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世紀強國:1、宋帝國,2、塞爾柱帝國,3、朱羅王國,4、北海帝國
本世紀,在傳統的文明中心區域,經歷了一系列的秩序重組。東方的宋帝國經濟和文化十分繁榮,成為世界史上第一個人口突破1億的國家。在中東,突厥人的塞爾柱帝國迅速崛起,控制了阿拔斯王朝哈里發,重創了拜占庭帝國。在歐洲,教皇的勢力膨脹,成為皇權的制衡力量,并揭開了十字軍東征的序幕。而在傳統意義上的文明邊緣區域,也有兩個國家進入了世界強國之列。一個是南印度的朱羅王國,占領了東南亞大片土地,控制了印度洋的交通。另一個是北海帝國(克努特帝國),是北歐海盜的集大成者,建立起包括今英國、丹麥、挪威、瑞典的龐大帝國。
按人口學家的估計,到11世紀末,宋帝國的人口達到1.1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但軍事相對較弱,是宋帝國的特點。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緣于帝國創立者的制度設計。宋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生于亂世,深知武將專權的危害,他先是采用“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各主要將領的兵權,然后又通過軍事改革,將兵權分散,造成“兵無常將,將無常師”的狀況,又將天下重兵集中到首都附近布防。這些舉措消除了將領發動兵變或地方割據的隱患,但同時也導致軍隊戰斗效率受到削弱。宋太祖還采用了“四權分立”制,使中書省和樞密院分掌文武權柄,三司掌財政,御史臺和諫院掌監察和輿論,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11世紀宋帝國的經濟貿易十分繁榮,1023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由官方發行的紙幣—交子,就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宋代統治者一直遵守“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的祖訓,政治氛圍相對自由開明,文人地位相對較高。11世紀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個高峰,宋詞達到了全盛,涌現了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為代表的婉約派;散文也佳作頻出,“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屬于這個世紀;還編撰了一部杰出的編年史《資治通鑒》;哲學方面則有以“二程”為代表的理學先驅。
但宋帝國與周邊少數民族國家交鋒的成績則不甚理想。在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疆域十分遼闊,人口則不到宋帝國的十分之一,但宋帝國在與遼國的長期較量中顯得十分被動,1004年曾被遼國大軍長驅直入到心臟地帶,其后也必須長期用納貢為手段來維護北方的安定。在西北,西夏國于1038年立國之后也給予宋帝國以沉重的打擊,不但使宋帝國喪失了西北大片領土,而且最后也不得不用錢物來換取和平。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實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改革,內容包括農田、水利、賦役、軍事等方面,以求抑制兼并、增加財政收入,但最后在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下無果而終,反而使宋帝國陷入了長期的黨爭之中。
11世紀的西亞、中亞歷史舞臺的主角是塞爾柱人。塞爾柱人是游牧突厥人的一支,原來居住在吉爾吉斯草原,以善于騎射著稱。10世紀中葉,他們在領袖塞爾柱的帶領下向西南遷徙,并皈依伊斯蘭教。11世紀初,塞爾柱人吞并了一些小的突厥部落,在中亞崛起。1037年,塞爾柱之孫圖格魯勒(1037-1063年在位)率領部眾奪取迦色尼王國的木鹿和內沙布爾,歷史上常以這一年作為塞爾柱帝國的起點。迦色尼王國是另一支突厥部落在中亞和伊朗建立的國家,在后起之輩塞爾柱帝國的攻擊下一敗涂地。1040年丹丹坎決戰,塞爾柱人大獲全勝,此后10余年間奪取了迦色尼王國在伊朗和中亞的全部屬地,1054年又征服阿塞拜疆。
此時,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在波斯的白益家族控制下已有百余年了。為擺脫白益家族的統治,哈里發戛伊姆(103l~1075在位)邀請塞爾柱人到來。圖格魯勒乘機領兵入主巴格達,驅逐了白益家族,控制了哈里發,被賜予“素丹”(意為“權威”)的稱號。塞爾柱人成為阿拔斯王朝的實際統治者,而哈里發僅剩下宗教領袖的職能。
圖格魯勒的后繼者艾爾斯蘭(1063~1072在位)及其子馬立克沙(1072~1092在位)時期,繼續將塞爾柱人的征服事業發揚光大,他們的主要獵物是老朽的拜占庭帝國。1064-1070年,塞爾柱人先后奪取了亞美尼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重創拜占庭軍隊,俘擄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占領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小亞細亞由此開始了突厥化的歷史。11世紀末,塞爾柱帝國如日中天,領土東至中亞,西至小亞細亞,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但好景不長,1092年之后,王室持續內訌,各地軍閥割據稱雄,帝國遂走上瓦解衰落之路。
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慘敗之后,拜占庭帝國失去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分,意味著失去了重要的兵源地和財政收入來源地,從此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與此同時,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大貴族手中,服徭役和交納稅賦的自耕農軍士是軍隊和國家稅收的真正基石,但他們經濟情況日益惡化,數量也不斷減少。
北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一向被視為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南印度的歷史則經常被人忽略。實際上,南印度歷史上也產生過若干強國,朱羅王國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個。朱羅王國在9-11世紀強盛一時,成為南亞和印度洋的霸主。
朱羅王國以南印度的泰米爾地區為統治中心,在2世紀曾有過第一個強盛時期。此后曾一度默默無聞,淪為周邊一些強國,如帕拉瓦和遮婁其的屬國。9世紀中期,朱羅再次崛起,國王毗阇耶拉耶(846-871年在位)占據了坦焦爾,自稱為“太陽王朝”的后人,擺脫了帕瓦拉王國的控制,奠定了一個強盛時期的基礎。羅阇羅阇一世(985-1014在位)時期,朱羅王國進入全盛時期,他攻擊其羅、錫蘭、潘地亞三國同盟,向西征服了其羅和潘地亞,向北占領了羯陵伽,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渡海征服錫蘭國,摧毀了錫蘭的首都,他還發動過對馬爾代夫群島的進攻。其子拉金德拉一世(1012-1044在位)時期更上一層樓,在陸海兩路上所向披靡。他擊敗了后遮婁其王國,基本控制了南印度,還揮師北上遠征恒河流域,占領恒河三角洲地區,把恒河圣水帶回了朱羅首都。他利用強大的海軍,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王國爭奪印度洋東部的霸權,曾占領了沿馬六甲海峽的許多戰略要地,甚至緬甸南部的勃固地區。11世紀前期,朱羅王國控制了印度洋東部地區的貿易航路。
此后,朱羅王國在陸上不斷與后遮婁其王國爭戰,在海上則面對室利佛逝王國的挑戰,長期的消耗戰耗盡了朱羅的國力,在國王庫洛通加(1070-1118年)時代過后,朱羅王國逐漸失去了強國的地位。
本世紀的歐洲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羅馬的天主教會與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會在教義上的分歧與利益上的摩擦導致雙方于1054年正式分裂,此即為“東西教會大分裂”事件。教皇國的權勢和影響漸入高峰期,導致其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陷入長期的權力爭奪之中,皇權與教權之爭成為中世紀歐洲政治的一大主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進行了一系列提升教皇地位的努力,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以求恢復教籍。烏爾邦二世(1088-1099年在位)則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于1096年挑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里成了整個西歐的精神核心。
公元9世紀至11世紀是令歐洲人膽戰心驚的“恐怖的維京人時代”。北歐海盜(又稱維京人、諾曼人)主要來自于丹麥、瑞典和挪威,他們都是嫻熟的水手和勇猛的戰士。丹麥人主要侵襲法國和英格蘭,挪威人攻擊蘇格蘭、愛爾蘭等地,瑞典人則向東歐發展,后來還在羅斯建立了留里克王朝。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有時則索取贖金,富庶的修道院是他們攻擊的主要目標。
哈拉爾藍牙王(940—986年在位)時期,基本統一了丹麥王國,961年又迫使挪威臣服,奠定了丹麥挪威兩國近千年聯合的基礎。哈拉爾藍牙王還率領他的大批臣民改奉基督教,拋棄了原來的奧丁神信仰。斯凡八字胡須王(986-1014年在位)時期,繼續將海盜王國的事業發揚光大,他征服了英格蘭大部分,成為第一個被英格蘭人承認為國王的丹麥人。斯凡八字胡須王的兒子克努特(1014-1035年在位)時期,平定了英格蘭和挪威的反抗,又征服了瑞典南部。海盜王國的征服事業終于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碩果,克努特建立了一個包括今丹麥、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大帝國,北海幾乎成為其內海。克努特被尊稱為“大帝”,他的帝國也被稱為“北海帝國”。
克努特時期,基督教繼續在北歐迅速傳播。主張博愛、平等、懺悔的基督教,取代了主張勇猛作戰和征服的奧丁神信仰,這也是北歐文化和北歐人性格發生質變的重要原因。隨著“海盜精神”逐漸喪失,“海盜帝國”也難以長久維持,克努特之后,北海大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了。北歐海盜的時代在11世紀后期基本終結,整個西歐恢復了安寧,心態逐漸由守轉攻,開始投入到十字軍東征的時代。
公元12世紀強國:1、埃及-阿尤布王朝,2、神圣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3、金帝國
本世紀,“十字軍東征”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尤以1189-1192年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規模最大。而作為防守的一方,薩拉丁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守護神,他建立了阿尤布王朝,把埃及和西亞部分地區連為一體,有效地抵御了基督教世界的入侵。在歐洲,神圣羅馬帝國的威權在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等皇帝的征戰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東方,女真人金帝國奇跡崛起,連滅遼和北宋,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國家。
十字軍東征是歐洲的基督教世界為收復被穆斯林占據了圣城耶路撒冷及東地中海沿岸地區而發動的宗教戰爭,1096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號召基督徒遠征耶路撒冷,促成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其后大規模的十字軍東征總共進行了8次,直至1291年十字軍占領的土地全部被穆斯林奪回而告終。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千年對抗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2世紀前半段,埃及處在法蒂瑪王朝的統治之下,法蒂瑪王朝統治者屬于伊斯瑪儀派,其君主自稱哈里發,與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相對立。而在西亞,則存在眾多尊奉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為宗教領袖的突厥人小國,其中敘利亞北部的贊吉王國是比較強的一個。此外,還有十字軍建立的基督教王國,以1099年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為代表。1153年,十字軍入侵埃及,法蒂瑪王朝無力抵御十字軍的進攻,向同宗兄弟贊吉王國求助,贊吉王國國王派大將希爾庫馳援。在擊退十字軍進攻之后,希爾庫被埃及國王任命為首相,他病逝之后,由其子薩拉丁繼任首相。1171年,薩拉丁(1171-1193年在位)取代了法蒂瑪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自任第一任蘇丹,并改旗易幟,尊奉遜尼派,承認巴格達哈里發的權威。
經過數年經營之后,薩拉丁打造了一支在當時穆斯林世界最強大的軍隊。他向故土敘利亞擴張勢力,以強大的武力為后盾,以錢財收買為手段,加上有效的心理戰,基本上兵不血刃地奪取了敘利亞。至1185年,建立了一個包括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北部、內志、也門的大國。1187年,在赫淀以一場漂亮的圍攻戰幾乎全殲了耶路撒冷王國主力軍,俘虜耶路撒冷國王,不久之后便拿下了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重新落入穆斯林手中,給基督教世界以巨大刺激,引發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德皇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親自參加,可謂盛況空前。其中獅心王跟薩拉丁的較量堪稱中世紀戰爭史上的經典,阿卡戰役、雅法戰役等均十分激烈。最后雙方簽訂和約,穆斯林占有巴勒斯坦內陸,基督徒占有沿海一帶。耶路撒冷仍歸薩拉丁所有,但向朝圣的基督徒開放。薩拉丁不久之后病逝,在其弟阿迪勒(1193-1216年在位)統治期間,阿尤布王朝仍保持了較強的實力。
自10世紀德意志王國形成之后,先后經歷了薩克森王朝(919-1024年)、薩利安王朝(1024-1125年)、蘇普林堡王朝(1125-1137年)。而自奧托大帝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之后,大部分德意志國王都效仿其行為,進軍意大利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皇帝。1138年,德意志王位落入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的統治。康拉德三世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但這次軍事冒險行動最后以失敗而告終。
1152年,康拉德三世之子腓特烈一世(綽號“紅胡子腓特烈”、巴巴羅薩,1152-1190年在位)繼位,他以一個不知疲倦的好戰分子的形象留名史冊。在通過政治手段鞏固了德意志后方之后,他將主要精力放在征服意大利的事業上,先后六次南征。1153年第一次進軍意大利,幫助教皇平叛,并由教皇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但在加冕時由于儀式方面的分歧,導致教皇和皇帝的人馬大打出手。1158-1176年的第二至第五次進軍意大利,主要對手是北意大利的城邦聯盟。紅胡子腓特烈要求擁有意大利的主權,包括任命官員、征收稅收等權力。但當時的北意大利諸城邦通過地中海與東方貿易,經濟繁榮,文化先進,自然不愿意服從比較落后的德意志人的統治,它們組成了“倫巴第同盟”以組織反抗。最終紅胡子腓特烈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南征獲勝,但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告敗,特別是1176年著名的林雅諾會戰敗于倫巴第同盟之手,被迫放棄了征服意大利的野心,只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職權。紅胡子腓特烈1186年第六次南下意大利則取得了另一種形式的勝利,他讓其子亨利(后來的皇帝亨利六世)與西西里王國女繼承人康斯坦絲結婚,并讓教皇為新婚夫婦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和王后,為他的后繼者控制意大利埋下了伏筆。紅胡子腓特烈還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發起者之一,但最后在征途中溺水身亡。由于紅胡子腓特烈將主要精力放在意大利,德意志諸侯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他在位時期是德國由君主專制向封建制轉化的一個關鍵時期。
本世紀初的東亞,宋和遼兩大帝國相互威脅和對抗的局面已持續了100多年,最后是女真人的奇跡崛起打破了這個平衡,使構成平衡的雙方都先后倒下。女真人是活躍在中國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長白山的游牧部落,曾長期受遼帝國奴役。1115年,女真人首領完顏阿骨打(1115-1123年在位)建國稱帝,國號大金,脫離遼國統治,并隨即發動了以滅遼為目標的戰爭。女真人勇猛善戰的潛能在這個目標下被充分激發起來了,竟勢如破竹,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連奪遼國五個都城,延續了200余年的遼帝國(916-1125年)就這樣被初生牛犢般的金帝國滅掉了。
滅遼之后,面對更加富庶的宋帝國,女真人的野心繼續膨脹。當時宋帝國繁榮太平已久,統治階層上下沉浸在安逸的心態之中。金太宗完顏晟(1123-1135年在位)乘勝發動攻宋之戰,長驅直入至宋帝國的心臟地帶,于1127年攻陷宋都城開封,占據了北方的大好河山。宋帝國王子趙構在臨安稱帝,招聚了抵抗力量,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終于抵擋住女真人南下的腳步,保住了南方半壁江山。其中以岳飛與金兀術的戰爭最為精彩,可惜岳飛最后成為和議的犧牲品。1142年,宋金雙方訂立“紹興和議”,形成南北長期并立的局面。金帝國擁有中國北方約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據了傳統政治中心區域,在軍事上保有對包括南宋在內的東亞其他國家的一定優勢,是當時東亞的頭號強國。
紹興和議之后的數十年中,宋金雙方都曾由主張消滅對方的主戰派執政,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和平對峙基本上是主調。金帝國在統治區域內實行有特色的“猛安謀克制”(軍事編制單位),但總體上以采納漢人制度,融入漢人文化為主。到本世紀末,金帝國統治階層的漢化程度已經很深。1153年,金皇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今北京),這是北京800多年首都生涯的開端。金世宗完顏雍(1161-1189年在位)時期,是金帝國的全盛時期。
本世紀的拜占庭帝國,依然是個偏安于歐亞交界處的小國,基本上無所作為,且受制于東征的十字軍。首都君士坦丁堡經濟繁榮,仍然是世界主要都市之一。但與前幾個世紀相比,拜占庭已經失去了在經濟、文化和宗教上對歐洲的特殊作用,不再屬于主要強國之列。
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已經只剩下伊斯蘭宗教領袖的角色,本世紀末的西亞地區,沿地中海一帶由埃及的阿尤布王朝控制,其它地區則處于分裂割據狀態。
本世紀中期廓爾王國建立了在阿富汗的統治,并開始向印度進軍,到本世紀末已占領了印度北部大片土地,為持續300多年的德里蘇丹國時代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公元13世紀強國:1、蒙古帝國,2、埃及-馬穆魯克王朝,3、熱那亞共和國
本世紀無疑是屬于蒙古人的世紀,成吉思汗的帝國在草原中神奇崛起,他和他的“黃金家族”掀起的草原風暴,從東亞刮到中亞再到西亞,甚至波及歐洲和東南亞海島,所向披靡,打下了一個330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帝國,改變了亞歐大陸大部分地區的政治版圖和文明進程。本世紀的另一個強國應該是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不但挫敗了蒙古人的兩次入侵,而且消滅了十字軍東征所留下的殘余力量,重整了西亞的政治格局。本世紀也是意大利的熱那亞城邦的鼎盛期,熱那亞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獲得許多特權,成為這一時期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媒介。
蒙古人當之無愧地將13世紀命名為“蒙古世紀”。這個世紀,草原風暴席卷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改變了這些地區的政治版圖和文明進程。而成吉思汗,正是這場世紀風暴的發起者,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名為鐵木真,出生于蒙古尼倫部落勃兒只斤氏族的一個首領之家。當時,蒙古高原上有上百個部落,相互間糾纏在沒完沒了的仇殺中。鐵木真早年也因為部落間的斗爭而歷盡坎坷,成年后發展起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在部落爭戰中采取聯合多數重點打擊個別的策略,先后征服了札答喇惕、塔塔爾、克烈、乃蠻等部,成為蒙古高原上由戰神選出來的霸主。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召開大會,推選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號為“成吉思汗”,這是蒙古國家的開端。成吉思汗(1206-1227年在位)在蒙古推廣了軍事封建制度,建立了一種行政、軍事和生產組織合一的制度—千戶制,打破了傳統的氏族部落組織結構。成吉思汗確立了一種“大迂回”戰術,后來面對攻城戰的難題,又發展了一套以投射砲石為主導的攻城法。他還重視以戰養戰,擺脫了對大量后勤供應的依賴。
統一的蒙古有著對外擴張的強烈欲望,首先開刀的自然是曾長期奴役蒙古人的金帝國了。在攻金之前,蒙古人首先迫使西夏和畏吾兒降服,然后于1211-1216年進行了對金戰爭,奪取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1218年,蒙古大將哲別攻滅西遼。1219年,因蒙古通商使團被殺事件,成吉思汗率大軍親征花剌子模,僅用兩年時間便征服了這個強盛一時的中亞大國。1225-1227年,蒙古攻滅西夏。隨后,成吉思汗病死,由其三子窩闊臺(1229-1241年在位)繼位。窩闊臺于1230年分兵三路進攻金國,1234年滅金。1235年,蒙古諸王各派長子,由拔都帶領進行長距離的西征,侵入俄羅斯平原,1240年征服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后又攻入波蘭和匈牙利,直到窩闊臺去世而停止了西征。1247年,吐蕃諸部歸降蒙古。1251年,蒙哥(1251-1259年在位)奪取了汗位,在東亞和西亞發動了新一輪的擴張。1253年滅大理,1258年發動攻南宋的戰爭。1260年,蒙哥戰死,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奪得汗位。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并按照中國封建王朝的禮儀即皇帝位,建國號為“大元”。忽必烈繼續全面攻宋戰爭,1276年攻陷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滅掉南宋殘余力量。與此同時,旭烈兀也率領大軍進行西征,穿過阿富汗和伊朗,于1258年攻陷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掉持續了500余年阿拔斯王朝。1260年攻占大馬士革,挺進至地中海沿岸,最后受阻于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
到13世紀末,蒙古帝國達到極盛,由元帝國本部加上四大汗國組成,總面積達到約3300萬平方公里。忽必烈統治元帝國本部;察合臺和窩闊臺的后人分別在中亞建立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統治東歐地區;旭烈兀建立了伊兒汗國,統治西亞地區。四大汗國后來逐漸脫離了與元帝國本部的宗藩關系,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蒙古人的大征服運動,對被征服的地區來說是一場浩劫,特別是“以戰養戰”的思想,使得大劫掠成為蒙古軍隊所到之處的必修課。許多原本繁華之地,在蒙古大軍過后都成為荒無人煙的廢墟。另一方面,整個亞歐大陸的聯系,卻因為蒙古大帝國的建立而變得更加緊密了。
本世紀后期,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兩次挫敗了蒙古人,遏制了蒙古人對西亞乃至北非的入侵,同時持續不斷地攻擊十字軍,消滅了十字軍東征在西亞留下的殘余勢力,重整了西亞的格局,成為穆斯林世界的保護神。
13世紀前期,埃及處在阿尤布王朝的薩拉丁后人的統治下,與東征的十字軍進行了長期的較量,互有勝負。1249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率領第七次十字軍東征入侵埃及,被阿尤布王朝的軍隊擊敗,但阿尤布王朝內部也發生變亂,故蘇丹薩利赫的愛妾珍珠小枝曾一度掌權,但最后突厥將領艾伊貝克取得蘇丹之位,結束了阿尤布王朝,開始了馬穆魯克王朝(1250-1517年)的統治。
馬穆魯克的原意為奴隸,馬穆魯克王朝就是由外籍奴隸出身的將領建立的軍事寡頭統治,由一個世襲的軍事貴族集團壟斷了整個國家的軍政大權。1260年,拜伯爾斯率大軍在扎盧特戰役中大敗蒙古軍隊,奪取了敘利亞,阻止了蒙古人征服西亞乃至埃及的計劃,他也乘勝奪取了蘇丹之位(1260-1277年在位)。拜伯爾斯連續向占據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發動進攻,為伊斯蘭世界收復了卡拉克、凱撒利亞、薩法德、安條克等重要城市。他還向西攻入利比亞,向南征服努比亞,為埃及擴展了領土。蓋拉溫(1279-1290)是馬穆魯克王朝的又一位雄主,他在霍姆斯戰役中再次打敗了蒙古軍隊,然后回頭繼續收拾十字軍留下的殘余力量,攻占麥爾蓋卜、的黎波里等要地。其子艾什賴弗(1290-1293年在位)于1291年攻滅了耶路撒冷王國,奪取了推羅、西頓、貝魯特等城市,徹底清除了十字軍的全部據點。這樣,馬穆魯克王朝的疆域包括了埃及、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和阿拉伯半島西部等地。
拜伯爾斯時期,將在巴格達被蒙古人攻陷后流離失所的阿拔斯王朝后裔卡西姆迎往開羅,繼續擔任伊斯蘭教領袖哈里發之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影響力。13世紀后期到14世紀前期的埃及,經濟繁榮,農業產量增長,并充分發揮其地理優勢,與歐亞非很多國家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古老的埃及,在中世紀再次煥發了勃勃的生機。
本世紀,意大利兩大海上商業城邦,熱那亞共和國和威尼斯共和國基本壟斷了地中海貿易(還有比薩共和國,但相對來說比較弱一些),控制了歐洲與東方的貿易航路,兩者之間的斗爭也趨于白熱化。威尼斯為奪取拜占庭的商業利益,極力策動第四次十字軍改變原定進攻埃及的路線,轉而進攻拜占庭帝國,于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威尼斯也由此獲得了克里特島、優卑亞島等島嶼和一些沿海城市。而熱那亞共和國則幫助尼西亞王國的邁克爾八世,于1261年奪取君士坦丁堡,滅亡拉丁帝國,重建拜占庭帝國,從而在地中海沿岸和黑海沿岸的很多港口獲得貿易特權,免除一切捐稅,排擠了威尼斯人。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熱那亞共和國勝出。
13世紀后期,幾個海上商業霸權之間的較量由扶植代理人的戰爭升級為直接戰爭。得到皇帝安德洛奈卡二世和塞浦路斯王支持的熱那亞共和國,于1284年在海戰中擊敗比薩共和國,隨后又于1294年和1298年兩次在海戰中擊敗勁敵威尼斯共和國,掠奪了威尼斯的達爾馬提亞,暫時取得了對威尼斯的優勢。
在這個時期的意大利,不但有以熱那亞和威尼斯為代表的商業城邦,還有以金融業和手工業立國的城邦,最有代表性的是佛羅倫薩。佛羅倫薩在13世紀興起了許多大銀行家家族,在歐洲各地經營匯兌、借貸、投資等各項金融業務。佛羅倫薩以毛紡織業為代表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到14世紀時已有3萬余紡織工人。13-14世紀,意大利的人均GDP已經開始明顯領先于世界其它地區,這一時期也是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茁壯成長的時期,也是文藝復興運動揭開序幕的時期,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世紀初,北印度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德里蘇丹國(1206-1526年)時期。其統治階級都是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軍事封建貴族,以突厥-阿富汗人的“四十大家族”為核心,前后經歷了五個王朝,統治中心都在德里周圍。