山菜茶種群最多的伊甸園。因此鬼洞及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能出如此眾多的“奇種”及“名叢”也就不足為奇了。
鬼洞巖壁滲水帶著山間腐殖物的營養,默默地滋潤著茶樹根,同時洞內野花香氣清長,紫蘇亂長。與各種植物共生在一起,茶里也有了它們的氣息。
尋常巖茶立夏前便要采摘,立夏時節已制作完畢。鬼洞肉桂卻長得慢慢悠悠,仔細吸收巖礫中的營養,醞釀自己的厚味。等過完立夏這個節氣,才經歷緊張的采制與焙火,收獲條索精壯的“鬼肉”。
馬肉——馬頭巖肉桂
馬頭巖素有“香氣易成,滋味難求”之說,因其細微而獨到的地域風味,在巖茶愛好者中享有很高的評價。
對于山場地理,陳孝文也很了解,他談到,馬頭巖因形似馬頭而得名,范圍較廣,四周茶園密布。馬頭巖因為地域闊廣,大致分成三花峰、桃樹窠、貓耳石、云峰幾個為主的小區域。馬頭巖并不屬于三坑兩澗的名巖區,在地理環境中并不是特別的得天獨厚,不過卻正因為巖谷陡崖,巖崗上開闊,日照偏高,反而造成了“馬肉”獨特的香氣高昂霸氣的特點。另外土壤含砂礫量較多,土層較厚卻疏松,通氣排水性好,地下水資源豐富,因而又有著正巖范圍內湯水醇厚滑潤的優勢。
馬肉因為范圍較大,山場特點有著幾種不同的細分,但一般來說,“馬肉”的香氣清奇細長似姜味或肉桂香,最大的特點是霸氣凜然,收斂感強,而且從第一泡起,就有著讓人難以忘懷的獨特,帶有濃郁芳香氣息,沸水高沖,即桂皮香氣四溢;其次,“馬肉”普遍具有獨特優異的香味,根據細分山場及土壤的區別,分別有乳香、蜜桃香、梔子花香環繞其間,特別在5-8水之后,桂皮香相對減弱,而乳香花果香則更加明顯;入口醇厚、豐滿且滑潤,滋味清醇帶特異,層次感明顯,甜蜜適中,水中香特別明顯,回味出色,喉韻綿長。
龍肉——九龍窠肉桂
提到九龍窠,第一個讓人聯想到的就是那幾棵母樹大紅袍,無數游人爭相來到九龍窠就為看它一眼,但同時,這里也是肉桂極品產地之一。
九龍窠到處都是叢叢簇簇的名叢,號稱為茶樹的王國。往東可至天心巖,巖下有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永樂禪寺。而在九龍窠高巖峭壁上,日照不長,溫度適宜,終年有涓涓細泉滋潤茶樹,由枯葉、苔蘚等植物腐爛形成的有機物,肥沃土地,為茶樹補充養分,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品質超群。九龍窠產“龍肉”融合當地山場特點和肉桂本身樹種優點。兼具醇厚和清幽、芳幽清涼,宜隔年飲。冬日熱飲,最是妥帖暖胃。有人形容它“更似四十來年成熟男人味,有著飽經風霜成熟男人的神韻與粗獷。”
九龍窠峽谷兩側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九條龍。沿著幽谷鋪設了一條石徑,兩側澗水長流,茶園碧綠,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峽谷巖壁上勒有歷代名人吟詠武夷巖茶的摩崖石刻,文化底蘊厚重,石徑兩側栽滿了各種品種的武夷巖茶,巖韻幽香撲鼻而來,令人賞心悅目。
豬肉——竹窠肉桂
說起竹窠,其水仙更被眾人熟知,其出產的水仙滋味醇厚,有的老叢水仙青苔味特別濃厚,是眾多茶客所追求的茶品。
竹窠茶園夾在慧苑坑和三仰峰之間,海拔高度290米至500米。茂盛的植被里分布著片片茶園,其中“羅秀”、“廟基”、“玉柱峰”、“茶子窠”、“上、下天閣”等茶園種植了肉桂、水仙、北斗等品種茶。
竹窠是一個天然的山間谷地。比起三坑兩澗那些狹長的山澗,竹窠的地勢更加低洼,被笑稱為三坑兩澗的“盲腸”。低洼的地勢,凝聚了許多的自然肥料和水分,土壤肥沃磷鉀高而氮低,水分充足,又避風排水,青苔滋生。這樣巖泉不絕的絕佳生長環境,賦予竹窠肉桂卓絕的品質。
竹窠的茶給人留下香氣高銳、味重、滋味變化豐富的口感印象。細細聞茶的香氣,巖茶獨有的茶香與炭火味交織,有熟粽子的味道,香氣細密,令人愜意。溫杯燙盞,沸水傾注,刮沫出湯,瞬時茶香四溢,呼吸間都是濃濃的茶香。
由于時間的關系,陳孝文師傅不能把所有山場都一一介紹給我們,但還有許多區域,討論、關注的茶友也很多,茶語網(www.chayu.com)收集了剩下的一些山場介紹,讓大家一次看個夠
心頭肉——天心巖肉桂
此“心頭肉”取天心巖肉桂之意。“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猶天之樞極,故曰天心。”此峰便是天心巖。若在晴好的天氣下,能看到一片蓊郁的茶園展現在兩側巨大石壁的山坳里,
茶葉在陽光下閃耀。
這里是武夷茶區位置中心,可謂是正巖中的正巖。天心巖肉桂受到光照較多,香氣馥郁、較顯,自始至終,呼出的氣息都有濃重的巖韻。
虎肉——虎嘯巖肉桂
“虎嘯”出于古時有仙人曾騎虎嘯于巖上的典故。武夷山虎嘯巖盤踞在九曲溪南一線天北面,怪石崔嵬,流水迂回,獨具佳境,虎嘯巖有“極目皆圖畫”的美稱,“虎溪靈洞”四個大字高勒巖壁。在虎嘯巖上有個巨洞,每當山風掠過該洞,就會發出近似虎嘯之聲。聲小之時,只能穿耳閃過,洪亮之時,卻可聲震群山,令人毛骨悚然。
虎嘯巖景區面積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屈指可數的獨具泉石天趣的佳境之一。植被異常茂密,流水四處迂回,這也造就了虎肉滋味甜醇,舒爽,持久。
獅肉——青獅巖肉桂
“獅肉”產自武夷山景區水簾洞山場一帶,極具巖骨花香。與“牛肉”的對比區別在于,獅肉水甘香細,乳香花香并見;牛肉湯甜香幽,絲絲縷縷纏繞在水中,如秋蘭寂寂,似梅馥幽幽。
鷹肉——鷹嘴巖肉桂
鷹嘴巖位于山北天心景區,是一座渾然一體的巨巖,光禿禿的巖頂,東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宛如一只展翅欲飛、搏擊長空的雄鷹。尤其是鉤形的“鷹嘴”上生長著一株古老的刺柏,給鷹嘴巖增添了神韻和飄逸,令人驚嘆稱絕。因此,它又被稱為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巖峰。
鷹肉干茶條索烏潤勻整禁結壯實,湯色清透紅艷澄凈。滋味果香明顯,入口霸氣,桂皮香很沖,馥郁。
看了這么多山場風景,不僅景美,更是“肉”香,那么到底誰才是你的心頭最愛,茶友們看準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